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价格和消费环境一直是制约汽车消费的主要因素,进入新的一年,这两方面的因素并无改善的迹象,这种消费“死结”,使得消费前景不容乐观。价格“死结”:降价拉锯战的背后汽车降价一直是各方关注的敏感话题,今年1月份夏利在京的“优惠”举措,再次引发各方“汽车降价”的争论。于是,目前汽车消费似乎陷入这样的怪圈:一方面是汽车价格高,并且大大超过居民的实际经济购买力,消费者的汽车降价呼声也日益高涨;另一方面是国内大的汽车厂家依然统一口径,坚守“价格同盟”,不轻言降价。面对降价压力,厂家自有苦衷,并且也不无道理。但是…  相似文献   

2.
新年伊始,价格再度成为汽车界关注的焦点。最重要的理由就是帕萨特来了,其它车会被迫降价,加上上汽、一汽利润攀升,入世日期临近,国产车不降价还等什么呢?然而,今年汽车大幅降价的可能性比较小,人们看到的仅是降价空间的表象,并没有看到国产车面临的市场大环境。国产车真正降价的时间可能是2001年,届时一旦出现降价,其影响会更深远。因为,它是在市场需求真正启动下的降价,不是一、两家企业的行为。让我们研究一下今年汽车大降价说法的几个论点:论点一:企业有赢利就会降价大企业要降价的说法有两个数字作旁证:一是去年上…  相似文献   

3.
国家计委决定放开国产轿车价格的消息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业内讨论最多的问题是“轿车该不该降价,轿车会不会降价。” 客观地说,轿车已由生产资料变为消费资料,属于个人消费品,目前,个人购买量大约已占50%,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应遵循市场规律,放开国产轿车价格是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国即将入世,汽车价格与国际接轨的趋势不可阻挡。中国汽车工业要发展,就必须促进消费,降价是其中一个重要手段。从目前的汽车价格水平来看,降价是必要的,关键是如何降价。汽车不同于一般消费品,本身是一个高技术、…  相似文献   

4.
曾几何时,消费者就在期盼着轿车价格的明显下调,以尽早一圆国人的轿车梦。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仅为消费者带来了汽车关税下调的利好信息———中国承诺进口汽车关税到2006年7月1日减到25%,进口配额许可证到2005年取消———而且引爆了国内轿车市场的降价风潮:新年伊始,进口车降价成为汽车业的最大热点。进口车大幅降价给国产车带来了全方位的价格压力,继而导致多种国产车价格不断跳水。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左右,汽车就开始进入家庭。在我国,虽然人均GDP只有900多美元,但一些发达地区的…  相似文献   

5.
时下,汽车价格领域是令人瞩目的焦点,无疑是柳州五菱轻型车的大幅度降价。五菱系列轻型车价格此次下降从2500至l1000元不等。下降幅度最高达366%。降价幅度之大令人难以置信。五菱此次降价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库存增加产销率下降,这也是五菱轻型车近年来的首次大幅度降价。面对五菱轻型车降价压力,别的轻型车厂家是否会相继跟进并由此引发轻型新一轮“价格大战”,还有待观察。夏利车由于出租公司更新换代的集团消费已基本完毕。其消费对象转向私人,而大多数私人购车者认为其价格相对偏高。以夏利TJ7131U(四缸、电喷带三元催化器、金…  相似文献   

6.
依据调查结果,我们制定出车市价格战的标准是:汽车市场上有5家以上的主流汽车品牌同期参与了降价活动,并且车价降幅超过汽车原价格的8%以上,为汽车市场价格战;汽车主流品牌短时间内频繁降价(降价的时间间隔不超过3个月),累计降幅超过8%为汽车市场价格战。  相似文献   

7.
高层声音     
远山 《董事会》2005,(6):22-22
在传统的思维定势下,对待降价,媒体和消费者都会拍手称快,对涨价则是大加鞭挞。其实,对待近期车价的变化,尤其是涨价,远不必如此草木皆兵。随着中国汽车市场日渐成熟,消费心理日渐理性,透过纷繁的价格表象,探询其中的实质,正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5月份国内汽车界最引人关注的要属汽车价格放开的消息,该消息一经公布,各方反应“各态迥异”:厂家中,“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认为价格近期不会大幅度降价者有之,如“惊弓之鸟”随即“谨慎”研究该政策的影响制定相应对策者有之,持“欢迎态度”随即下调产品价格者有之,真可谓有人欢喜有人忧;“专业人士”几乎都一致认为,此举只不过是对“既定事实”的认可,无需大惊小怪,近期不可能大降价,真可谓“英雄所见略同”;而最热闹的要属各媒体的“价格热”:不会大降价、价格战可能一触即发、市场反应平静,销售没有变化、消费者持币待…  相似文献   

9.
从长时间尺度来看,单一车型的降价行为是持续存在的.除去汽车消费特别旺盛的时间,在大部分时点上,汽车降价都是常态.除了提高汽车销量以摊销固定成本带来的毛利增长外,汽车消费升级的现象也是车厂能够保持毛利稳定的重要原因. 消费升级现象观察:对于消费升级现象的确认,最直接的证据在于单一车型的价格在下降,但是整体车市的平均车价却在上涨.通过对比网上车市的价格指数以及安路勤的汽车价格指数,我们明显的可以观察到消费升级现象的存在.同时,通过对国产乘用车和进口车销量的历史数据进行总结,我们也可以确认消费升级现象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鲁民 《中国机电工业》2000,(17):18-18,22
汽车价格太高不降不行,但降价之后消费者仍在等待观望;大幅度降价后市场反应冷淡。到目前为止,富康经销商感觉无能为力,面对众多媒体的采访,根本不想多谈,厂家也无奈甚或尴尬。  相似文献   

