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我国制造业数据,借助面板门槛模型,对企业研发行为与行业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我国制造业市场结构存在两个Kalerki指数门槛值0.09和0.17,研发带来的技术进步对市场绩效具有显著的市场结构门槛效应:对于高垄断市场,技术进步会巩固其垄断地位,导致整个行业绩效下降;对于低垄断市场,研发则会使行业利润率趋于完全市场竞争的零利润,绩效得以提高;对于垄断程度处于两者之间的市场,研发对行业绩效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表现出中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基于我国制造业数据,借助面板门槛模型,对企业研发行为与行业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我国制造业市场结构存在两个Kalerki指数门槛值0.09和0.17,研发带来的技术进步对市场绩效具有显著的市场结构门槛效应:对于高垄断市场,技术进步会巩固其垄断地位,导致整个行业绩效下降;对于低垄断市场,研发则会使行业利润率趋于完全市场竞争的零利润,绩效得以提高;对于垄断程度处于两者之间的市场,研发对行业绩效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表现出中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王鹏  陆浩然 《经济前沿》2013,4(5):46-54
技术进步对就业结构具有重要影响,其中技能偏态型技术进步对就业技能结构的影响尤为突出。本文选取2001—2010年间我国制造业29个细分行业的经济发展数据,分别考察了市场主导型FDI技术溢出、出口主导型FDI技术溢出、企业研发等因素对我国制造业就业技能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市场主导型FDI技术溢出仅对中低技术行业的就业技能结构具有负的影响,而出口主导型FDI带来的技术溢出对高技术行业和中低技术行业就业技能结构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同时,企业规模的扩大和资本深化程度的增加将降低制造业高技术劳动力的占比,而企业自身研发投入的加强将明显提升制造业的就业技能结构。  相似文献   

4.
我国转型经济体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从"身份型社会"向"职业型社会"转轨。身份型社会的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就是"身份"成为决定产品或者要素价格的重要因素。从劳动力市场看,"身份"不仅会影响当前收入水平,还会使得部分群体缺乏机会和权利去改变收入状况,进而导致居民内部收入不平等程度持续扩大。本文从"身份"型社会视角提出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非农"与"农"、"垄断"与"非垄断"、"国有"与"非国有"以及"本地"与"外地"四类"身份"分割,并据此探讨了我国劳动力市场"身份"型分割扭曲对收入差距的作用机理,然后基于CGSS2010数据资料运用"四差异"分析法估计了转轨时期我国劳动力市场"身份"型分割扭曲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个人的收入水平与其"身份"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其中,具有"非农"、"外地"、"垄断"和"国有"身份的个体分别比"农业"、"本地"、"非垄断"和"非国有"身份的个体获得的收入更高,且相对的两类人员之间确实存在着显著的收入差距。进而,运用城乡子样本和东中西部子样本检验了结论的稳健性,同时,也间接验证了经济发展水平、制度结构变迁以及市场化程度高低等因素影响着劳动力市场"身份"型分割扭曲对收人差距的作用强度。  相似文献   

