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后,长三角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形成了多个中心城市,上海南面有杭州、宁波,西有苏州、无锡、南京等,它们以上海为中心,形成了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群。但是,在上海北面,迄今尚未形成经济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2.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而且有望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长三角地区由上海和以上海为中心的周边14个城市,即沿长江的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南通5个城市,环太湖的苏州、无锡、常州3个城市,环杭州湾的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舟山6个城市组成。从上海目前的经济辐射能力和上海与长三角各城市的经济密切程度来说,  相似文献   

3.
田敏 《经济论坛》2004,(13):33-34
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的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我国三大城市连绵区之一,是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目前人们所讨论的“长三角”地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长三角地区指的是江苏省、浙江省与上海市。狭义的长三角地区仅包括上海和隶属江苏、浙江的15个地级以上城市,即上海、南京、杭州、宁波、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湖州、嘉兴、绍兴和舟山。本文认为城市的建设离不开省级或者更大范围内的行政规划限制,因此本文将从广义的长三角地区出发论述长三角地区城市关系的战略调整以及芜湖市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
长三角城市近年经济人口发展差异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荣 《江南论坛》2006,(4):9-11
长三角是南上海、南京、镇江、无锡、苏州、常州、扬州、南通、泰州、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舟山、台州16个城市构建起来的经济协作机制,由于这些城市已经联结为一个群体,我们通常将长三角与珠三角、环渤海等区域进行宏观比较,而对长三角城市内部差异的微观研究进行并不多。按经济总母及综合实力,我们一般将长三角16市大致可分为4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上海,第二层次为苏州、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们常说的长三角是指由上海、南通、苏州、无锡、常州、南京、镇江、扬州、泰州、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舟山等由江浙沪15个城市形成的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处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合部,在全球经济朝着区域化、集团化、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下,促进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是地区间实施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涉及面十分广阔、复杂的课题。讨论长三角一体化中的企业集群式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孙婧 《商周刊》2012,(9):26-31
策划前言初春4月,以"城市寻标"为目的的青岛市党政考察团,又一次考察了江浙地区的杭州、宁波、苏州、南京等城市。事实上,从上个世纪90年代的"学上海、赶大连",到本世纪以来的数次赴苏州、杭州、宁波、南京、无锡等南方城市考察,加之几次的赴大连、沈阳、天津等北方城市的学习,青岛这座学习型城市,就是靠着这种持续的学习追赶劲头,  相似文献   

7.
吴婧 《江南论坛》2008,(8):16-18
2007年,在国务院批准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逐步建成以上海一级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等副中心城市为支撑的世界级城市群和城镇体系”,对上海的中心地位给予了毋庸置疑的肯定,而将南京等五个城市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副中心”位置。本文中通过对长三角16个城市中处于主副中心的六个城市(简称“长三角领先城市”)进行分析,把创新发展作为南京未来的强市之路。  相似文献   

8.
江南 《江南论坛》2006,(7):60-60
为改善拥堵的交通状况,目前,长三角不少城市正在加紧制订并实施各自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未来5年内,以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为主的长三角城市将建设14条以上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  相似文献   

9.
界定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内涵,构建了包含城镇化、信息化和技术创新、社会福利、资源环境四个子系统的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长三角地区为例,采用2003—2010年的数据,对其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进行熵值法测度,并对其可持续性进行象限图评价,最后结合子系统的得分及权重探究可持续发展的原因。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的上海、南京等大部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呈下降的趋势,杭州、常州、苏州、湖州、嘉兴五个城市的城镇化处于可持续发展阶段;2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综合得分较高的城市(上海、南京、杭州、苏州)都属于大型城市,但上海、南京城镇化由于有限的社会福利、资源环境承载力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阶段,而杭州、苏州因资源环境的优势可持续发展能力很强;3资源与环境在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促进整个区域的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应结合子系统演变规律针对不同类型城市提出不同城镇化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0.
曹芳东  黄震方  吴丽敏  徐敏 《经济地理》2012,32(12):157-162
以长江三角洲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00、2010年2个时间断面数据,引入通达度指数,定量分析了城市间交通通达性的便捷程度,在此基础上,借助城市旅游经济联系测度模型,测算了基于交通可达性视域下的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总量)和隶属度。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交通可达性整体上较好,呈现明显的提高态势,2个年份的可达性数值分别为0—6.577h、0—5.520h,旅游经济联系逐步加强,突出表现为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对外旅游经济联系增幅较大,以此提出了长三角城市旅游圈的空间整合策略。针对时间距离视域下的旅游经济联系测度,较好地反映了交通影响下的城市旅游发展,对于妥善处理城市旅游经济竞合关系,缩小旅游经济发展差异,促进长三角城市一体化进程,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江南论坛》2014,(2):I0008-I0008
正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于2003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是湖州中心城市的所在地,位于浙江北部、太湖南岸,东临上海,南接杭州,西近南京,北隔太湖与苏州、无锡相望,地处长三角经济圈、环杭州湾产业带和环太湖经济圈的腹地,经济产业发达,商贸市场繁荣,是承接杭州湾、长三角各地区经济架构重组、产业链延伸、技术资金溢出和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2.
长三角城市旅游竞争力综合评价及其空间分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突出主导因素和可操作原则的基础上,系统构建了长三角城市旅游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运用熵权法对长三角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评价,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其空间分异特征进行探索,最后分析其深层次原因,并结合旅游吸引指数对分析结果进行验证。研究发现:1城市旅游竞争力受到城市发展竞争力、旅游资源竞争力和支持竞争力影响,其中旅游资源竞争力对旅游竞争力贡献最大。长三角区域旅游竞争力整体较高。2长三角各城市旅游竞争力空间差异显著。旅游空间结构呈现以上海、苏州和杭州为中心,南京、无锡、宁波和绍兴为副中心的圈层结构,核心区与边缘区差异明显。3城市旅游竞争力与城市旅游吸引指数空间分布高度契合,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王琴 《江南论坛》2013,(11):14-15
一、沪宁杭城市功能现状分析 上海正在打造成为全球化城市.南京与上海同是长三角城市群的主要城市.单在城市功能的转型升级上节奏较慢.杭州也在走国际化城市之路.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优势.结合新型城镇化的背景.怎样转型升级城市功能.可根据2006—2011年间的各方面统计数据来分析上海、南京、杭州近年发展的优劣势。  相似文献   