11.
关于汽车"价格战",媒体之间对此争论已经很长时间了。可是,去年中国汽车市场上是否发生了价格战,中国汽车业是否需要价格战,价格战是否能起到启动市场的预期目的,这一系列问题直到现在仍悬而未决。 1998年以前的汽车价格战 所谓汽车价格战,即不同汽车厂商之间为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所采取的价格策略。1998年初,在汽车市场销量徘徊不前甚至趋于下滑的时候,有实力的厂商发挥规模效益优势,为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实施了降价销售的策略,其他品牌经销商为保住自己的市场占有率,也降价应对,由此引发了汽车市场罕见的价格大战。据有"中…  相似文献   

12.
《中国汽摩配》2006,(10):4-4
目前,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前三季度我围汽车市场价格走势情况.据相关数据统计。2006年1—9月.约有40个汽车厂家的80多个轿车品牌降价.其中70%属于合资企业.但同比降幅只有4.41%.少于过去两年的降幅,这说明今年全国汽车价格的走势仍是以微调为主.  相似文献   

13.
王峰 《工业会计》2006,(4):58-59
2006年对于中国汽车市场而言,还会是个降价年:长安铃木在新年的第一天就开始降价,紧接着国内最大的汽车厂商上海通用汽车也宣布旗下多款车型大幅降价,之后是一汽……一个又一个的信号表明,如果汽车厂商想在国内市场继续生存下去,价格调整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14.
刚刚跨进一九九八年的门坎,汽车市场便异常活跃,热点频出。上海汽车销售公司决定普通桑塔纳降价2万元的消息,犹如在油锅里撒了一把盐,倍受新闻媒体及“有车族”和“购车族”的关注。引发了汽车销售领域里的又一次以价格为导火线的短兵相接的格斗。受'97年私人购车惯性的影响,198年私人购车将成为我国经济高通胀“软着陆”后的又一消费热点。竞相降价──私人购车市场再度火爆从1997年四季度以来,各生产厂家纷纷启动价格杠杆,岁末年初加大了力度。铃木奥拓降价5000元;捷达备件平均降价39%,北方市场经营单位北方之…  相似文献   

15.
汽车市场自去年12月份到今年3月份的降价狂潮渐渐平息。曾因桑塔纳降价2万元引起的轰动效应也暂时告一段落,那么汽车降价狂潮是否真正启动了汽车市场呢?结果是不尽如人意的。汽车降价是汽车企业为了刺激市场,抢占市场,同时可以阻挡进曰车的侵人,但事实不尽然,为什么呢?“买涨不买落”,降价让人观望有心人大概还会记得十年前即1988年秋的抢购风,传闻日用品市场全面调价,在社会L引起轰动,大家纷纷抢购,有的不惜家中堆积如山。还比如前两年,不知从哪来的消息说天津的电话初装费要涨到S000元,于是乎电话局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而…  相似文献   

16.
陈茜 《董事会》2005,(3):87-89
汽车金融放开、汽车配件降价、汽车文化兴盛……2005年初以来,伴随着阵阵新车、降价声浪,细心的消费者突然发现,关于汽车后市场的新闻逐渐多了起来。在经历了汽车销售利润日渐趋薄的2004年,不少国内的汽车生产厂家、经销商已开始将目光放到潜力巨大的汽车后市场。  相似文献   

17.
李开 《工业会计》2004,(1):78-80
2003年是中国汽车市场的“降价年”,从2003年1月1日红旗明仕Ⅱ代降价1.08万元挑起首轮降价潮开始,到11月POLO的大幅度降价,共有近50种车型以不同方式降价,可以说车价周周下调、月月有降。那么,2004年车价将如何呢?  相似文献   

18.
如果说,上半年的汽车降价还冠以优惠促销名义, 极力避免“降价”的嫌疑进行遮遮掩掩的话,那么,进入2000年7月份发生的降价波,无论是降价幅度还是降价品牌,给人的印象是各厂家对汽车降价不再羞羞答答,可谓“理直气壮”。 汽车降价:理直气壮 7月初,桑塔纳轿车在浙江的主要销售商浙江申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宣布,桑塔纳2000型“时代超人”轿车从原价18.5万元降至16.35万元,平均每辆降价2万元以上,降幅近12%。对库存车、老款车实行降价销售,是国际通行的竞争手段,而由于市场化程度低,国内汽车商过去却很少…  相似文献   

19.
董小荣  祝虹 《董事会》2005,(2):24-27
因为价格回调而引起舆论一片哗然的奥迪终于有了说法。1月20日下午,一汽大众销售公司总经理李武先生在北京接受了7家媒体的采访,表示这是该公司全年营销计划的一部分,并不会因为其他竞争对手的价格变化而变化。他用一句话俗话表达了一汽-大众未来一个时期内的营策略:“你有千变万化,我有一定之规”,言外之意是奥迪不会因为几天前宝马的降价而降价。  相似文献   

20.
"从2004年开始,中国汽车市场就拉开了降价大潮,自此降价成为各汽车厂家争夺市场份额的有力武器。"新华信最新研究报告指出,"到2007年底,A级车降幅最大达到32.3%,A0级车降幅26.9%,B级车降幅26.1%,C级车降幅11.8%。"但是,在2008年第一季度这个以往降价高峰期的关键时候,国内几乎没有几家汽车降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