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崇  孟卫东 《经济论坛》2004,(16):129-130
一、通货紧缩的成因 目前,世界各国虽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和努力,但欧元区国家、美国及日本的经济复苏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以去年三、四月份为例,美国消费品价格指数下降了0.3%,同期欧洲、日本的物价水平也是几乎没有提高。物价水平普遍持续下降,全世界都对此忧虑不已,经济学家称这一现象为通货紧缩(Deflation)。  相似文献   

2.
潘晓燕 《当代经济》2006,(15):91-92
经济学自从15、16世纪在西欧萌芽以来,至今已走过了4、5百年的发展历史.经历了由不成熟到成熟、由单一体系到多边体系、由欧洲到美洲、由泾渭分明的姓"资"、姓"无"的两块体系,到趋于讨论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规律为思路的"公共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世界的科技中心曾发生过多次转移,每次科技中心的转移都引起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世界经济中心曾从欧洲转移到美洲现又转移到了亚洲,杰出的经济学家也随之变迁.19世纪的英国曾是发家致富的乐园,也是经济理论发展最成熟的地区,而到20世纪(尤其是后半期)这个乐园转移到了美国.进入21世纪,亚洲成为了世人注目的中心,我们希望21世纪能成为亚洲的世纪,尤其是能成为我们中国的世纪,能在亚洲诞生经济学的新体系,开拓一个经济理论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3.
中国和印度的贸易扩张:威胁还是机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探讨了中印之间以及中印与其它国家之间的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结果表明:(1)印度在第三方市场,尤其在服装、纺织品和皮革制品等方面,面临来自中国的强烈竞争;(2)中印之间的贸易增长具有一定潜力;(3)中国在中等技术行业对东亚各国、美国和大多数欧洲国家构成挑战,而印度主要对周边的南亚国家构成威胁;(4)在贸易的互补性方面,中国和印度大幅上升的进口为美国、欧洲和东亚一些国家,尤其是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的出口提供了扩张的机会。同时我们发现中国的出口结构正在发生变化,技术密集型和高科技产品的出口份额在增加,这表明从长期来看,由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带来的挑战将会削弱。本文探讨了中印之间以及中印与其它国家之间的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结果表明:(1)印度在第三方市场,尤其在服装、纺织品和皮革制品等方面,面临来自中国的强烈竞争;(2)中印之间的贸易增长具有一定潜力;(3)中国在中等技术行业对东亚各国、美国和大多数欧洲国家构成挑战,而印度主要对周边的南亚国家构成威胁;(4)在贸易的互补性方面,中国和印度大幅上升的进口为美国、欧洲和东亚一些国家,尤其是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的出口提供了扩张的机会。同时我们发现中国的出口结构正在发生变化,技术密集型和高科技产品的出口份额在增加,这表明从长期来看,由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带来的挑战将会削弱。  相似文献   

4.
美国制造业变迁与巨额贸易逆差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的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正呈现出崭新的格局,其中关国出现了全球所独有的巨额贸易逆差现象,并表现出逐年扩大的趋势。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制造业变迁及制成品贸易的变化表明,由于美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下降以及国际产业转移,尤其是近年来包括信息产业在内的许多产业逐步从美国转移到亚洲、欧洲等制造业相对发达的地区,因而美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制成品贸易逆差不断扩大,最终导致美国近年来日益扩大的巨额贸易逆差。  相似文献   

5.
朝诚 《生产力研究》2004,(12):i002-i002
2004年11月18日和19日,关于未来亚洲经济共同体暨亚洲发展前景的第二届高层国际学术会议在位于日本东京赤坂区的SASAKAVA平和基金会的国际会议厅举行。本次国际学术会议由印度国家信息与研究中心主办,协办方为: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亚共同体研究会(日本)、日本KEIO大学全  相似文献   

6.
经济发展中的外国直接投资——中国和印度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美国亚洲经济研究委员会(ACAES)、中国改革开放坛论于近期共同主办了“新时代亚洲经济合作:中国的地位与影响”国际研讨会暨第24届亚洲经济研究论坛。来自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国际专家学者及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和政府机构管理人员就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与投资、欧洲和亚洲的经济学发展、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等议题发表论文和演讲。以下两篇文章是本刊从该论坛有关外国对中国直接投资的研究报告中摘选出来的。  相似文献   

