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洪涛 《财政监督》2012,(11):32-34
制度经济学将企业的产生归结为契约的组合,并同时指出契约是不完备的。西方经济学的主流观点认为契约的不完备性决定了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应当归属于物质资本要素的提供者。但是传统的"企业契约理论"和"交易费用企业论"无法解释国有企业的产生和存在的理论依据问题,社会学的实证分析表明,企业和政府两种异质组织是历史地交织在一起的。国有企业存在的实质应当是企业契约和社会契约不完备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制度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法治环境和政府权力运作方式。政府对国有企业"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行使不是基于人民对其所有权的委托,而是基于行政权力,并遵循社会契约的逻辑。  相似文献   

2.
卢璐 《青海金融》2005,(4):38-39,23
企业是一种契约的组织形式,由于契约的不完全性产生了剩余权力,它包括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它们共同构成了企业的所有权。剩余权力的合理配置对提高企业绩效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企业中各契约方的特征,说明了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关系及其动态配置过程,并提出如何在经理人掌握剩余控制权的同时避免其侵害股东利益。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企业的不完全契约理论中,剩余控制权太抽象,没有一个明确的范围,在此引入了一个更具操作性的控制权概念。控制权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实际控制权和名义控制权,而剩余控制权却不能。在现代企业中,企业控制权问题、尤其是实际控制权问题可以说是影响其经营管理活动的一个核心问题。国有上市银行当然属于现代企业,在此分别从控股股东、董事会、高级经理层这样三个现代企业核心层面上对我国国有上市银行的控制权问题、尤其是实际控制权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得出了我国国有上市银行的控制权形式上是分散的、实际上却是向高级经理层集中的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企业的不完全契约理论中,剩余控制权太抽象,没有一个明确的范围,在此引入了一个更具操作性的控制权概念.控制权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实际控制权和名义控制权,而剩余控制权却不能.在现代企业中,企业控制权问题、尤其是实际控制权问题可以说是影响其经营管理活动的一个核心问题.国有上市银行当然属于现代企业,在此分别从控股股东、董事会、高级经理层这样三个理代企业核心层面上对我国国有上市银行的控制权问题、尤其是实际控制权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得出了我国国有上市银行的控制权形式上是分散的、实际上却是向高级经理层集中的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5.
财务契约理论关于清算价值、再谈判和控制权配置问题的研究,对信贷融资关系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资产抵押是保护债权人利益的一种机制,但抵押资产的清算价值受其专用性和外部环境的影响,设计抵押条款时应予充分考虑。债务重组(再谈判)是控制权和收益权向债务人转移以获得帕累托改进的一种机制,但是债权人对策略性违约进行惩罚的需求冲淡了这一机制的作用。债权人能够运用限制条款持续地影响企业决策,甚至在企业财务危机和破产程序中夺取整个企业的控制权。这种控制权转移是信贷契约治理代理问题的主要机制。当然,任何治理机制都是"双刃剑",最优契约需要权衡约束机会主义行为的利益和导致企业无效决策的成本。  相似文献   

6.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科斯于1937年提出了著名的“企业契约理论”,将企业的性质概括为“是生产要素的交易,确切地说是劳动与资本的长期的权威性的契约关系”。这一观点不仅为企业理论的主流派,也为会计界所接受。如美国实证会计理论家瓦茨和齐默尔曼就认为“企业不过是一种若干契约的结合”。具体而言,企业实质上是股东(或出资者)、债权人、经理人员、雇员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缔结的一系列契约的结合体,契约各方向企业投入了一定的要素,或是财务资源,或是知识资源,或其他资源。按照谁贡献谁收益的原则,契约签订前,原则上说,契约各方都是独立、平等的产权主体,都有权参与剩余分配。因此“契约当事人就是权利从未来的交易活动中获取自己的产权权益,片面地强调其中一方的产权权益并不符合内生于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但契约签订前各契约当事人理论上的独立平等地位,只能说明他们日后有平等参与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博弈的机会,要把这种平等由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则要取决于各利益当事人依据自身实力、一在企业中的地位等因素进行博弈的结果。博弈一旦是某一方成为赢家,取得了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那才能企业的各项重大决策和活动都将从该方的角度出发,体现其利益。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也必将从该产权主体的角度去确定。倘若博弈的结果是没有哪一方占绝对优势,那么产权各方只能共同分享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各项重大决策和活动也只能从产权各方的共同利益出发,为各方的共同利益服务,财务管理目标亦要相应转变。因此,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可看作是企业各产权主体的最终博弈结果的一个体现。  相似文献   

7.
当前,合作社异化已成为阻碍合作社进一步发展的痛点,其中"合作制"下社员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丧失是矛盾核心,因而探求其改进方式对合作社长远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效率与公平衡量维度,通过对MGL合作社这一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发现,有效的合作社在治理结构和利益分配上具备"合伙人制"特征,并且基本契合不完全契约理论有关能够有效解决契约双方信息不对称以及剩余索取权、控制权被少数社员占有的论述。对此,应充分重视合伙人制在合作社发展中的内在有效性,弱化其是否具有规范的外在形式。  相似文献   

8.
公司治理结构本质上是一个关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契约。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对称性分配是企业治理的效率所在。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在利益相关者关于企业治理结构的产权博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会计信息质量本身又受到了这种产权博弈结果的影响。本文以契约理论为基础 ,对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探讨 ,并结合我国转轨经济的特点进行分析 ,以期为治理结构优化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出清"僵尸企业"是促进我国产业提质增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在清理处置僵尸企业过程中,如何运用法律手段有效开展金融债务重组,是当前国内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实践中,企业金融债务重组中出现的重组模式受限、法律风险防控难度大、债权人委员会缺乏上位法支持、相关主体职责不清等问题,其症结均在于相关法律制度存在空白。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完善企业金融债务重组法律制度的具体思路,建议从四个层面入手填补制度空白,包括借鉴现行规定研究制定破产预防法律制度、出台行政法规细化各方权利义务、出台司法解释赋予债权人委员会民事主体资格、放宽金融债务重组模式的监管政策限制等,为破解企业金融债务重组的瓶颈问题、加快出清"僵尸企业"进程创造制度条件。  相似文献   

