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6 毫秒
1.
甲公司于2006年初由A公司、B公司、C公司、D公司、E公司共同投资设立,其中B公司出资最多,占40%的股份。甲公司成立后一直由B公司负责经营,经营期间从未向其他股东通报经营状况,也从未分配过红利。2007年底,甲公司被工商局吊销营业执照。2008年初,A公司向当地人民法院起诉要求B公司履行对甲公司的清算义务,法院判令对甲公司进行清算.但是,B公司拒不履行生效判决,没有组织清算组对甲公司进行清算。现A公司了解到,在甲公司刚刚成立之时,B公司就利用其经营甲公司的便利,侵占甲公司资金100万元。请问,A公司是否有权在B公司不组织成立甲公司清算组的情况下,提起诉讼,要求B公司赔偿损失?  相似文献   

2.
我公司系A公司的股东之一.B公司系A公司的控股股东,其所持股权系受让其他原始股东的股权而来.向B公司转让股权的A公司的原股东禾履行出资义务,B公司对此明知,B公司与A公司原股东之间的股权转让协议也对此予以确认.B公司受让股权后,控制了A公司,但迟迟不履行对A公司的出资义务.请问,我公司作为A公司的股东之一,是否有权要求B公司履行出资义务,同时要求在其履行出资义务前限制其相应的股东权利?  相似文献   

3.
A与B均为C公司的自然人股东,但A未参与C公司的经营,公司的印章、证照等均由B掌管.D作为E公司的自然人股东,分别于2006年4月18日和2007年4月10日,与C公司签订协议书,约定D借用C公司的名义向E公司增资叁仟万元和肆仟万元,C公司同意作为E公司的挂名股东,D可随时要求C公司将该股份过户到其自己或第三人名下,C公司不因上述原因在E公司享有任何权利和承担任何义务.D两次以C公司的名义增资后,在E公司工商档案中,C公司成为E公司的挂名股东,占E公司股份的8 7.5%.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目前公司治理概念体系中对公司治理结构和公司治理机制概念的界定不清晰的问题,从系统论的角度探讨公司治理结构和公司治理机制的概念内涵,并进一步探究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治理机制的关系,以达到对公司治理问题的深一步理解。  相似文献   

5.
甲公司作为一家有限责任公司,乙公司是其股东之一,占有60%的股权,另外两股东分别持有25%、15%的股权.现甲公司拟向乙公司出资八股,而乙公司股东会决议也同意吸收甲公司的出资.但是,在乙公司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变更登记申请时,被拒绝.请问,为什么甲公司不能向乙公司出资?  相似文献   

6.
公司僵局是指:因公司的股东或管理人员之间出现难以调和的利益冲突或矛盾,导致公司运行机制失灵,股东大会、董事会等公司权力机关无法对公司的任何事项做出决议,公司事务处于瘫痪的事实状态."公司经营表决制度"和"公司资本原则"是造成公司僵局的主要原因.借鉴西方有关法律,解决我国公司僵局问题,首先要完善现行公司法中的表决决策机制;其次要完善现行公司法中资本原则;最后应建立健全针对公司僵局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7.
对于公司投资与公司价值关系的研究,一般文献均认定公司投资与公司价值之间是一次线性关系.通过采用2001-2004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平衡面板数据,实证结果认为,公司价值应该是公司投资的二次函数,在合理的水平上,投资会促进公司价值的提高;反之,投资也会降低公司的价值.回归结果也反映出中国上市公司存在投资过度现象.同时,研究结果发现,公司负债的增加、收益的分配能够降低自由现金流,提高公司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治理主体公司价值与公司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公司治理内涵和外延的描述是不统一的,本文提出了公司治理的基本分析框架,由约束公司治理的两个基本部分组成:硬约束条件和软约束条件.由此可以使我们进一步分析得出,由于公司处于不同的状态或发展阶段,公司治理的一些主体和客体是在变化的,这使公司治理表现出复杂变化的形式.公司治理的主体不同,对于公司价值的认识就不同,公司治理的目的也不同.本文对于公司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进行了初步分析,得出结论:在可以进行选择性干涉的条件下,债股权融资有利于公司治理.  相似文献   

9.
公司价值的市盈率倍数是指公司权益的市场价格与权益受益的比率.市盈率倍数越大说明市场对公司未来前景越看好,投资者对公司未来的价值创造能力越有信心.公司真实市盈率应该是公司内在价值的反映,因而公司内在价值的驱动因素也将成为内在市盈率的驱动因素.作者在本文中认为,驱动市盈率倍数的真正因素应该是公司的平均边际税率、公司的增长率、投资回报率和公司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相似文献   

