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兴起,促进了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多元化发展趋势下人才的需求类型逐渐复合化、创新化,对金融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独立学院主要培养的是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本文通过分析其金融人才的培养现状,提出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独立学院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的培养对策,为独立学院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时代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在此背景之下,"互联网+"时代对于高职院校会计教学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过论述"互联网+"时代下,高职院校在培育会计人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来提高高职院校会计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及"互联网+"的政策背景下,金融专业职业教育正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与挑战,同时也对金融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和课程实践提出了新的跨时代要求。本文以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为例,分析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情况,阐述新时代背景下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剖析了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如何构建互联网金融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实践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下,为高职金融专业教育提升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金融专业应充分意识到自身的优劣势,顺应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新趋势,调整职业教育模式。通过SWOT分析当前金融职业教育的现状,结合"互联网+"的思维方式,进行高职金融专业课程的优化设置,完善新的就业导向需求,改革高职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互联网+金融"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5.
网络信息的大力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互联网+",这种新型的经济形态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各方面的事务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进行得更加便捷,包括企业的财会管理。"互联网+"给企业的财会管理带来的变化无疑是多方面的,这既给财会管理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做好企业的财会管理关注应当得到我们的高度重视。本文将就"互联网+"的基本概述、"互联网+"给财会管理带来的心变化以及"互联网+"背景下做好财会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的金融业与"互联网+"的交叉融合,由此衍生出一个新的专业——互联网金融专业。高职院校的互联网金融专业,应借鉴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结合我国当前所处的"互联网+"社会环境,进一步分析和探讨高职院校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剖析了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借鉴成果导向模式提出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型人才培养模式,强化职业能力,加速推进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互联网+"这个背景下,我国的农村金融经历了较大的变革,农村金融主体、金融要素、金融机构持续地进行分化重组。本文阐述了"互联网+"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了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时代的大门将在我国全面开启,XBRL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也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在剖析"互联网+"背景下XBRL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了XBRL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问题。将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要求、人才培养手段、人才培养方法及人才培养场所全过程落到实处,为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改革路径的运行做了一次尝试,为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平会计人才、解决社会人才供需结构型矛盾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时代金融》2019,(3):65-66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企业需求的是金融和互联网跨界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对高职金融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在文献阅读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新趋势,重构和优化高职金融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素质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全面系统地构建复合型高职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体系,旨在培养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0.
新形势下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金融全球化和国际化的持续快速发展,金融人才的培养对我国传统的金融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我国高校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树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我国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途径,以培养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国际竞争需要的金融人才。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的背景,对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的问题进行研究。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创新模式,决定了对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同时互联网金融处于初创期,缺少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导致互联网金融人才严重缺失。本文通过分析,对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的出现,颠覆了传统金融的理念,推动了普惠金融的迅速发展。农村普惠金融以服务广大低收入及贫困人口为目标,而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与金融相融合也为农村普惠金融带来发展机遇。因此,本文将探讨"互联网+"背景下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会计师》2017,(15)
"互联网+"时代正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并进一步影响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体系的发展趋势。面对"互联网+"所带的审计新思维、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变革,传统的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体系需要应时而变,适应"互联网+"审计思维模式及数据处理模式的变化。本文基于"互联网+"的背景,对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体系内外部环境进行问题剖析,进而提出构建"互联网+"背景下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体系的建议。同时,通过补充与完善"互联网+"背景下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体系,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让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体系与"互联网+"接轨。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面临全新的挑战和机遇。就目前来看,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认识层面、课程体系设置层面、实践教学层面、师资建设层面和人才培养层面。"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应该及时实施教学改革,才能更好地为新时代输出人才。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及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变化,需要因时制宜、结合实际,遵循不盲目、不闭目塞听、系统性、具体务实的理论原则应对机遇与挑战,针对教师、学生、教育教学、后勤和安全管理五个具体变革新方向进行顺应时代的、与互联网巧妙融合的科学变革。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下要求各行各业都要进行创新,新的经济形态的出现必然是技术发展的结果,互联网金融的产生是"互联网+"与金融业结合的产物,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是互联网技术对于传统金融业的一种改造。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使得商业银行传统的金融市场垄断地位受到极大的挑战,商业银行面临着来自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巨大竞争压力。互联网金融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在支付领域、消费信贷、融资理财等领域对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与表外业务都产生极大的竞争威胁,因此通过分析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情况,从而提出具体的合作对策,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对策建议,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会计师》2016,(20)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形势,正改变着各行各业,包括会计行业、教育领域。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基于"互联网+",对会计职能、会计业务、会计流程的影响开展研究,进而提出高职会计教育应从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课程考核三方面进行改革,以便能更好的培养学生,适应会计行业未来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崛起对我国传统金融体系造成有力冲击,新业态的涌现和发展也带来了人才需求的转变。高等教育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在面对互联网金融具有创新性、融合性、快速性发展的特征时,传统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行业对人才的全新需求。源于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理念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旨在将高校教育与企业实践有机融合,从而培养紧跟行业变化、符合行业需求的人才。本文以西安欧亚学院为例,探讨了教学工厂理念在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为高校培养互联网金融人才提供有效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9.
邓小红 《会计师》2021,(15):12-13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开始运用互联网技术寻求新的改变.我国管理会计起步较晚,但随着企业对管理会计工具的需求增加,给管理会计的发展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财政部也陆续发布了相关文件推广管理会计的应用.与此同时,管理会计人才的缺乏、"互联网+"背景下会计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内部会计信息泄露的可能性等这些问题也接踵而来.本文以"互联网+"背景下管理会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切入点,研究其应对措施,以期促进管理会计的应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会计师》2017,(5)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必将对会计行业产生重大影响。"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战略要求,怎样培养大量适合社会需要的会计高技能人才,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所关注的重大问题。本文立足于教会计教学,首先了分析了"互联网+"时代特征及对会计教学的影响,然后对当前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会计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路,以期对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改革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