10.
根据合同交易论的观点 ,由于未来事件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不完全信息以及交易者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的矛盾 ,契约在实际交易中通常是不完全的。那么 ,如何确定剩余控制权和剩余收益权即产权结构成为解决契约不完全的关键。实质上 ,企业的治理结构就是合同关系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在其中得以决定的组织框架。  相似文献   

11.
出清"僵尸"企业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本文以企业绩效为切入点,运用2010—2017年中国上市公司相关数据分析地区"僵尸"水平对正常企业绩效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地区"僵尸"水平显著地抑制了正常企业的生产绩效,并且在企业异质性分析中发现,相比私有企业,对国有企业的抑制效应更为明显。此外,市场竞争能够有效缓解地区"僵尸"水平对企业绩效的抑制作用。同时,本文进一步探究了地区"僵尸"水平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内在传导机制,结果表明由于"僵尸"企业的存在,正常企业减少了研发投入和投资规模,降低了全要素生产率,进而使得企业绩效下降。文章建议政府应果断采取措施分类处置"僵尸"企业,肃清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12.
僵尸企业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时期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既影响经济效率,也蕴含金融风险。处理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对僵尸企业进行识别和分类。本文提出我国僵尸企业可以分为信贷补贴支持和经营不善两类,并提出了相应的界定标准。实证分析表明,两类僵尸企业构成、分布、决定因素均有差异。国有企业在政府的支持下更容易成为信贷补贴支持类僵尸企业;处于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更容易成为经营不善类僵尸企业。发现两类僵尸企业决定因素上的差别可以为解决僵尸企业这一现实问题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并购、重组活动日益增多,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阐述了以并购重组方式对"僵尸企业"重组处置的相关问题,对规范重组程序,加快公司资源整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风险资本市场财务治理是借助财务契约在风险资本投资者、风险资本家和风险企业家之间配王刺余财务索取权和剩余财务控制权,是为了降低三者之间产权交易成本而设计的一种制度装置.在上述财务治理主体中,兼有物质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二重身份的风险资本家是最重要的财务治理主体.从总体上讲,风险企业的财务控制权呈现出明显的状态依存性.我国风险企业财务治理模式创新的基本思路是:在主要的财务治理主体之间建立剩余财务收益权和剩余财务控制权对称性的制度安排.进而健全风险企业的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5.
企业财权与企业财务几个基本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企业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缔约形成的利益共同体。企业利益相关者因为对企业契约结构的不同理解和缔约要求所形成的利益冲突,要求对企业财权进行合理安排。通过企业核心利益相关者即企业财权主体之间财权契约的动态运行与优化,将剩余财务控制权和与之对应的剩余索取权在各主体之间进行分散对称安排,将可能达到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动态均衡状态并提高企业效率。本文在企业财权概念研究的基础上对企业财务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讨,以期能够有助于企业财务理论从技术性向制度性的转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委托代理的分析框架,考虑到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逆向选择和在基金运作过程中表现为负外部性的道德风险,添加了保护性约束条件,针对投资基金进行契约设计,匹配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统一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持有人利益,有效保护了基金持有人利益,完善了基金治理。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2007-201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了会计剩余控制权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以及大股东控制对两者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会计剩余控制权对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会计剩余控制权越大,会计信息质量越差。大股东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会计剩余控制权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负面影响,大股东控制程度越高,会计剩余控制权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负面影响越大。本文实证研究了大股东控制、会计剩余控制权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会计剩余控制权对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会计剩余控制权越大,会计信息质量越差。  相似文献   

18.
蔡玉 《浙江金融》2007,(4):62-63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由若干具有独立财产权的企业契约的参与者,将其要素的使用权让渡给企业,并获取相应收益以及保障其收益的权利的一系列契约构成。因此公司治理的参与者应该有如下一些:企业职工、债权人、股东、企业经理人、顾客和供应商等。对公司治理起着主导作用的应该是债权人和股东。现代公司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股东可以通过股东大会对公司的经营者进行约束、更换等,达到一定的控制企业的目的,从而对企业有一定的控制权。而债权人对企业的控制是通过相机控制权来达到的,所谓相机控制,即控制权的转移,是指当企业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上市公司债权治理效率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广义的资本结构在形式上表现为债权比例(狭义的资本结构)和股权结构,但背后却反映了利益相关者(股东和债权人)在公司中的契约关系,即收益索取权与控制权安排。股东享有剩余收入索取权和企业正常经营情况下的控制权,债权人享有固定收入索取权和企业不能偿还债务时的破产权,从而形成了股权治理和债权治理。近年来国内学者的研究焦点大多集中在股权治理效率的研究上,如对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效率(公司绩效)的相关……  相似文献   

20.
国有企业具有维持社会稳定的功能,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有企业进行并购重组既是国有企业快速推进改革的关键手段,更是提高自身整体实力与行业竞争力的最优解。通过并购重组,可以帮助企业进行资源整合,产业结构调整,以此来增加就业率,实现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但同时,国有企业如何在并购重组中识别财务风险与控制是国企改革的重点,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国企并购重组能否成功。本文首先阐述了国企并购重组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存在的财务风险,针对风险提出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