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国现阶段意义上的农地整理起步于90年代中期,迄今为止,已取得初步经验,很多地方开始探索由企业、社团、个人以及外资参与农地整理的途径,广泛吸纳各方面的资金、技术,促进了农地整理产业化的发展。但是,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低效的经营管理模式、制度上的缺限等已成为农地整理产业化进程的严惩桎梏,本文拟从农地整理产业化的概念、特性与内涵出发,阐明影响农地整理产业化发展的障碍因子,探讨积极推进农地整理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土地开发整理产业化投资与补偿的技术经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岚 《农村经济》2003,(3):21-22
土地开发整理是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土地整理的总称 ,是补充耕地的主要来源。土地开发整理产业化是将过去小规模、零星分散的土地开发整理交由专业化造地公司 ,按照市场机制来运作 ,从而解决土地开发整理中一直存在的资金短缺问题。我国目前的土地开发整理产业化模式以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模式为主 ,即由开发企业垫资先行土地开发整理 ,其成果经验审合格后 ,纳入新增耕地指标储备库 ,由土地开发整理中心核定开发企业的成本并予以相应补偿。对土地开发整理成本及补偿问题的研究 ,是土地开发整理产业化课题中的一项基础性、技术性研究 ,对于政…  相似文献   

3.
土地整理产业化是解决目前我国土地整理资金筹措问题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今后土地整理工作的发展方向。本文从土地整理产业化的涵义、土地整理产业化的本质特征、实行土地整理产业化的意义、我国土地整理产业化的政策法律基础以及运作模式对土地整理产业化进行了探讨,并详细地分析了我国土地整理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同时提出了推进土地整理产业化发展的建议。本文从各个方面对土地整理产业化进行了详细地探讨,对今后的土地整理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农地整理产业化的内涵与制约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一、农地整理产业化的内涵按照产业经济学的观点 ,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或系统。通俗地讲 ,产业是按产品分类 ,生产某一种产品的一群人、一批组织 (单位、企业 )合在一起组成的一个行业。目前我国农地整理起步不久 ,称之为产业还为时尚早。但从各地的实践来看 ,产业化是农地整理的发展趋势和必由之路。农地整理产业化是通过培植和发育各种形式的农地整理企业 ,接受政府、集体、农户的委托进行农地开发整理 ,以出售新耕地折抵的建设用地指标、收取耕地开垦费、新增耕地收入、发展高效农业等方式获取农地…  相似文献   

5.
农村土地整理的模式与对策研究—以山东省临沂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整理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 ,法、德等国家较早地开始土地整理的实践。 195 3年 ,联邦德国制订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土地整理法》 ,把土地整理作为实现土地利用长远战略目标 ,促进土地合理利用、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关系的重要手段。在我国 ,土地整理的雏形很早以前就出现了。 2 0世纪初就已经制订了“土地整理章程” ,新中国成立后 ,多次进行了以农田基本建设为主的土地整理。土地整理包括农地整顿和非农地整理 ,其内容也是随着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我国现阶段以农地整理为主。临沂市位于鲁中山区 ,地貌类型多样 ,既…  相似文献   

6.
王宇  邵孝侯 《水利经济》2009,27(2):16-18
介绍了日本农地合并的基本模式以及权属调整在日本农地合并实践中的应用,分析了我国农村土地集约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日本农地合并对我国农村土地利用的启示,结果表明:要利用法律法规来保障和帮助农户集约利用土地,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可缩小土地整理规模,以稳步扩大土地整理范围,促进土地整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农地整理项目规划方案择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农地整理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和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然而,由于被整理的农地除受到项目区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植被、水等自然条件的制约外,还受到项目建设的投资额、新增耕地数量、项目区环境改善程度等条件的制约。要实现整理农地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效益”最优化,必须对规划方案进行择优。  相似文献   

8.
农地整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已由原来的数量型整理逐步向质量型整理转变.而生态型农地整理是质量型农地整理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分析当前农地整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农地应进行生态型整理;同时就生态型农地整理的理论基础、目标模式、措施等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构建农地整理的生态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9.
农地开发整理投资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探索适合我国区域发展特点的农地开发整理投资模式,为建立土地开发整理多元化投入机制、实现土地资源与资金合理配置提供政策依据.研究方法采用调查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内容对建立农地开发整理投资模式的现实和政策背景进行分析;提出了影响农地开发整理投资模式建立的主要因素和具有区域特色的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农地开发整理主导投资模式;通过实证案例分析,初步验证主导投资模式的优势特点.结论建立行之有效的、适合我国区域发展特点的农地开发整理投资主导模式,对于实现土地资源与资金的合理配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加快农地流转可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业产业链建设,引导农地逐步流入种粮大户、专业农产业企业等市场经济主体,使耕地能够获得产业化、集群化发展。但农地流转中农民权益极易受到损害,农民权益保障面临诸多困境,如农地流转租金较低,农地流转后一些农民面临失业困境等,主要原因在于流转主体权益不均衡以及土地流转监督机制缺失。要通过明晰农民土地权益,规范农地流转程序,建立农地流转服务组织等完善农地流转过程中的农村民众权益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中国的农地整理项目的运作模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模式,主要由政府出资和指导,农民作为主要的受益主体参与较少,被定位为项目决策的接受者,导致农民群体的真实利益诉求不能很好地显现出来,极大地影响了农地整理项目的实施效果。因此,该文试图通过对湖北省部分县市农地整理项目区域农民的随机调查,分析目前农地整理过程中农民的利益诉求,并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农民的利益诉求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利益诉求“较强烈”的农民占的比例最大,达到3660%;利益诉求“很强烈”和迫切的农民占到1400%;诉求态度“一般”的农民比例为2820%;利益诉求“较弱”的农民比例为1870%;利益诉求“很弱”的农民比例为250%。依据模糊综合评判的最大隶属度原则,得出目前农民对农地整理意见较大,拥有“较强烈”的公共利益诉求。  相似文献   