10.
公司价值的市盈率倍数是指公司权益的市场价格与权益受益的比率。市盈率倍数越大说明市场对公司未来前景越看好,投资者对公司未来的价值创造能力越有信心。公司真实市盈率应该是公司内在价值的反映,因而公司内在价值的驱动因素也将成为内在市盈率的驱动因素。作者在本文中认为,驱动市盈率倍数的真正因素应该是公司的平均边际税率、公司的增长率、投资回报率和公司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相似文献   

11.
A公司通过多方努力取得了承办某旅游节的授权,但是按照约定,其需向置管该旅游节的旅游局支付活动保证金人民币50万元。B公司的董事长、法定代表人马某指示B公司的财务将本公司的人民币50万元作为A公司的旅游节保证金支付给了旅游局。此后马某又要求旅游局将上述50万元以退回押金的名义支付给了C公司。后由于B公司股权转让,马某因此离任,B公司在审计时才获悉以上50万元的去向,B公司遂以董事损害公司权益的名义起诉马某要求其承担赔偿责任,并要求A公司和C公司承担连带的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12.
以2002—2011年41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在动态内生性的框架下,考虑了公司治理机制间的交互效应,运用动态面板的SystemGMM估计方法,同时控制了三种内生性,以动态视角研究公司治理机制与公司风险承担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公司治理机制不仅对当期公司风险承担有影响,而且对下一期公司风险承担有影响,并且前期公司风险承担对当期公司治理机制有反馈效应,这表明在公司治理机制与公司风险承担间存在动态内生性。研究还发现,公司治理机制在提高公司风险承担方面存在替代效应。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公司经营状况的变化,我国公司资本有虚化的现象,公司资本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公司的信用状况,真正能反映公司信用状况的是公司的净资产,我国公司法上的法定资本制度及相关的一些制度已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公司资本制度改革方向应当是折衷的授权资本制度,同时,我国公司出资制度应做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14.
以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结合公司的成长机会研究了债务融资比例、债务期限结构与公司价值的关系.研究发现,债务融资比例与低成长公司的价值正相关,与高成长公司的价值负相关,债务融资比例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受公司控股股东性质的影响.债务期限结构在公司价值中的作用没有得到检验结果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和关键,没有好的公司治理,就很难有好的公司管理。在我国,公司治理对于许多公司,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包括民营企业都是一个薄弱环节。本文从公司治理的本质入手,具体分析了我国公司治理的现状,相应地提出了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对于设立中的公司的起始时间、发起人责任的承担等问题,理论界存在较大的争议。设立中公司原则上应始于公司设立协议生效时。设立中公司的法律责任的承担,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即公司设立失败时的民事责任和公司设立成功情况下的民事责任。另外,为了规范设立中的公司,我国应当建立设立中的公司登记制度。  相似文献   

17.
A公司为一家有限责任公司、其在经营过程中,资金周转状况恶化,无法按期向其债权人B公司赶付欠款。于是.B公司于2006年7月向法院起诉.要求A公司立即支付相应欠款,法院支持了B公司的请求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发现A公司可供执行的资产不足以清偿其对B公司的债务:同时发现,A公司的股东C某在公司设立时出资50万元,但是在A公司成立后.抽回出资15万元,并且C某已经将其在A公司的股权全部转让给了新股东D某,请问,在这种情形下.B公司应当追加谁为被执行人?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2002—2011年716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在动态内生性的框架下,运用动态面板的System GMM估计方法,同时考虑了三种内生性,以动态性视角研究了公司治理水平与公司风险承担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公司治理水平与公司风险承担正相关;(2)公司治理水平不仅对公司风险承担有短期影响,而且还有长期影响,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对公司风险承担影响的持续时间大约为4—5年;(3)前期公司风险承担对当期公司治理水平有反馈效应;(4)公司治理水平与公司风险承担间存在动态内生性。  相似文献   

19.
2007年9月19日,我公司股东会作出决议.任命李先生均公司董事长、法定代表人,张先生不再继续担任公司董事长;但是,由于工作上疏忽.公司尚未就法定代表人的变更办理工商变更登记。2007年12月,公司原董事长张先生以公司名义向当地法院提起诉讼,请求解除公司与被告B公司之间的土地使用权转让协议。起诉时,诉状所列法定代表人为公司董事长张先生,  相似文献   

20.
早期的公司立法一般只注重对公司内部治理的规范而不太注重对公司外部监管的设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干预市场理念的深入人心,人们的法治观念发生变化,公司监管成为公司立法的一个重要使命。我国现行公司监管立法比较重视公司设立过程中的监管而忽视经营过程中的监管,这是导致我国公司信用状况普遍不佳的重要原因。改革我国的公司监管制度就是要强化公司经营过程中的监管,与此同时,对设立过程中的监管应有所放松,否则会窒息公司应有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