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基本保证。本文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对化学教师专业素质进行了研究。理论研究部分探讨了新课程下中学化学教师应具备的六项专业素质。问卷调查研究部分从中学化学教师专业成长行为、教学行为、专业人员权利履行情况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调研结果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提高化学教师素质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简称,指以学校为研究基地,以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以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为研究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以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为目的的一种教研形态;通过教学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等基本途径,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  相似文献   

3.
刘海荣 《发展》2011,(3):132-132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育管理开始从"国本"走向"校本",越来越多的学校重视和采用校本研训。校本研训彰显着学校的特色,超越传统课程模式,对促进学校文化重建和走内涵发展道路具有积极的意义。一、校本研训的内涵(一)校本研训是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的合称。以校为本,是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校本研训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与培训,它基于学校,将教学研究和培训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的策略。它主张问题即课题,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二)校本研训的形式主要有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通过理论学习、专家辅导、合作研讨、集体备课、教学反思等手段,使研训工作落到实处。它的初级目标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终极目标是全面推进课改,实施素质教育,为民族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课改打破了原有的教研与培训局面,新的问题层出不穷,教师的教研与培训像过去那样单靠教研或培训部门一竿子插到底,不仅不可能,也不现实,唯有进一步改进教研和培训工作,构建与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研训制度,才能有利于新课程全面推进。  相似文献   

4.
正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学校应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多样化平台。近五年来,安亭小学始终关注教师专业成长,积累了校本研修组织实施、学校课程开发评价等多方面的经验,形成了以校本课程开发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探索路径。我校依托"项目驱动自主申报"的管理模式,历经三个实践阶段(专家引领课程开发,骨干践行"做中学"理念;机制强化教师成就感,项目  相似文献   

5.
王录 《发展》2010,(7):142-142
集体备课是许多学校采用的一项校本教研方式,作为一项校本教研,其意义和作用就是要提高教师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不断总结经验、积累经验,改进教学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相似文献   

6.
李吉雄 《发展》2011,(9):157-158
近年来,校本培训已成为教师职业生涯的重要内容。但是,校本培训方式、方法陈旧,内容脱离实际,受训者无成长和快乐体验的现状制约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影响了培训效果。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或困惑的多元化的培训方式,已成为校本培训的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7.
段鑫 《魅力中国》2014,(9):227-227
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学反思既是学校校本教研中反思、互助、引领三大核心要素的基础,又是教师专业发展中专业、实践两大知识支点的桥梁。随着课程改革的步伐深入,教学反思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8.
文章指出,职业学校要在全面了解教师成长需求的基础上,健全相关制度,积极采用校本全员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有效手段,充分调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张力,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和能力。  相似文献   

9.
朱凯  尚继武 《新西部(上)》2007,(7X):216-216,219
校本研修是为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目标与实践需求,由学校发起组织,主要在学校中进行的一种促进教师自主成长的教师教育形式。该文主要结合近年来对农村中小学校开展校本研修的认识、理解、研究和实践,探计校本研修的特点和对农村中小学校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周文忠 《黑河学刊》2009,(8):128-129
提高校本教研的质量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因此,要切实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结合学校实际,以转变观念为前提,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以培养教师实施素质教育能力为重点,开展行之有效的一系列的校本研究实践活动,为骨干教师提供广阔的发展领域,激活全体教师发展潜力,形成整体优化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相似文献   

