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融危机后美国信用评级机构改革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也导致了一场信用评级危机.在危机中的拙劣表现使得评级的价值以及评级机构的专业性和独立性受到严重质疑.本文首先分析现有信用评级机构业务模式中内在的利益冲突,得出评级购买、声誉机制削弱和模型错误可能是导致评级虚高的原因,进而在此基础上,评述美国最新的信用评级体系改革方案,最后结合国际社会对本次金融危机中信用评级体系的相关经验教训,为我国未来信用评级体系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信用评级机构作为资本市场的信息平衡者,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严重失职,先虚高评级后骤然降级而加速了危机演进。反思具有最发达的信用评级市场的美国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演进,美国信用评级机构从市场自律到NRSRO的政府认证再到金融危机后的进一步监管反思。结合我国信用评级业的发展现状,现存在缺乏市场自律、政府统一的监管和资质认证等不足,需要培植市场自律,改进政府监管并引入评级机构的问责制,以促进我国信用市场的建设和资本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信用评级的重要性逐渐被各国重视.自2006年以来,美国评级机构开始对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全面渗控,并已合计占有市场份额超过2/3.外资的大量渗控有利于引进先进的技术水平与管理经验,提高信用评级结果的公信力,但同时也带来了种种弊端,如评级市场话语权丧失、国家经济技术信息安全遭受威胁以及评级结果公正性遭受质疑.因此,加快扶持本国评级机构,确保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话语权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2008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人们重新认识到信用评级对国家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重要性。金融危机中,由于信用评级机构推波助澜的行为表现,导致金融危机范围的扩大和深化,致使信用评级机构声誉大幅下降。在信用评级机构声誉资本机制存在失灵现象的情况下,应以声誉资本理论为基础,对信用评级机构的声誉资本进行分析,并通过转变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模式、加强对发行方付费利益冲突监管、科学确定信用评级机构准入和退出标准、完善信用评级机构自律机制,重建信用评级机构的声誉资本。  相似文献   

5.
分析中国信用评级战略困局的形成原因、破解障碍及其负面影响,认为在后金融危机的战略机遇期中,中国信用评级应采取"以空间换时间"的产业发展战略,并且要有效规范和优化信用评级机构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6.
主权信用评级在金融危机中具有双重作用,发挥预警作用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从主权信用评级的历史演进看,标普等国际公司的主权信用评级的模式,次贷危机中主权风险的成因,以及希腊、芬兰等欧洲国家信用风险事件,蕴含着主权信用评级的基本因素和模式.结合以上因素,对信用评级的因素和模式进行实证研究,并运用建立的主权评级模式对美国进行了分析,充分评估美国主权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信用评级机构在金融危机中暴露了缺乏竞争、不透明、利益冲突等问题,严重影响评级机构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为此,欧盟和美国加大了改革力度,前者注重外部监管,后者注重内部防控.欧美改革对中国影响深远,结合我国情况,可看出,欧盟模式更适合中国.  相似文献   

8.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国际三大评级机构对于信用评级的认识及评级方法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通过研究对比近几年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信用评级的内涵及对于一般主体和债项的评级方法,以增进对评级理念的了解,促进我国评级机构评级方法的完善。  相似文献   

9.
分析金融危机前美国评级监管体系、金融危机中关国信用评级及监管存在的问题、金融危机后美国评级监管体系的改革与思路,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加快征信立法以规范促管理、加强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完善评级机构制度建设、保持信用评级机构的独立性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由于中国的主体信用评级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使得社会信用体系尚处于不完善阶段,信用评级行业也在扭曲的状态下蹒跚前行。鉴于此,需要通过推动主体信用评级,夯实中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确立信用评级在社会信用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推动中国经济和金融的进一步国际化、全球化,加速中国信用评级行业的国际化进程,缓减国内外金融交易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缓减金融产品与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提高中国经济、金融国际化的安全程度。  相似文献   