5.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框架对行政垄断因素与市场配置因素对于中部地区制造业地理集聚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论表明:行政垄断因素和市场配置因素对中部地区产业集聚发展都有显著影响,但前者的影响大于后者;行政垄断对中部制造业地理集聚的影响是多重的,以征税为代表的传统行政垄断措施不利于产业集聚的提升。此外,对于不同类型的制造业的地理集聚水平变化,发挥作用的市场配置因素也不相同:对于高水平集聚行业的地理集聚而言,市场配置因素中的金钱外部性因素的影响最为显著;对于中等水平集聚行业而言,规模外部性因素的影响最为显著;知识外部性对于中部地区制造业地理集聚的影响都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用近年来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数据,采用面板门限回归模型,研究了技术进步对市场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其市场结构存在两个显著的临界值0.090和0.170,在临界值两侧,技术进步对市场绩效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市场结构门限特征:高垄断行业的技术进步会巩固其垄断地位,导致行业绩效下降;低垄断行业的技术进步会使其行业利润率趋近于完全竞争市场的零利润,导致行业绩效提高;处于两者中间的垄断程度,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1978~2007年我国行业工资差距的实证考察以及行业工资差距决定因素的计量分析,研究发现,不论是从绝对程度还是相对程度看,我国的行业工资差距总体上都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在决定行业工资差距的因素中,除了竞争性的人力资本因素之外,最突出、最重要的因素是行业垄断程度,尤其是行业的行政性垄断.行业垄断不仅限制了竞争,而且扭曲了工资决定机制和企业的行为,进而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2009-2012年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研发投入对制造类企业绩效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研发投入与制造类企业当期绩效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研发资金对当期绩效的贡献程度明显大于研发人员贡献程度;此外,研发资金投入对制造类企业绩效的正相关影响存在滞后性,滞后期为两年且影响程度在滞后一期达到最大值;最后,从增加长期性资本投入、加强基础性研发及整合科研人力资源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2003—2007年我国28个制造行业的面板数据,检验了外商直接投资(FDI)参与度、FDI研发强度以及科技人员比重等因素对内资制造业自主创新投入的影响。结果表明上述三个因素对全部内资制造业的自主创新投入的影响并不显著。将制造业划分为高技术行业和一般行业,外资参与度对内资高技术行业研发强度的抑制程度要小于一般行业。外资研发强度对内资高技术行业研发强度的影响显著为负,对一般行业亦产生消极影响,但不显著。外资科技人员比重明显促进了高技术行业的自主创新投入,对低技术行业的研发支出强度产生负面影响,但统计上也不显著。上述结论意味着外资参与对内资自主创新投入的影响较为间接,需要关注直接影响内资自主创新投入的外资研发强度和外资科技人员比重等因素。内资企业要主动提高自主创新投入,形成自主创新能力,缩小和外资的技术差距。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我国银行业竞争程度对制造业外部融资行为以及制造业本身发展的影响,并据此判断银行业竞争程度的动态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首先,通过Panzar-Rosse模型测度了1998~2008年间我国银行业市场的竞争程度,结果表明,我国银行业市场竞争度在样本期内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其次,运用OLS方法分析了银行业市场竞争度对不同外部融资依赖程度的制造业部门的影响,结果发现,银行业市场竞争度的上升为制造业的外部融资行为提供了便利,有利于外部融资依赖度较高类型的制造业部门的发展。因此,本文得出的结论为,银行业竞争程度的上升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利用1995-2010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在考虑新产品需求、市场化进程等因素的情况下,实证分析了垂直专业化对研发投入的影响及其行业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垂直专业化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研发资本投入和研发人力投入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且入世后这种促进作用更大;垂直专业化对研发投入的影响存在行业差异性,在垄断程度较低、技术密集度较高和外向度较高的行业中,垂直专业化对研发投入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2.
基于行业异质性视角,通过计算各行业污染强度PL值,将中国27个制造行业按污染程度划分为轻、中、重度污染行业,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揭示制造业整体和3类制造行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演化规律,并探究企业研发资金投入对其的影响。研究发现,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制造行业绿色产品创新能力、绿色工艺创新能力和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增幅差异较大;企业研发资金投入对轻度污染行业绿色产品创新能力和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影响最大;行业污染程度越高,其绿色工艺创新能力受企业研发资金投入的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13.
行业特征与控制权私利: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进一步改进国内相关研究中控制权私利的度量方法,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私利的行业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我国上市公司的控制权私利具有行业特征,且行业跨度越大,控制权私利的差异就越显著;(2)不同行业门类间控制权私利的显著性差异普遍存在,制造业次类间控制权私利的差异性不显著;(3)行业特征对控制权私利差异的解释度达到17.2%,且未受到其他非行业因素的影响;(4)在行业影响因素中,固定资产比重和行业垄断程度对控制权私利的影响,与理论上的作用机理基本相符,但同发达国家的经验结论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汪浩瀚  徐建军  吕博 《经济地理》2019,39(9):129-137
以中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例,首先测算资本要素、劳动力要素和研发劳动力要素价格扭曲程度,进而构建空间面板模型检验不同要素价格扭曲对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并比较其地区差异。结果发现:①资源错配导致的要素价格扭曲程度客观存在,东部资本要素和研发人员要素价格扭曲程度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劳动力要素价格扭曲程度高于东部。②中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TFP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各类要素市场扭曲对该行业TFP增长呈现显著的抑制作用,抑制作用最大的是劳动力要素市场的扭曲。③不同地区要素市场扭曲对该行业TFP增长的影响差异明显。其中,资本要素扭曲对三大区域TFP增长均呈现显著的抑制作用,劳动力要素仅对东部地区TFP的抑制作用具有统计显著性,研发劳动力要素扭曲能提升东部和中部该行业的TFP,而抑制西部地区该行业的TFP。  相似文献   

