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4 毫秒
1.
城市功能包括产业发展功能、吸纳就业功能、公共服务功能、人口聚集功能。都市圈内中小城市功能提升本质上是在都市圈一体化过程中实现中小城市产(业)城(市)人(口)的高效融合。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是中小城市功能提升的外部环境,产业发展是城市功能提升的原动力,城市升级是城市功能提升的动力保障,联动因素是城市功能提升的动力基础,城市功能提升的反作用力也会对各个影响因素发生作用。中小城市各项功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但产业发展功能是其他各项功能的前提,它们之间的协调性影响并决定中小城市整体功能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促进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是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所在,而加快发展中小城市是优化城市规模体系的主攻方向,研究中小城市人口和土地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选取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为例,构建协调性模型测度其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状况,从演变特征和协调发展角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小城市逐步放宽户口准入政策,有效促进了农村人口向城市和城镇合理有序转移;2008年以来,中小城市土地城镇化推进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存在空间失控的现象;中小城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度偏低主要是由于发展度较低。  相似文献   

3.
国家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发展规划即将出台,环首都经济固规划定位列入了闰家“十二五”规划,以北京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合作开始了具有实质意义的突破。这预示着市场能量的基础性作用将带来一系列重大变化,北京市与环绕北京的中小城市的城市功能将加快对接和互补。由此,毗邻北京的河北燕郊区域的价值将凸显。  相似文献   

4.
京津冀都市圈作为我国北方地区的经济中心,没有充分发挥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产业集群发展不力是重要因素.国家开发银行作为政府的开发性金融机构,运用开发性金融的原理和方法,可以在支持京津冀都市圈加快产业集群发展中发挥重要而独特的作用.文章对产业集群理论做了简要介绍,并从分析京津冀都市圈产业集群的现状和问题入手,提出开发性金融支持京津冀都市圈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先行、区域政策协调、基础设施保障、融资支持模式,试图找到一条促进本区域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5.
葛扬 《上海房地》2020,(3):51-54
未来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化,都市圈发展将不断推进,都市圈经济实力强劲的核心城市将给中小城市房地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距离核心城市的地理距离将起到重要作用。伴随着中小城市的进一步崛起,存量需求与城镇化快速推进所引发的增量需求相叠加,新的"刚需"人群有望被激发,成为扩大房地产市场容量、推进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6.
苏晶 《房地产导刊》2005,(22):76-77
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无疑给经济圈内大小城市的房地产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同时又必须看到京津冀都市圈中统一的市场体系、统一的交通系统和统一考虑的区域产业结构,意味着房地产市场将更加开放,竞争将更加激烈。  相似文献   

7.
推进通州与北三县协同发展,不仅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北京大都市圈发展的应有之义。纵观全球都市区域发展规律,区域间的关系都是从竞争走向竞合、从功能隔离走向功能融合、从分治走向共治。研究发现,自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处于由竞争向合作、功能隔离向功能融合的阶段,但同时也面临一系列阶段性的发展困境。建议设立通州与北三县协同发展改革试验区,以通北协同发展为突破口,通过促进通州与北三县在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等方面创新探索,既有利于加快城市副中心建设,促进高质量的都市圈发展,更能够探索突破现有治理格局,创新京津冀协同发展体制机制,为京津冀乃至全国区域协同治理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8.
宫攀  杨宇 《城市问题》2023,(6):4-13+45
以我国24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城市标度律评价城市人口规模与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的适配程度及其地区差异。研究发现: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支出规模与结构均与城市人口规模呈现显著的非线性标度关系,且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增加率小于人口规模增加率。从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结构来看,除科学技术支出与城乡社区支出外,其他支出的增加率均小于人口规模增加率。总体来看,基本公共服务支出规模修正指标存在空间异质性,组内差异是其主要来源。大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支出能较好地适配人口规模,超大特大城市及中小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投入相较于其人口规模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经济性。研究结论可为优化不同人口规模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不同时期都市圈作用有别,需要对距离空间、交通空间、通勤空间与行政空间的匹配关系进行辨识。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将都市圈核心城市规模和密度,以及距离、交通可达性、通勤率和行政边界形成的不同空间范围设定为都市圈发展的动力、目标、条件、行动和调控等特征,对京津冀地区四个主要城市五种空间特征进行识别和比较,指出京津冀地区都市圈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障碍,为推动都市圈发展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加快发展天津都市圈成为天津深入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在阐述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天津都市圈建设的互动关系基础上,借鉴日本东京都市圈发展经验,依据“核心—边缘”理论,构建“禀赋差异—制度冲击—经济集聚”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天津都市圈建设逻辑框架,分析天津都市圈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提出天津都市圈发展路径与对策:一是加快推进天津都市圈规划编制,完善都市圈协同治理机制;二是以优化产业分工推动产业链发展,提升转移产业对接能力;三是强化点对点交通与市郊铁路建设,提高都市圈空间通达性。  相似文献   