14.
利用协同发展的相关理论,从长三角22城市之间的经济能级、经济联系以及产业协同发展三个方面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建设性的评论。研究发现,长三角区域正在逐渐从单一中心向多中心化模式转变,基本形成以上海为核心的圈层和以苏州、杭州、宁波、无锡、南京为次核心的多核心圈层结构,总体上可划分为上海凝聚团、南京凝聚团和杭甬凝聚团三大凝聚子团。研究认为,通过组团式协同实现"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是未来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必然趋势,助推整个城市群系统向更为有序的宏观自组织结构演化。  相似文献   

15.
陈瑜  谢富纪 《技术经济》2017,36(3):8-13
以长三角地区的25个城市为观测对象,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研究了2005—2014年长三角地区创新的空间相关性。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的创新呈空间锁定现象,且其空间分布不均衡;创新集中在上海、杭州、南京、苏州及其相邻城市;远离这些创新中心城市的创新则不够活跃。Moran指数的计算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联系愈加紧密,但是强弱分化也非常明显。时空跃迁测度结果显示,创新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层性,且空间分布格局不易变化。  相似文献   

16.
于阳  朱云鹃  朱学星 《技术经济》2011,30(12):75-80
基于主要经济联系方向论,利用区域相互作用引力模型,以安徽省相关城市参与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建设为背景,计算了归入泛长三角地区的安徽六市与长三角地区核心城市——上海、南京、杭州的经济联系强度及经济联系隶属度。根据计算结果,对安徽六市进行了聚类分析,并提出了安徽六市参与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建设的"双圆模式"以及与其他城市进行经济合作的具体内容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胡钰蕾  周钧 《经济师》2011,(8):219-221,223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各种城市问题的涌现,城市的宜居规模逐渐成为关注的热点。是否存在合理的宜居规模,影响城市宜居规模的主要因素都是有待探讨的问题。本文将通过构建因子得分模型,提炼影响城市宜居规模的主要因素,并综合分析和评价长三角地区16个主要城市的宜居水平和宜居规模。结果表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状况是影响城市宜居规模的主要因素。长三角16个城市中,宜居水平最高的是上海,其次分别是南京、苏州、无锡与杭州,在现有条件下,这些城市的规模基本符合居民的宜居需要。此外,一些宜居城市在某个主成分方面仍存在一定短板,补足短板就可以使城市更加宜居,获得更大的宜居规模。  相似文献   

18.
据专家测算,上海对苏州、无锡、南通、泰州的经济联系强于南京,但对常州以及更远的城市的经济联系则弱于南京。以常州、泰州为界,长三角北部断裂为两个经济区域。在长三角南部,上海对嘉兴、舟山的经济联系强于杭州,但对湖州、绍兴、宁波的联系弱于杭州,同样存在断裂。如此局面之所以形成,答案主要在金融业。而解决之道,也在金融业。  相似文献   

19.
运用Moran I指数法对长三角城市经济发展的空间自相关性进行检验,结果显示,样本期内长三角全局空间自相关性呈现2002-2008年上升、2009-2013年下降、2014-2017年再上升的规律。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东强西弱特征明显,上海大都市圈内城市基本为"高-高"类型,南京为唯一属于"高-低"类型的城市,安徽、苏北城市多数属于"低-低"类型,苏中地区逐渐从"低-高"转变为"高-高"类型,浙南地区整体从"高-高"转变为"低-高"类型。进一步通过条件收敛动态空间计量模型考察了2002-2017年间长三角41个城市一体化发展的整体推进情况。实证分析表明,长三角城市的经济联系存在强、弱、强三个阶段。上海大都市圈内部一体化发展程度明显好于以南京为首的长三角西部都市圈。要将上海的经济能量通过南京等中心城市辐射至长三角西部地区,应依托长江以南路径与通泰扬构成的长江以北新路径,打造长三角西部增长极,实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整体推进。  相似文献   

20.
通过建立长三角主要城市研发产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利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了苏州、无锡、南京、上海、杭州、宁波6个城市研发产业的发展水平,并分析了各城市存在的问题和优势,提出了推进长三角地区研发产业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