11.
"校本研修"要以学校为根本,在校内形成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型组织,尊重教师个体的发展愿望,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时,要积极构建本校教师的课堂式教学、专题类阅读以及以课题为主的项目研究三个维度体系,实现"学习"、"教学"、"科研"于一体的"校本研修"策略,让学校的校本研修向内涵式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及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2.
校本研修是为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目标与实践需求,由学校发起组织,主要在学校中进行的一种促进教师自主成长的教师教育形式.该文主要结合近年来对农村中小学校开展校本研修的认识、理解、研究和实践,探讨校本研修的特点和对农村中小学校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秀娟 《发展》2015,(4):127
按照高水平完成国家课程,大力发展校本课程的指导原则,陇西县通过深入挖掘本土教育资源,积极拓展教育视野,在校本课程建设上成效显著. 一、强化管理,确保三级课程建设规范有序实施 按照“国家课程开足开齐、地方课程求精求细、校本课程突出特色”的原则,对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组织实施、教材管理、课时安排等方面应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陇西县采取“三结合”的方式加强培训工作,即外出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个人研究相结合,专题培训与讨论探究相结合,有效克服教师对学校课程开发的神秘感和畏惧感,提高教师对校本课程的思想认识,扫清课程开发中的一些盲区,同时将开展课程建设情况列入重要督评内容,作为学校考核的一项必保指标,对课程建设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保证学校三级课程建设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相似文献   

14.
李晓军 《发展》2008,(10):88-88
校本教研中,教师特别需要一种日常意识,关注日常教学故事,思考日常教学行为的改善,使之本土化、个性化、持久化,使教研回归课堂,回归生活,获得教学的本真。校本教研日常化的一个重要机制是学校教研制度的建立与创新,使教师参与研究规范化、生活化。校本教研是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研究和解决教育活动中的实际问题,总结提升经验,持续改进教学行为,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职前校本培训是指高师生在正式进入岗位之前,基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与学校发展的需要,由学校统一组织和安排,将本校作为高师生继续学习的基地并结合本校的教学实践进行的培训活动。职前校本培训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能够有效的解决新进教师教学不适应问题。职前校本培训请中小学优秀教师到大学课堂中讲述他们的上课经验和学生管理经验.请中小学校长和其他管理人员来学校讲解有关校本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做有关培训,学生到中小学去见习校本课程内容。  相似文献   

16.
教师实践性智慧提升的校本培训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玉凤 《理论观察》2006,(3):123-124
在校本培训中采取行动研究模式、教育会诊模式、教育叙事模式提升教师实践性智慧,是当前校本培训的有效途径。优秀的校本培训模式是扎根于教育实践,诉诸于教师专业生活,浸润着以校为本、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提升教师实践性智慧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7.
职前校本培训是指高师生在正式进入岗位之前,基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与学校发展的需要,由学校统一组织和安排,将本校作为高师生继续学习的基地并结合本校的教学实践进行的培训活动。职前校本培训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能够有效的解决新进教师教学不适应问题。职前校本培训请中小学优秀教师到大学课堂中讲述他们的上课经验和学生管理经验,请中小学校长和其他管理人员来学校讲解有关校本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做有关培训,学生到中小学去见习校本课程内容。  相似文献   

18.
正校本教研是学校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同伴互助研究形式,也是教师习惯接受的一种研究形式。理论上,通过校本教研能够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但实际上,由于校本教研本身管理的问题和实践中缺少操作的创新,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校本教研的发展。提高校本教研的效果成为很多学校和教师不断探索的问题,为此,笔者按照课题的选题方式和科学研究的流程对校本教研  相似文献   

19.
杨自德 《魅力中国》2010,(34):293-293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基于“校本教研”的语文组建设和发展对有效提高语文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日益显现。网络技术的目新月异发展,为课堂教学资源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对纷繁复杂而又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资源,如何很好地开发和利用,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语文教研组的建设和发展,适应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校本教研就显得更加迫切和需要。  相似文献   

20.
黄益全 《开放潮》2008,(4):34-35
一、课例研究的内涵和特征 课例研究是一种以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动中展开的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教师教育模式,简称“行动教育”。课例研究的基本模式为“三个阶段,两次反思,行为跟进”。“三个阶段”是指:个人已有经验的原行为阶段,新理念下课例的新设计阶段,学生获得的新行为阶段。两次反思:(1)反思已有行为与新理念、新经验的差距,完成更新理念的飞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