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8 毫秒
1.
内涵和外延都变了——乡镇企业用地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镇企业的兴起和发展,对发展农村和提高农民收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变化和土地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乡镇企业用地从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管理却相对薄弱。乡镇企业用地管理亟待规范和完善。用地现状分析各类非农业建设用地中,乡镇企业用地占很大比例。根据四川省成都市某区1997年非农业建设用地清查统计:1987年1月1日至1996年12月30日,全区三项非农业建设用地总面积为28253亩,其中国家建设用地为15764亩,占总用地面积的55.8%;乡镇企业用地为9876亩,占总用地面积…  相似文献   

2.
目前,乡镇企业使用土地中存在的问题比较多,比如企业较小,布局分散,用地面积大,土地利用率不高,浪费土地和占用耕地现象严重等。因此,应对乡镇企业用地严格控制。请问新《土地管理法》关于乡镇企业用地审批有何规定?湖南读者金昌吉金昌吉同志:依照新《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本集体所有土地办企业,应当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批准的权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涉及占用农用地的,应当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当制定乡镇企业的用地标准。使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兴办企业的,只有农村集体经…  相似文献   

3.
<正>乡镇企业用地使用权是经审批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投资方式向从事非农业经营性活动的乡镇企业提供的集体土地使用权。可依法享有乡镇企业用地使用权的主体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设立的独资经营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以符合要求的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的形式与其他单位、个人设立的企业。申请取得乡镇企业用地使用权,应当持有  相似文献   

4.
论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照<土地管理法>规定,我国四种农村建设用地准入标准宽严不一.宅基地的准入制度能比较好地控制农村集体土地随意流入建设用地领域,而乡镇企业建设用地准入制度则能.因此,对乡镇企业建设用地使用权应依据当前的立法,严格限制其自由流转,宅基地使用权则应让其自由流转.  相似文献   

5.
<正>问题A企业是乡镇企业,经批准取得某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2014年,A企业因融资想把该地转让给B企业,双方签订了转让协议,B企业支付了相应款项后未实际占用该地块,也未实施建设。请问B企业能否取得该地块的建设用地使用权?解答一、集体建设用地有特定的使用范围集体建设用地,是指乡(镇)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个人投资或集资、进行各项非农业建设所使用的土地。集体建设用地主要有三种类型:乡镇企业用地、宅基地和公共设施、公  相似文献   

6.
正引导和规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分三类,宅基地、公共设施和公益性用地,经营性用地,也就是乡镇企业用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进入市场必须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只有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才能允许进入市场,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问题和模式入手,阐述了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大、结构布局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率较低、管控措施不到位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存在的突出问题.归纳分析了不同情况下探索的“空心村”整治、迁村并点集聚、城中村改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产业集聚区建设等农村宅基地和乡镇企业用地节约集约用地的几种模式,提出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途径在于实行产业集聚、居住集中和土地集约,通过实施规划引颁、严格标准、规范审批、考核评价和土地流转等举措,提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双重推动下,城市建设用地、外商投资开发用地、乡镇企业用地数量日益增加,因土地被征用而导致的失地农民的数量迅速增加.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养老保障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的重大不稳定因素,影响社会安定、和谐.因此,必须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包括妥善处理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利益保障问题,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失地农民利益保障问题与社会和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双重推动下,城市建设用地、外商投资开发用地、乡镇企业用地数量日益增加,因土地被征用而导致的失地农民的数量迅速增加。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养老保障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的重大不稳定因素,影响社会安定、和谐。因此,必须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包括妥善处理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利益保障问题,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首家“农村土地交易所”在重庆正式挂牌成立,此举旨在实现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在土地流转中促进农民增收,并严格保护耕地。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由重庆市政府出资成立,注册资金5000万元,主要从事地票交易。所谓地票,指包括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用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用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实施征地制度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分析江苏省征地补偿安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指出现行的土地征用制度存在种种弊端 ,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征地制度改革 ,必须从保护农民的合法利益出发 ,明确征地适用范围 ,制定合理的征地补偿和税费标准 ,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强化监督机制 ,配套推进征地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解决中国房屋拆迁中,由于土地使用权收回程序的缺失以及制度路径的不明确给房屋拆迁带来的困境与弊端。研究方法:比较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1)中国的房屋拆迁中缺失“国有土地使用权收回”的法律程序,造成房屋拆迁的合宪性危机;(2)中国香港地区通过“土地收回”与“强制售卖”的分类机制,在土地征收领域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3)大陆地区对于因危房改建、旧城改造而引起的房地产开发应适用不同于公益事业的准司法机制。研究结论:建立“公益收回”与“有条件强制收回”的城市土地使用权双轨制收回制度是解决房屋拆迁各项矛盾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征地主体行为的法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研究目的:从政府、企业、农村集体及农户等征地主体行为角度,分析中国征地制度运行中各征地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评价政府行使土地征用权的成本和收益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农户及企业响应的成本和外在成本等.研究方法:法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结果:地方政府滥用征地权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结果,低标准补偿下农户行为给政府、企业、社会带来了较高的外在成本,导致征地效率损失.研究结论:法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对征地制度改革和创新具有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14.
征地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缩小范围、增加补偿”。然而征地制度提供建设用地和集聚资金的社会经济功能,使得目前的改革思路难以实现。发展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市场成为加快征地制度改革的突破口。发展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市场不仅有法律依据,也有现实基础。合理的市场发育模式与公正的土地价值分配机制是集体建设用地合理有序的进入市场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15.
征收补偿中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在征地补偿中需要强化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地位,实现其直接权益。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征地补偿的对象除原有意义上的所有权外,还应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等用益物权,但该权利在征地中却被忽略了。研究结论:明晰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征地中的法律地位将对征地制度改革全局产生根本性的影响,现阶段需要建立规范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发证制度;在修订法律法规时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获得独立的权利补偿。  相似文献   

