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把人的需要作为个体、群体及类的普遍的共性需要,即符合人的本性的、本质的需要无疑是具有天然合理性的需要,把社会需要作为一定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需要,那么它与人的需要就构成一矛盾统一体。一方面会产生异化的、虚假的社会需要与人的需要的矛盾,另一方面社会需要又以人的需要为目的,人的需要以社会需要为手段,二者相互生成、相互转化,在矛盾中走向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
文章首先分析中国古代和谐思想的主流:从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三方面的关系说明古代和谐思想一些主要观点;接着分析古代和谐思想中一些偏见,出现悖论。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强调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象有些人那样,连精华也抛弃掉,全盘否定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最后提出如何充分发掘并弘扬中国古代的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人格,而青年人格由于受政治、经济、文化的结构性转型的影响,出现了与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冲突,这些不和谐现象的产生与传统的德育理念、内容、方式是分不开的,因此传统德育应该围绕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从物本到人本、从灌输到对话、从异化到发展三个方面来重新构建青年和谐人格。  相似文献   

4.
文章较为系统的阐述了我国五千年来的传统文化中蕴涵的和谐理念,并结合当前形势,从三个方面提出建设和谐农村的构想:遵循大道,人与自然和谐;保合太和,人与社会和谐;以和为贵,人与人和谐。  相似文献   

5.
和谐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提倡和谐社会的今天,存在许多对和谐一词的生硬理解和认识。要把握好和谐的本质意义,深刻理解和谐是和而不同、和谐是对立的统一、和谐是多样的统一;把握好和谐的三个关系: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三者相互协调、相互融合、相互有序,和谐社会才真正形成。  相似文献   

6.
冯智 《企业家天地》2011,(6):200-200
中国是传承千年文化的礼仪之邦,声教播于海外。跆拳道作为一种武道文化强调"以礼始,以礼终"的礼仪宗旨。二者皆以"礼"为出发点,礼仪教育与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密切相关,把礼仪的修养赋予在社会道德规范之中,使礼仪教育更具有鲜明时代的特征和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企业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元素和基本组织形式,企业文化建设的本质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从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和人的多层次需要出发,善待员工,使员工在和谐的劳动关系和工作环境当中产生归宿感和认同感。只有重视企业文化的发展和建设,企业才能增强向心力、凝聚力,从而促进劳动关系的融洽和谐。  相似文献   

8.
一、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建设和谐社会增强感染力 构建和谐公园,关键在人。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在构建和谐公园的工作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摒弃见事不见人的倾向,坚持从人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一切依靠人,努力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占领宣传思想阵地,以实际行动来构建和谐公园。  相似文献   

9.
"和谐"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在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中仍处于重要的精神主导地位,在我国篮球队伍建设中体现以"和谐"为核心价值观念是对中国篮球文化传承和处理好教练员与运动员,运动员之间以及运动员、教练员与裁判员等冲突的保证,对于构建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加强世界人民的友谊,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0.
老子的哲学体系以"道"为核心,以"无为"作为践行"道"的方式,在他的哲学思想中包含了大量的和谐思想,涉及到宇宙、社会的各个方面。老子提出"知和曰常"(《老子》第五十五章),认为和谐是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的永恒规律,追求和谐应从每一个个人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老子的和谐思想对于当前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世界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事实,特别是在当今疫情的影响下,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为了提升就业机会,大学生有必要通过提升学业能力以外的礼仪素质和道德修养来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关就业难,文章对丽江市社会企业和本校就业相关部门进行了深度调查。问卷、访谈反馈中发现毕业生大多缺乏规范的礼仪教育,如最基本的面试礼仪和求职要求都无法完成。很多企业无法认同当今大学毕业生的礼仪素养。文章尝试结合社会企业之需要,探索高校礼仪的教育模式,通过真实需求来设置礼仪课程,达到让大学生懂礼、知礼、行礼、形成良好道德行为的目的,最后通过礼仪学习切实提升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传统礼仪是古老文明的标志,伴随着现代文明进步与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章通过待客礼仪中茶杯的运用这一视点,揭示了现代文明与传统礼仪的矛盾冲突。21世纪提倡传统文化回归,本文呼吁人们,享受现代文明进步的同时,应抛弃现代人浮躁的心理,保留祖先的传统美德,以促进社会文明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和”文化,其和谐思想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提倡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二是提倡建立以“大同社会”为核心的和谐社会理想。在当前,应该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4.
和谐是人类发展的共同理想,也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社会状态,符合人类发展的“共同趣旨”。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和谐思想的论述非常丰富,结合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和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实际需要,明确当代大学生教育也应该围绕人与自然、人的身心、人与人、人与社会这四个维度进行展开。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化作为生态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起着引领的作用,而研究生态文化的和谐价值就是研究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身之间的和谐价值,以生态哲学为理论基础,以生态文化价值观为思想指导,从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进行改善,最终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身之间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渴望成功,文章从礼仪、沟通、情商与成功之间的关系着手,论述了一个人的成功必须具备三个因素:即礼仪、沟通、情商。  相似文献   

17.
许根林 《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14(6):F0003-F0003
中华民族的礼仪传统源远流长,一直以“礼仪之邦”称著于世。从古到今,礼仪在维护社会秩序、弘扬传统文化、维系社会关系、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一直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春秋时期著名史学家左丘明认为,礼仪起着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的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礼仪在不同时代被赋予了不同的内容和功能,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礼仪的精华不是消失了,而是逐步内化为风俗和文化而传承下来。因此,许多现代礼仪依然保留着传统礼仪的缩影。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文化呈现出结构性退化的趋势,这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文章通过对福建农村的调研,揭示了农村社会文化结构性退化的现象,并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村社会文化结构性退化的原因以及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提出了推进农村社会文化建设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展现的"和"字向世界彰显了中国人"和为贵"的人文理念,沈从文先生的中篇小说《边城》则充分体现了"和"的思想。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人与人的心心相印、人内心的自由浪漫在茶峒这片美丽而神秘的土地上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探讨这一特有的和谐美对建设和谐文化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和谐价值是舆论监督法的重要价值内容。舆论监督法的和谐价值就是通过舆论监督法对舆论监督权利义务的合理配置及实现来促成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协调。而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舆论监督法的和谐价值与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具有本质的一致性,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