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针对黑龙江省发展小城镇建设的实际情况,阐述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必要性、流转的前提条件;并针对该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低、居民点零星分布且规模小的实际情况,提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的动力与激励机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研究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问题。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研究。研究结果: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的主体有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户,激励机制主要包括收入激励、产权激励和政府管理激励。研究结论:通过对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农户在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上的行为逻辑分析,揭示了影响集约利用的深层动因,扩展了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的思路;运用补贴、产权制度安排和政府管理等手段,可以有效激励用地主体集约利用农村居民点用地。  相似文献   

3.
以辽宁省锦州市2个试点区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为研究对象,利用大比例尺(1:500)外业实测手段详细调查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情况.在对集体土地建设用地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建立集体建设用地潜力分析估算模型,提出了加强该省集体十地建设用地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建设用地和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而构成建设用地主体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在城镇化中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该文分析了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占地面积大且增长快,利用率低效、空置率高、布局混乱、违规占地严重等问题。对农村居民点用地增长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经济发展、家庭收入提高、家庭规模变化、心理因素、城镇化、交通改善、缺乏规划、宅基地限流转、社会保障不健全等是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增长的主要因素。最后,根据不同影响因素提出控制农村居民点用地无序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深入分析巢湖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规模、布局现状及其历史变化情况的基础上,探讨农村居民点用地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从规划、融资、政策等方面,提出推进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南通市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建设用地需求量逐年增加。为了保障经济快速发展的用地需求,必然需要消耗大量耕地资源。农村居民点整理是一种有效增加耕地面积、缓解用地矛盾的重要手段.因此.研究南通市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如何进行农村居民点整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南通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进行农村居民点整理理论潜力的测算基础上,综合自然、社会、经济、成本和效益等因素,通过建立限制条件修正系数指标体系,对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潜力进行测算和分级,最后提出了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开发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模式选择   总被引:50,自引:1,他引:50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是近几年兴起的土地集约利用工程。本根据全国各地开展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实践经验,在界定了村庄类型,分析了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资金筹集、组织领导、具体操作等方面总结了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模式,并对不同农村地区适宜的不同模式进行了初步归类。  相似文献   

8.
农村居民点用地利用效率低下是当前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一个焦点问题,也是一个工作难点.尤其是对于丘陵山区,由于受地形的限制,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更加散乱.以典型的丘陵山区县石城县小松镇为例,通过深入系统调研,在认识丘陵山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与特征的基础上,剖析农村居民点用地节约与集约利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期为类似的农村居民点用地节约与集约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从宏观层面分析农村居民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区域对比研究分析不同区域间农村居民点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主要驱动力,为土地利用相关战略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以农村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为因变量,采用多元非线性回归方法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表明: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模式主要受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其中,城镇化的影响最为显著,由于农村居民点土地缺乏行之有效的退出机制,城镇化水平越高的地方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越粗放。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政府财政支持可以显著提升农村居民点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同区域的农村居民点用地节约集约利用驱动力不同,可分为城镇化驱动型、规划政策引导型、混合驱动型和尚未形成用地节约集约的起步型4种类型。  相似文献   

