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8 毫秒
1.
生态文化作为生态文明时代的主流文化,在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起着引领的作用,而研究生态文化的和谐价值就是研究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身之间的和谐价值,以生态哲学为理论基础,以生态文化价值观为指导,从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进行改善,最终真正实现和谐价值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构建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但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因此,只有重视人与自然和谐,以生态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才能最终达成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环境文化是和谐社会构建的文化动力;和谐社会是环境文化的价值诉求;培育生态文明意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将生态文明观纳入自然、文化、经济、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视野,探讨了生态文明的内容和本质,认为以人为本,和谐、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观的价值向度。  相似文献   

4.
文章首先论述生态文明对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接着分析我国生态环境问题还较多,影响生态文明;进而提出发展生态文化、提高消费质量、弘扬生态文明的具体对策:端正价值导向,树立生态文化、生态文明观念;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消费模式;发展生态产业、生态产品;加强生态环境教育。最后论述:弘扬生态文明,加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文化的发展理路与社会经济发展思潮紧密结合的视域下,高等教育管理中的文化生态着重指涉着人本、文化自身、价值等方面的诉求。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反映了现代社会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人类对未来的密切关注,自然而然进入了生态文明的视野,它在与生态规律性认识相结合后,塑造了重视和强调生态可持续、面向未来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开辟了人与自然关系历史展开的未来向度,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对生态文明的意识形态体系的审视也就成了当前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由此,我们必须要从生态价值取向、生态文化、生态伦理道德和社会发展观等方面去把握好生态文明的意识形态体系的深刻内涵,加深对生态文明的理解,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
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和实生物"是其思想精髓,尊重差异、包容和合、永续发展是其时代价值。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是建设美丽中国、增进人民福祉与实现民族永续发展的历史必然选择。遵循"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和实生物"思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爱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和合文化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启示。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着广大人民的福祉,关乎着人类和民族的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诉求,表现在生态优先、和谐共生以及永续发展。生产关系因为生产力产生大幅度变化从而影响生态文明价值诉求的实现。在农耕时代,人与自然是基本平衡的;工业革命以来,人与自然失衡巨大;我国近40年的高速发展也对自然造成严重伤害。新时代下,防治生态文明价值诉求失衡,应从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诉求的理念出发,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在经济、社会、文化、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建社会和谐,构建新型生态文明价值观,为生态文明提供政治及制度保障,为创造人类美好生活提供坚实的生态基础。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是以人、自然、社会协同发展为根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其摒弃片面价值观,坚持系统价值观,肯定人与自然的双重主体和价值。生态文明蕴含着环境正义理念,探讨环境正义实现的途径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农类院校特色校园生态文化的建构表现在"应时、取宜、和谐、节用"四个方面。"应时"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对人地关系的科学梳理;"取宜"是表现在实事求是、因地取宜的发展观,相地之宜、相地阴阳的理念;"和谐"表现在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观;"节用"表现节用裕民的农政之道,也是当代大学生必然需要牢固树立的一种生产观和消费观。福建农职院在特色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中,坚持在绿色生态文明的视域中积极探索,从识别系统、活动建设、平台搭建、校园宣传等方面同时发力,建设具有农类特色的校园生态文化,实现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内在的、必然的要求,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路径选择。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构建敬畏自然、敬畏生命,保护生态、保护环境的生态文化,才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中华民族在自己的传统中已然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文化因素,是品位很高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源富矿,值得认真发掘、整理和传承,从而构建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的崭新的生态文化。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构建生态文化的基础,提倡节约是构建生态文化的根本,必须从政治、法律、管理等方面全方位构建生态文化,重视文学艺术作品在普及生态知识建设生态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要尊重自然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就是尊重保护人类自己。  相似文献   

12.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视野中,服饰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生产、流通及消费应当符合健康、环保、促进社会和谐的生态价值。在这方面,墨家理论由局部到整体将其服饰生态观分为人本导向、节俭导向、个人修养导向和社会和谐导向,这些服饰生态观不仅对传统服饰的设计制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今天仍然有相当的启示意义,即全面展开生态文明建设中如何从传统思想中吸取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是"两型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生态文明理念出发,界定城市生态文明的概念及特征,提出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与环境和谐关系、人类生态伦理文化,以及环境治理与生态安全五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长株潭生态文明水平较高,居中部地区前列,表现为经济发展较快、竞争力较强、生态保护法规较完善、环保力度不断加大等,但也存在产业结构重型化、工业"三废"排放较多和循环经济发展不快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在全球化、科技滥用、功利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冲击下,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教育问题显得更为重要。生态文化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化,当前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必须要引导大学生接受和认同生态价值观念、绿色行为方式和生态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被正式载入党的史册,至此,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构成文明体系."四大文明"的协调建设与和谐共进,将极大推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政府公信力是公众对政府行政能力的信任力,属于政治文明的范畴。故政府公信力构建内在地要求为人类理性生存状态寻找实现方式。生态文明是人类和谐处理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关系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它的目的是为人类寻找合目的性的存在状态。由此可见,生态文明与政府公信力构建之间存在契合性、通约性和一致性。本文试探讨政府公信力构建的生态转向的可能性及实现模式。  相似文献   

17.
生态是自然状态,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生态文明的核心要求人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其实质是以资源能源、生态环境承载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本文围绕“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最终在全社会实现生态文明”的主题,详细阐述了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的意义和建设生态文明三个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8.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发展、人民和谐安定的基础与前提,特别是在当前严峻的生态困境下,伴随"五位一体"战略构想的提出,生态文明的地位不可置否。高校大学生由于认知程度高、接受新理念能力强等特点,将其视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以江西某高校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并从社会环境、高校教育、学生自身三个方面分析原因,进而在政府、高校、学生三个维度探究解决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与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人与环境和谐共处、持续生存、稳定发展的文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自然一社会”生态关系上的体现。倡导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效法自然生态的规律,突现出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自然的和谐性、稳定性和持续发展的特性。而实现生态文明,构建“美丽中国”,生态工业园区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生态文明从社会和政治等维度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否定,说明生态文明是比工业文明更高一级的文明形态,是对工业文明的扬弃和超越,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后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迄今最高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