12.
台湾农地重划制度及其对中国大陆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台湾农地重划制度的起因及其经济社会背景,系统介绍了台湾农地重划制度的形成与运作过程及其绩效,讨论了台湾农地重划制度成功实施的内在因素和目前出现的问题,并将中国大陆有关农地整理的做法与台湾的农地重划进行了比较。其主要结论是:实施农地重划需要建立完善配套的制度和一整套规范的操作程序;农地重划得以快速推进的关键是,在政府主导和支持下,充分发挥农户的主体作用,保障农户的土地权益。中国大陆应借鉴台湾农地重划的经验,将推行土地规模经营及土地流转与农地整理有机结合起来,并着眼于制度建设,确立农民在农地整理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3.
土地整理如何产业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整理产业化是我国实现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推动土地整理事业不断发展的有效途径。按照用途不同,土地整理可分为农用地整理和建设用地整理。土地整理的类型不同,产业化发展的运作模式也有所区别。本文主要论述农用地整理的产业化问题。农用地整理产业化实践最初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经济比较发达的苏南地区,以后逐步发展到山东、浙江、陕西、辽宁、黑龙江等地。当前,土地整理的产业化正在各地蓬勃发展,方兴未艾。最近,笔者围绕土地整理产业化到江苏省作了一次专题调研。现结合这次调研情况,谈谈自己对…  相似文献   

14.
土地整理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措施 ,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土地整理分为农地整理与市地整理。农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 ,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 ,对农村田、水、路、林、村的结构、质量和布局进行调整、改造和综合整治 ,以提高农业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行为。农地整理是人类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强烈干扰 ,它不仅涉及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和生态环境等问题 ,还涉及区域的社会、经济和…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家土地整理由项目管理向区域管理方式转变,研究土地整理模式的区域空间分布及特征.成为建立区域统筹土地整理管理机制的前提要求.通过对涉及全国10个省21个县的25个典型土地整理项目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提炼.提出分布在全国6大土地整理区的16个区域土地整理模式.包括12个农地整理模式和4个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并深入分析其特征.各区域土地整理模式的特征差异显著,建议因地制宜推广区域适宜的模式.  相似文献   

16.
农地流转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农地整理作为提高土地质量、补充耕地数量的途径之一,已经成为土地管理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对农地流转和农地整理进行了分析。并从土地集中程度、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土地利用的成本和土地流转规模等方面探讨了农地整理对农地流转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昆山市是全国土地管理综合试验区和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工作联系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始终坚持“服从大局,服务中心,保护资源,保障发展”不动摇,在努力为发展提供空间,为建设集聚资金,为企业增添活力,为农民增加收入的同时,走出一条“持续创新、整体推进”的新路子。高举耕地保护大旗,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留足空间。昆山市积极探索“土地复垦整理产业化,净增耕地指标商品化”的土地复垦整理新路子,以产业化方式广泛吸收社会和民间资本,投入土地复垦整理,以市场化运作保障投资者权益。1999年以来,全市共整理土地10万余亩,增…  相似文献   

18.
土地使用权流转中的农民利益保障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其为扩大农地规模经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近年来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许多违背中央精神和侵犯农民利益的现象,即农民没有成为土地流转的主体;政府职能错位,暗箱操作,以各种借口强行收回农民承包地搞“反租倒包”;土地流转价格低,农民不能从中受益,租期过长;等等。保障农民的土地流转权是关系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以及农村稳定的大事,当务之急是遵循“自愿、有偿、规范、有序”的原则,确定农民地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以家庭承包制为基础,对农地使用权流转进行公司化运作,制定规范的土地流转费和土地流转期限,以促进土地使用权依法、健康、有序、合理流转,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加速构建现代农业。  相似文献   

19.
国外土地银行运作模式对我国农村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摔和劳动生产率"是当前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改革等又显得尤为紧迫.地银行则可以把土地集中起来,进农地的流转,快现代农业的发展,大地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文通过借鉴国外土地银行与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经验,析了我国目前农村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土地整理的现状,出了在我国创建土地银行的对策建议和基本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20.
德国农地整理中的权属管理及启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在重点阐述德国土地整理立项决策中的权属管理、整理中的权属调整与土地重新分配、权属登记等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得到如下启示:重视和加强我国农地整理中的权属管理工作,加强我国农地整理中权属管理的重点———土地承包经营权管理,搞好农地整理中的土地质量鉴定,积极开展农地整理中的权属登记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