10.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工作是提高农村居民点用地效率和集约化程度,促进土地有序、合理与科学化利用的重要手段。本文从我国农村居民点整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入手,拟就有效管理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工作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农村居民点用地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以青岛市为例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为了弄清楚农村居民点用地时空演变的规律性,以青岛市1996-2004年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依据,利用定量方法对青岛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变化及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取了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变换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青岛市1996-2004年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总体上呈逐年减少趋势,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区域差异明显;经济发展动态因素和农业科技进步因素是影响青岛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确定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面积存在盖异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方差分析法,多元线性回归法、主成分分析法.研究结果:通过分析认为扬店镇现状人均居民点用地差异主要由耕地资源禀赋、农业生产结构、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生活水平等因素引起.研究结论:促进扬店镇农村居民点集约节约利用的有效途径为改善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完善农地流转制度和进行中心村建设.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和总结河南省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采用调查分析、资料综合分析和实证分析等方法,得出:①农村居民点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宅基地占较大比例;②农村居民点普遍存在土地闲置浪费、规划滞后,布局混乱、扩展无序等问题;③目前农村居民点整理可分为早期能人带动型模式、政策推动型模式、经济发展带动型模式、经济发展需求型模式。因此,根据不同经济社会条件,采取分类指导,因地制宜选取适合本地条件的整理模式,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Rural residential land consolidation (RRLC) in contemporary China refers to activities related to the replanning and realloca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to construct new rural residences, to increase land-use efficiency and to improve rural amenities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elucidate the patterns of revenue distribution in RRLC by addressing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Given incomplete and ambiguous formal rules in China, how can rural land property rights be delineated to distribute and coordinate interests among stakeholders in RRLC? Furthermore, what are the factors that determine the delineation of rural land property rights to distribute land revenue?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delineation of rural land property rights is develop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governance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wo typical cases of RRLC in contemporary China is conducted to support the research hypotheses. This study finds that bargaining power is the fundamental determinant of delineating rural land property rights to distribute revenue in RRLC. Furthermore, intergovernmental competition motivates the local government to fully deploy strong bargaining power, while concerns about social stability provide some constraints. A strong capability for collective action reinforces the bargaining power of rural households. This study provides new insights into the delineation of rural land property rights and subsequent revenue distribution based on distinctive institutional settings and RRLC in China, enriching th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findings in the property rights school. Policy recommendations on revenue sharing of RRLC are proposed accordingly.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基于公共池塘资源治理的视角,采用制度分析与发展(IAD)框架,以浙江省的典型实践为例,探讨农村宅基地整理的自组织模式产生的原因,为因地制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提供学理支撑和路径参考。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1)农村宅基地资源规模和农户数量的化整为零可以减轻自组织宅基地整理的阻力;(2)具有充分的社会资本积累和积极有为的村庄领导者的农村社区以及自愿性和利益一致性较强的农户群体倾向于采用自组织模式实施宅基地整理;(3)自组织的宅基地整理还离不开符合地方实际的决策制定、行为选择、信息沟通、成本—收益分配等规则。研究结论:研究提供了来自中国农村宅基地整理的经验证据,印证了公共池塘资源治理的自组织模式成因的经典论断;实践中可以鼓励、引导和支持农户结合自身特征,适应好或利用好宅基地资源条件、农村社区特征和起作用的规则,以自组织模式推进农村宅基地整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我国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剖析当前研究中可能存在的不足,探讨该研究领域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以期丰富我国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方法]文章采用文献回顾及归纳分析法,从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及其演变特征、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思路与方法、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模式与策略等三方面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综述与讨论。[结果]当前我国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研究内容不断丰富,但由于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是一个涉及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县域层面相关研究还不成体系;不同地貌类型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对比研究不足,对"三块地"改革、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社会经济转型背景下的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模式与策略研究仍有欠缺,研究结果之间也相对独立,缺乏整合集成。[结论]今后应加强不同区域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研究的对比分析,探索不同发展阶段和背景下的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模式与策略,开展跨学科、多元化的综合性研究是该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本文依据含山县1995年以来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和土地变更数据为基础,利用主成分和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县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定性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土地整理相关政策、经济水平、产业结构、人口与家庭是主要影响因素,最后对含山县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发展方向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分析当前农村宅基地流转的现实约束,通过构建集体建设用地住宅用途入市的市场交易和收益分配机制,赋能宅基地制度改革。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允许闲置宅基地转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目前受到宅基地流转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范围、用途的限制,试点地区的改革探索整体上是城乡二元土地制度的延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闲置宅基地转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可以从商业和工业用途拓展到住宅用途入市,在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公开交易,城乡居民均可成为使用权主体,入市收益缴纳相关税费后由农民和集体共同分享。研究结论: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方向是城乡住宅用地具有平等的财产权能,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研究   总被引:53,自引:2,他引:53  
研究目的:综合自然、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等因素,分析北京市合理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空间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研究结果:(1)提出了分区、分模式、分设标准研究北京市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模式和方案;(2)提出了北京市实施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的备选方案和推荐方案;(3)提出了推进北京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政策建议。研究结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其潜力的估计不能单纯套用人均建设用地标准等指标进行,而应密切结合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土地利用及规划布局等因素,采用“三分法”(分区、分模式、分设标准)分析来进行;针对北京市的研究表明,尽管2004—2020年间,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理论潜力在308km2—423km2,但从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看,实现200km2以内的腾退比较合适,并且需要因地制宜、积极稳妥、配合必要的政策予以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