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近日,从苏浙沪三地统计部门获悉,2007年,长三角地区16城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各项措施,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按照中央对长三角地区发展的要求,不断加深区域经济协调合作,谋求共同发展,总体经济继续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据统计,16城市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超过4.5万亿元,达到46672.07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8.9%;平均增幅达到15.2%,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2.
2012年一季度以来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呈现放缓迹象.出口增速下滑.投资和消费增速回落.工业增加值增速放缓。作为我国重要经济增长极的长三角地区同样如此.一季度长三角16个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5万亿元,达到1.9万亿元,增速均值为9.0%,  相似文献   

3.
通过教育支持、社会保障、生活发展3个维度15个指标变量构建长三角地区社会稳定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5—2011年间长三角地区16地级市社会稳定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并通过空间地理作图反映长三角地区社会稳定状况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2003—2011年间长三角地区16地级市社会稳定评价指数处于上升趋势,总体变化趋于一致;但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社会稳定指标增速有所减缓。进一步通过社会稳定评价指数的变化分布图与城市排名变化情况发现,金融危机前后,长三角地区江苏省各城市社会稳定评价指数增长变化小于浙江省,浙江省各城市社会稳定评价指数增长显著。  相似文献   

4.
据初步统计,2004年长江三角洲地区16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775亿元,比2003年增加了4977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进一步提升,由上年的20.4%上升到21.1%。其中,上海GDP突破7000亿元大关,达7450亿元,“龙头老大”再称雄。江苏沿江8市实现GDP超过1.2万亿元,占长三角的比重达到42.8%,比上年上升了0.6个百分点,而上海、浙江板块所占比重则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5.
吉强 《江南论坛》2006,(4):54-54
无锡市统计局一份最新分析报告显示.2005年,长三角地区16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0亿元大关,达到33859亿元,占全国的比重升至18.6%。16市按照GDP总量已形成四大方阵;在超2000亿元的6个城市中江苏占一半,分别是苏州、无锡和南京。  相似文献   

6.
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罚:南地区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南通、泰州)、浙江省(浙东北地区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共15个城市。据统计.截至2002年年底.长三角地区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19.39亿美元.占全国累计使用外资的2478%(见表1)。从长三角地区各省(市)分析,  相似文献   

7.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3,(14):F0003-F0003
一季度16城市GDP增速9.8% 今年一季度,长三角16城市经济总量稳步增长,平均增速达到9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长期从事长三角区域经济运行跟踪、分析和研究的无锡市统计局7目披露,今年一季度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分析报告显示,长三角16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877亿元,增速均值为98%,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8个百分点,但比去年全年回落了0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长三角16城市中有7个城市一季度GDP总量超干亿元,8个城市增速超过两位数。  相似文献   

8.
江霞 《江南论坛》2011,(8):32-32
[本刊讯]日前,上海交通大学首次发布"长三角地区22城市服务经济指数"和"长三角地区22城市公共服务指数"。"2011’长三角地区22城市服务经济指数"的排名,前五位分别为上海、苏州、南京、杭州和宁波。"2011’长三角地区22城市公共服务指数"按照产出法和支出法排名,前五位的城市分别是: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和无锡。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们常说的长三角是指由上海、南通、苏州、无锡、常州、南京、镇江、扬州、泰州、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舟山等由江浙沪15个城市形成的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处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合部,在全球经济朝着区域化、集团化、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下,促进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是地区间实施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涉及面十分广阔、复杂的课题。讨论长三角一体化中的企业集群式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人民生活最富裕的地区。对长三角地区近年(主要是2004年)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显示:长三角地区总体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有: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有扩大的趋势,城市之间发展不均,能耗大,地区环境质量下降以及安全生产存在隐患等。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长三角”县域经济竞争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县域经济在长三角地区经济体系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它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本文通过对长三角地区县(市)竞争力评价,分析其发展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提出进一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东方 《江南论坛》2007,(3):18-18
据江苏省统计局长三角研究中心最新统计结果,2006年长江三角洲地区16个城市的居民收入稳步攀升,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迭17237元,比上年净增1982元,平均增幅达13.0%。长三角人均收入增幅与经济增幅基本同步。  相似文献   

13.
以新发展理念为依托,构建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并以2020年的数据测算和评价长三角、珠三角两大区域内36个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结果显示,珠三角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平均水平要高于长三角地区。此外,通过固定效应模型讨论了城市经济密度对城市高质量发展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区域内龙头城市的经济密度和周边城市的高质量发展要素呈现U型关系。只有达到某个临界值,龙头城市的创新要素才会流向周边城市;在未达到这个门槛值前,龙头城市会对周边城市产生虹吸效应。研究结果还表明,城市自身的经济密度越高,高质量发展要素越集聚。  相似文献   

14.
以长三角地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基尼系数、区位商、EG指数,对2003—2012年长三角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程度进行测算,并通过回归分析探究集聚成因,得出以下结论:长三角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程度不高,上海是空间集聚程度最高的城市;长三角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产业集聚结构较好,产业发展相对成熟;资本资源和经济环境是影响长三角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发展长三角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在参加十六大上海代表团讨论时指出,上海的发展离不开全国的支持。上海要进一步增强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强地区之间的经济与技术合作,特别是要积极探索同长江三角洲地区联动发展的新路子作为长三角的中心城市,上海起着引领这一地区发展的核心作用。长三角城市群在世界城市格局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发挥上海的作用?就这些问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长乐接受了记者的采访。长三角城市群已跻身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其中心城市上海,目前尚属“第三梯队”,即…  相似文献   

16.
田敏 《经济论坛》2004,(13):33-34
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的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我国三大城市连绵区之一,是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目前人们所讨论的“长三角”地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长三角地区指的是江苏省、浙江省与上海市。狭义的长三角地区仅包括上海和隶属江苏、浙江的15个地级以上城市,即上海、南京、杭州、宁波、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湖州、嘉兴、绍兴和舟山。本文认为城市的建设离不开省级或者更大范围内的行政规划限制,因此本文将从广义的长三角地区出发论述长三角地区城市关系的战略调整以及芜湖市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江霞 《江南论坛》2013,(3):23-23
[本刊讯]面积21万平方公里、人口1.4亿的长三角地区,2012年经济总量突破11万亿元,约占中国GDP总量的21%,成为中国最具实力的城市群。上海社会科学院最新发布的"2012长三角城市综合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榜单"显示,2012年长三角地区经济总量突破11万亿元。长三角25个城市中有  相似文献   

18.
苏州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是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200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02亿元,财政收入409.9亿元,城市综合实力在全国名列第五。通过对外开放和深化改革,苏州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大陆第二大制造业和第三大外贸出口城市,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  相似文献   

19.
江霞 《江南论坛》2012,(7):56-56
在资源、环境等因素倒逼之下,长三角产业结构向“三二一”调整步伐不断加快。今年一季度长三角16城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8859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6.4%.同比上升0.6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2003-2007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圈所属省份的县市数据,使用断点回归法研究了城市圈的形成对城市圈整体经济绩效的影响以及城市圈驱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和路径。由于城市圈基本围绕中心城市而建立,与中心城市的距离远近是决定一个地区是否属于城市圈范围的关键因素,因此可以通过比较城市圈临界线附近县市样本,进而判断城市圈形成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城市圈的形成主要通过蒂伯特选择机制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两个路径改善了城市圈区域的整体经济绩效;并且城市圈的形成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北京未能发挥增长极的作用带动京津冀城市圈区域的经济增长,而长三角城市圈和珠三角城市圈地区则都受益于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