11.
《价值工程》2017,(25):79-80
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是重大的国家战略性规划,2015年4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骨架布局是"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推动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主要开展疏解非首都功能、加速产业转移、公共服务一体化、要素市场一体化、交通一体化、环保协同、人口调控七个方面的推进工作,工程建设机会主要集中在产业转移、交通一体化等领域。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北京城市人口规模持续高位攀升,造成了交通拥堵、就业紧张、住房困难、水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从城市发展战略出发,采取引导和疏散人口的有效措施和政策,是首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基于"京津冀一体化"国家战略,探索通过产业发展和功能提升增强首都周边区域对人口的吸引力,引导京津冀区域人口合理分布和有序流动,从而促进京津冀地区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京津冀都市圈生物技术产业竞争力分析——基于钻石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文章在京津冀都市圈的产业中选取了具有先导性的生物技术产业,运用波特的“钻石理论”,从产业竞争力的角度对京津冀都市圈中已有的生物技术产业基础进行系统分析,为其竞争力的重构提出一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京津冀地区内部公共服务呈“断崖式落差”。然而,“局部层面”公共服务均等化率先突破是推进“全国层面”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的有益尝试,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探索“跨省域”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验机会。鉴于中国目前“公共服务不平等”现象是常年累积的结果,本文提出“公共服务增量不平等”和“公共服务存量不平等”的概念,用“本年支出合计”反映公共服务增量供给,用“本年支出合计(考虑物价因素后)的累积”近似反映公共服务存量。以区(地级市)为最小单位,将京津冀地区的43个区(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测算其户籍口径下1994—2015年基尼系数、广义熵指数,并得出以下基本判断:(1)京津冀各区(县、地级市)人均公共服务累积规模普遍持续增长且保持在较高的水平;(2)京津冀地区公共服务人均累积极端布局基本稳定;(3)通过增量调整降低存量不平等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效果显露;(4)京津冀各区(县、地级市)公共服务存量不平等程度依然很高,长期以来人均公共服务存量基尼系数处于警戒线0.36附近;(5)户籍口径公共服务不平等揭示了京津冀地区公共服务的真实差距。研究结论从公共服务增量、存量及累积性角度为正确处理北京、天津、河北和京津冀一体化之间的公共服务供给关系提供了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首先对都市圈发展阶段进行分析,总结都市圈建设基本原则,在借鉴国外都市圈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国内都市圈特别是发展相对成熟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三大都市圈的优势和经验总结基础上,针对济南都市圈发展阶段提出发展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6.
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重大国家战略,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可重点从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优化区域城市空间布局、补足交通和公共服务两块短板、加强产业对接与合作、完善配套政策体系等五个方面,研究提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举措.  相似文献   

17.
北京一直在控制人口,但人口疏解的效果并不理想,主要是因为北京特大城市的"天时地利人和",以及呈现出的高就业率、高收入水平、低消费支出给外来人口强烈的空间拓展意向,优质公共服务的幻影对外来人口空间挤压不足。因此,站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角度,推进北京的可持续发展,应抓住顶层设计这一根本,破解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瓶颈;抓住人口动态监测这一基础,明晰人口疏解的政策需求;抓住制度执行这一关键,为制度曲行这一软肋补钙;抓住法治建设这一核心,增进全社会人口疏解的共识。  相似文献   

18.
新生中小城市培育对于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而特大镇则是新生城市培育的重要切入点。通过对特大镇内涵界定和浙江特大镇人口、财政、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概括,梳理目前体制下特大镇发展和管理存在自身无法克服的四大难题,并揭示从特大镇入手培育新生城市对于促进就近就地城镇化、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制造业水平和刺激投资和消费的需求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综合新生城市现状和发展需求,结合法律依据,提出特大镇"省辖县管"的总体设想以及若干低成本设市模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中小城市角度来阐述社会保障在实施过程中的体系建设,其中包括建设的主要意义、体系的构建、实施的方式等内容,为中小城市进一步发展社会保障事业提供理论基础。结合目前中小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情况,理清下一步发展的基本思路,结合吉林省涉及保障体系发展问题,为中小城市社会保障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多中心视角下的京津冀都市圈空间联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驱动下,多中心空间发展模式成为实现区域协调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京津冀都市圈作为我国的经济核心区和城镇密集区,区域经济多中心化与板块化逐渐成为重要表现载体。基于城市区域的空间形态和功能的多中心特征,利用引力模型和城市流模型对京津冀都市圈城镇体系的空间联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都市圈空间联系呈现非均衡性多中心极化发展态势,围绕京津两大核心城市,京—津—滨走廊带已初具多中心城市连绵区域的过渡形态和结构,而外围的石家庄、唐山等地区中心城市发育还不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