11.
金融危机后,许多国家纷纷开始重塑信用评级机构监管体系,以更好地发挥信用评级在经济金融中的作用。我国应借鉴美国和欧盟在信用评级监管框架方面的经验,立足我国国情,从监管目标、监管内容、监管部门的权力、监管方式等方面构建我国的信用评级监管体系;同时,为推动信用评级市场的规范发展,我国还应健全法律体系,建立信用评级认可和管理制度,完善信用评级监管组织体系.强化信用评级机构内部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2.
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美国金融危机表现为房贷机构、投资银行、评级机构和联邦政府的缺信行为.其深层原因是管理制度安排上的缺陷、信用评级机构反应滞、法律制度与监管上出现漏洞和公司治理结构存在问题.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是:要充分认识建设信用体系的重要性和艰巨性;认真做好信用管理系统的基础性工作;建立起严格的法律体系和惩戒机制;保证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3.
此次金融危机中信用评级机构的拙劣表现表明,仅靠信用评级业的行业自律是不够的,信用评级机构应当被纳入金融监管的范畴。目前,我国信用评级机构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监管体系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与教训,我国应建立健全信用评级法律法规体系,尽快明确信用评级的监管组织体系,制定信用评级行业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严格规范信用评级机构的执业行为,完善信用评级的认可机制,加强行业自律,进一步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  相似文献   

14.
主权信用评级在金融危机中具有双重作用,发挥预警作用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从主权信用评级的历史演进看,标普等国际公司的主权信用评级的模式,次贷危机中主权风险的成因,以及希腊、芬兰等欧洲国家信用风险事件,蕴含着主权信用评级的基本因素和模式。结合以上因素,对信用评级的因素和模式进行实证研究,并运用建立的主权评级模式对美国进行了分析,充分评估美国主权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信用评级机构对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国评级体系的现状是行业监管制度存在空白、市场准入及资格认证制度缺乏、评级机构缺乏独立性和公正性、行业标准建设相对滞后。反思此次金融危机,我国应通过完善监管体系,建立评级行业及从业人员认证制度,保持评级机构的独立性与中立地位,切实割裂评级费用与评定等级间的联系,构建符合国情的信用评级业。  相似文献   

16.
全球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的爆发深刻凸显了"权威性"对于信用评级行业的重要意义,面对当前正在发生重大变革的国际信用评级体系,应充分认识到我国信用评级市场的不足,结合国情探索有效的发展模式,以逐步有效提升和改善国内信用评级机构的权威性与话语权,是促进我国信用经济发展及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以标准普尔为代表的信用评级机构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开始发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的负面意见,三大机构与美国政界的政治博弈愈发激烈,其中,标准普尔在2011年8月5日首次把美国主权信用的AAA评级降至AA+。美国主权信用评级遭降级,对全球金融市场和美国经济产生了较大冲击。打破三大机构的全球评级话语权论断,需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信用评级市场新秩序。  相似文献   

18.
市场准入制度的缺失被认为是信用评级机构功能异化的诱因之一。经历金融危机洗礼的各国监管当局纷纷制定或完善监管立法,加强对信用评级市场准入环节的监管。对于我国而言,市场准入制度的不科学、不合理加剧了市场的过度竞争,严重制约我国信用评级市场培育和信用评级业的发展。当前,我国应立足实际,综合考量各种因素,尽快构建以注册制和限制性外资准入政策为主要内容的信用评级市场准入制度。  相似文献   

19.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规模较大的信用评级公司为了获取充足的资金和先进的评级方法,一些规模较大的信用评级公司都不同程度地吸纳了国外评级机构成为公司的股东,甚至在某些国内评级机构中外国评级公司持有49%的股份。在后金融危机的当下,我国信用评级公司大量存在着外资参与,这一情况将会对我国金融系统乃至国家安全带来负面影响。本文选取大公和中诚信两个国内规模较大的信用评级机构进行实证分析,通过两大评级公司的股份构成、管理层、评级方法、评级市场等方面对比分析得出外资过度参与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20.
目前,信用评级业在行业格局、制度设计等方面存在寡头垄断状况。寡头垄断格局一方面使评级结果雷同和共振,弱化金融市场监管能力;另一方面,有可能使评级机构缺失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并产生不良竞争行为。这使得信用评级在揭示重大金融风险方面出现系统性失败,最终助推了金融危机的爆发。因此,应鼓励市场风险分析模式的多元化,从监管制度设计上减少对信用评级业的过度依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