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中部崛起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部地区成了中国经济的塌陷地区,其原因是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落后。本文通过引用大量的数据资料对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中部三次产业内部发展不均衡、产业劳动率偏低,产学研结合不紧密是制约产业结构升级的软肋。因此,应促进三次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实施产业群和城市群发展策略,促进三次产业结构内部均衡发展,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园,提升三次产业结构素质,以此促进中部的崛起,从而达到东中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中部三大城市群发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中部三大城市群在发展总水平、城市化水平、城市规模结构、产业结构、产业效率、制造业和服务业结构等方面的比较分析看出,中部三大城市群中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质量最好,武汉和中原城市群次之,但是武汉和中原城市群的规模较大,其发展状况对整个中部地区的影响更大.未来要依托城市群带动战略实现中部地区的崛起,中部三大城市群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实施差异化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国城镇化的加快发展,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出现了超级城市,但是城市经济的发展并不是独立发展的,而是城市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城市经济要向更好的发展,就必须依靠城市群的帮助,这样才能促进城市群的整体发展。本文在中部崛起的背景下,以中部地区的湖北武汉经济群为案例,分析城市群在中部崛起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城市群的聚集效应。  相似文献   

4.
城市群是我国区域发展的重要载体,多中心空间结构已成为影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以2004—2019年我国五大城市群为样本,利用夜间灯光数据测度城市群内部多中心空间结构,实证研究多中心空间结构、产业结构升级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群多中心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均能显著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同城市群的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各不相同;运用空间计量模型验证发现,多中心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均有空间溢出效应。建议各城市群提高多中心空间结构水平,持续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发挥空间外溢效应,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中部各省都在谋求发展。城市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核心,本文通过中部六省城市群的比较,分析中原城市群在中部崛起中的优、劣势分析及目标定位,进而提出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城市群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一种高级形式,城市群的产业结构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职业教育发展能为城市群产业发展提供技能型人才和智力支持。本文从分析当前长株潭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和未来产业结构升级方向着手,研究区域内职业教育怎样助推长株潭城市群产业结构升级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变化的整体评价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出了中原城市群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经济增长的实质是资源要素结构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在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凸显了要素结构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新结构经济学”理论认为经济结构内生决定于要素禀赋结构。通过扩展人力资本MRW模型,构建了包含教育投资、健康投资以及产业结构的新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探索性地对成渝城市群要素结构与其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本结构中的教育投资对成渝城市群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较大,而物质资本由于其过多的存量积累而呈现边际报酬递减现象,从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相对较弱;人力资本结构中的健康投资受总人口死亡率小幅上升影响,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现负效应。因此,成渝城市群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要通过改善提升人力资本结构的投资质量,使之与物质资本存量和产业结构形成最佳匹配比例,共同推动其经济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正在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这一战略顺利实施的关键点在于重工业集聚的辽宁中部城市群。辽宁中部城市群与山东半岛城市群十分相似,可资借鉴的经验很多,也是辽宁实现赶超式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和参照。本文对两地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剖析了赶超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并提出实现赶超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部地区三大城市群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通过建立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选择2011-2013年有关数据做主成分分析,探究皖江城市带、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产业竞争力的动态变化与不足,以及三个城市群产业竞争力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持续增加,是社会总供给的基本来源。它意味着经济规模和生产能力的扩大,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的增强。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中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其经济增长问题还很少有人涉猎。本文将按照新的思路尝试探索城市群的增长根源,并进行实证分析,比较我国现有的五大城市群的经济规模效应。  相似文献   

12.
关中城市群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利用区域经济数量分析的指标体系,重点从关中城市群等级结构、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等方面,对关中城市群的发展进行研究,认为关中城市群发展存在产业发展缓慢,产业结构不平衡,产业布局不合理等问题;通过实证分析,提出关中城市群产业布局应强化中心城市功能,重新定位城市功能,合理规划、整体布局等对策.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强城市之间的联系显得越来越重要,发展长株潭城市群已成为湖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也是提高湖南在中部地区乃至在全国的经济地位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本文从经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运用社会网络理论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群网络内所具有的资本,以及城市群、区域相互间的关系,从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的现状出发,论述了长株潭城市群发展面临的阻力及网络系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中部崛起已经写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中部崛起的关键在于中部城市群的发展。文章首先介绍了中部四大城市群的基本情况,然后分析了中部城市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部地区城市群建设的运行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城市群建设参与者的作用与行为分析的基础上,分别论述了中部地区城市群建设的动力机制、推进机制与城市群的治理机制.分析认为城市群建设的动力来源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城市群产业集群的发展、创新的推动以及政府的调控行为.推进城市群建设主要集中体现在推进城乡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区域市场以及社会建设的一体化发展.城市群治理要通过重构城市政府与区域地方政府关系,形成治理制度安排,建立协调性、依赖性和互动性的网络型结构.  相似文献   

16.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推动我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山西中部城市群发展是构建全省“一群两区三圈”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布局的核心抓手,是贯彻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大实践,对引领全省现代化建设、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瞄准多维度发展目标和多跨度区域定位,切实加强协同合作,把地理位置临近的“一群”城市真正变成有机联系的“城市群”。加快建设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新高地,使山西中部城市群在同步推进“两个转型”上取得更大突破。  相似文献   

17.
城市群一体化视角下长株潭经济政策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型城市群的构建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城市化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对于湖南经济发展和中部崛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长株潭三市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又在很大程度影响着城市群一体化的进程.本文通过对三市的经济政策进行比较.并从四个层面分析了政策差异,最后提出了三市经济政策协调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一、浙江中部城市群的范围近年来,“浙江中部城市群”的提法屡屡见诸政府公文,2002年浙江省计委在《提升我省城市竞争力对策研究》提出,“注意‘浙中城市群’的崛起”。浙江中部城市群包括金华市区、义乌市、永康市、兰溪市、东阳市及浦江县、武义县的城镇密集地区。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中部地区要实现崛起,必须要立足于中部地区的实际,选择跨越式发展的模式,采取以发展中心城市为主的城市群战略,加快中部六省城市化进程步伐,并以城市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中部地区跨越式发展,最终实现中部崛起。  相似文献   

20.
中部塌陷的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协整分析方法,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协整分析和葛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是西部经济增长与中部、东部经济增长均有协整关系,但中部与东部经济增长之间没有协整关系;西部经济增长促进了东部经济增长,东部反过来也促进了西部经济的增长,但对中部经济增长作用不大;中部不是东部和西部经济增长的葛兰杰原因。本文最后分析了出现中部塌陷的原因并给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