15.
科技潮流     
《环境经济》2013,(8):71-71
无锡研发出国产电动汽车"最强心脏"无锡某公司近日宣布,由该公司自主研发出的30kW到200kW功率动力总成系列,将打破国外大功率纯电动车动力总成对国内市场的垄断。这标志着我国纯电动汽车行业通过自主创新,终于有了一颗"最强心脏"。受限于国内电动汽车动力总成开发能力的欠缺,缺乏一颗强有力的"心脏",让我国的电动汽车不得不面对"小马拉大车"  相似文献   

16.
论用户垄断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考察了用户垄断存在的基础及其对市场绩效的影响。指出 ,虽然不能断言所有的用户垄断都一定会损害市场绩效 ,但由于厂商或某些政府部门挟持用户垄断势力 ,进入公用事业的上游产业 ,从而必须对排斥竞争的垄断行为作出政策限制。限制某些处于自然垄断或政府垄断地位的公用事业企业投资上游的制造业 ,是市场经济中政府反垄断的核心 ,是鼓励公平竞争的反垄断法的精髓。  相似文献   

17.
邹文杰  张文刚 《技术经济》2013,32(1):31-34,50
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法测算了2000—2010年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研发转化效率,并分析了市场结构、企业规模、政府扶持力度和技术改造能力对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研发转化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0年期间,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研发转化效率呈稳步增长趋势,但总体水平仍较低;市场结构、企业规模以及技术改造能力对研发转化效率的影响显著,而政府扶持力度对研发转化效率的作用不明显。最后,提出提升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研发转化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市场势力是竞争力的一种表现形式,拥有较高的市场势力可以扭转市场竞争弱势地位,促进产业持续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市场势力程度可采用市场集中度指标来测算。选取中国产业分析平台提供的4位数产业作为研究样本的测算结果表明,我国装备制造业市场势力总体处于低集中水平,7个子行业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最高,行业内大企业的规模优势相对明显。通过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了创新活动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市场势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短时期内,创新对装备制造业的影响效果不明显,在中长时期,创新对装备制造业市场势力是起促进作用的。  相似文献   

19.
跨国投资、市场结构与外商投资企业的竞争行为   总被引:115,自引:2,他引:115  
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在中国大量投资是否会导致垄断行为 ,是国内外长期关注和争论的一个问题。本文以汽车、移动通讯设备和洗涤用品这三个技术特性和经济规模有较大差异的行业为案例 ,分析吸引跨国投资与中国制造业市场结构的变化 ,及这种变化对外商投资企业竞争行为的影响。结论是 :虽然跨国公司有垄断愿望 ,但是随着中国不断深化的开放与改革 ,跨国公司不仅本身以竞争行为为主 ,而且成为促进中国竞争性市场结构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快速增长的中间产品贸易及其质量视角研究了全球制造业工资停滞现象。首先,基于DS垄断竞争框架和Koch & Smolka(2019)的研究,本文重新构建开放条件下的工资决定模型,发现进口中间产品质量影响各国劳动工资。其次,借鉴Feenstra & Romalis(2014)的研究,本文构建全新的测度产品—行业—国家层面进口中间产品质量GEKS 指数法,估算1995—2011年37个国家从248个出口市场进口的制造业四位码中间产品质量指数,发现全球制造业进口中间产品质量上升趋势明显但分化严重,中等和低等收入国家质量指数持续上升,高等收入国家质量指数持续下降。最后,本文从跨国—行业层面定量识别进口中间产品质量对进口国制造业工资的具体影响,发现:(1)进口中间产品质量对全球制造业的劳动工资有显著负向影响,对中等收入国家、中级技术密集型行业、高技能劳动者以及进口矿物类中间产品制造业的工资降低效应最大;(2)进口中间产品质量通过“就业破坏效应”和“研发激励效应”两种机制造成全球制造业工资下降;(3)进口中间产品质量变化造成制造业工资下降是全球化中的市场性经济规律和暂时性“全球冲击波”。上述发现解释了全球制造业工资停滞之谜,并启示各国须尊重全球化的市场规律,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冲击,提高民众福祉,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