16.
征地补偿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文章运用公共政策分析方法,在对比、借鉴其他国家理论、经验基础上,从土地权属、征地范围、补偿标准和征地程序等几个方面,对我国征地补偿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从实际出发,逐步推进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改革、严格限制征地范围、完善市场化补偿机制、加大征地决策透明度和加强征地行为监督来解决征地补偿问题的政策性意见。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探究征地补偿标准制定过程中分区存在的可塑性面积单元效应以及分区所依赖的评价单元级别的选择问题。[方法]该研究以甘肃省陇南市两当县为研究区域,以人均耕地面积为研究对象,借助Geo Da和Arcgis软件,运用空间自相关理论并引入可塑性面积单元问题效应,揭示人均耕地面积因评价单元粒度和区划方式不同而变化,进而影响征地补偿标准的制定。[结果]行政村和乡镇2种评价单元级别下,人均耕地面积的空间分布存在空间自相关性;2种评价单元级别分区的人均耕地面积存在较大差异,选择行政村级评价单元分区能够使征地补偿倍数更合理,特别是对于人均耕地面积异常高或低的行政村;在对人均耕地面积自然分级的基础上,结合LISA聚集图中高值聚集区和低值聚集区的范围调整自然分级区间进行分区,为土地利用分区研究提供新思路。[结论]研究结果可为征地补偿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农地征收价格构成与土地增值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研究目的:确定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地征收价格构成及土地增值空间。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方法。研究结果:(1)以被征地方为研究对象,从产权和消费者行为理论角度,确定农地征收价格构成。(2)以政府为对象,进行农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成本收益分析,确定土地增值空间。研究结论:(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农地为对象,不考虑“经济人”特点确定的农地征收价格是不完整的;(2)农地社会保障价格是农地征收价格的组成部分,其实质不是土地增值;(3)根据产权理论,政府正在逐渐还原农地征收价格。  相似文献   

19.
因公共利益需要强制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实则属于对土地用益物权的征收,但却长期游离于征收法的规制之外.我国((物权法>将征收的客体局限于不动产所有权,<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也将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视为房屋征收的附带后果,不利于对强制收回土地使用权行为的规范.建议在<土地管理法>的修改和<征收征用法>的制定中,构建因公共利益需要强制收回土地使用权的准征收地位,将建设用地使用权等土地用益物权均纳入征收法制的保护之下.  相似文献   

20.
Land expropriation and peasant resistance in China have been widely noted, but the many cases in which peasants consent to give up land have drawn less attention. This paper conceptualizes and examines an alternative development practice: accumulation without dispossession (AWD), a concept first developed by Gillian Hart and Giovanni Arrighi. AWD may arise if accumulation takes place without (completely) depriving rural producers of the right to assets and benefits. The paper examines multiple forms of AWD and makes two main arguments. First, land expropriation does not necessarily lead to dispossession if peasants are compensated with valuable flats, commercial venues, and/or secure jobs. Due to its positive effects on social equality and livelihood security, AWD may offer an alternative vision in the era of neoliberal dispossession. Second, the outcome of land expropriation in China has varied substantially across space and time. In general, there has been a shift away from AWD in the 1980s following the neoliberal reform in the 1990s, but in the recent decade, there has been some movement back towards AWD due to peasant protests, though only to a limited degree. Nevertheless, the majority of peasants losing land have not received compensation sufficient to sustain a secure liveliho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