7.
美国经济界曾预言:“21世纪将是亚洲的经济强盛时期,世界经济的中心将移到亚洲”。1994年,世界经济组织对200个大城市的综合实力排位,香港位居世界经贸大都市的第三位,香港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最理想的购物城市。日本的东京也已经成了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而40年前,亚洲似乎注定是一个贫穷的大陆:日本工厂的生产能力只及美国工厂的二5%,尽管日、美两国都为人口较稠密的大国。凡标有“日本制造”字样的商品,准是粗制滥造。上海曾经是亚洲最活跃的城市之一,曾被誉为东方明珠,但在大陆解放前夕,国民党却将大量人才,大批财富转移到…  相似文献   

8.
《理论信息》2000,(11):1-3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不断有人对世界经济发出悲观的预测。不仅对亚洲,对美国、欧洲和日本也不持乐观的预期,甚至预言20世纪30年代那样的大萧条即将来临。但这种情况在1999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不少权威的研究机构,都不止一次地调高了对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期目标。而实际情况比预期的还要好:1999年世界经济增长3.3%;美国经济增长4.21%,创造了和平时期一百多个月长期经济扩张的历史纪录;欧元区国家经济回升,达到2.3%。  相似文献   

9.
自从转型国家实行市场化改革以来,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即女性经济活动人口在女性劳动年龄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又称FLFPR)出现了明显下降(LINCF,1999).转型国家劳动力市场上这种引人注目的变化刚好与西方国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比方说,:1992年~2001年间,波兰的女性劳动参与率由54.2%变为49.5%,下降了4.7个百分点。而同期,美国的女性劳动参与率则由56%变为到了60.1%,上升了4.1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0.
王静 《经济论坛》2004,(21):130-131,148
一说到印度,人们总会把软件产业与其联系起来。不错,经过仅十年左右的发展,印度的软件产业已紧跟美国而雄踞全球第二,把日本、欧洲及我国远远甩在了后面。但我们应该看到,不仅是软件产业,印度目前在医药、生物技术甚至汽车等多个领域都占据了一定的优势地位,经济高速增长,从而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印度与“软件”划等  相似文献   

11.
孙刚 《经济纵横》1991,(10):46-50
<正> 从本世纪起,同大多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样,美国的经济结构经历了两次重大的变化。第一次是从本世纪初到二战时期,经济重心由农业向工业,特别是制造业转移;第二次是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后迅速展开的由农业、工业向服务业转移,从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领域转移。第二次转移由于美国政府的干预而变化得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12.
概况 (1989—1998年 )1.地区分布情况。从欧洲市场来看 ,它的营业额在90年代初有所增长 ,但其速度缓慢。由于西欧各国所实行的法律和金融条款对银行家和投资家来说并不十分清楚 ,致使国际承包商很难进行项目投资。而且这个地区一直被美国和欧洲几个发达国家所垄断。进入90年代以来 ,亚洲经济高速增长 ,东南亚各国利用外资的步伐加快 ,日本和“四小龙”利用这一地区工资较低、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 ,积极向东南亚国家转移劳务密集型的加工工业。许多发达国家与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形成“经济合作”新形式 ,致使工业项目增加 ,同时…  相似文献   

13.
《时代经贸》2005,(1):16-16
1月13日,UT斯达康中国区CEO吴鹰表示,按照产品发展周期分析,小灵通已经进入了平缓发展期,不会再有大的增长。因此,2005年公司工作重心将转移到宽带,IP以及无线业务上。目前美国UT在中国和美国的业务比例到2004年已经实现了1:1,为了扩大市场份额,他们将在国外业务上下功夫,把重点放到亚洲还未开拓的其他地区,如日本等。  相似文献   

14.
2000年是世纪之交的一年,也是中国“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在亚洲经济逐步复苏的形势下,中国外贸有望实现较快增长,从而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地跨入 21世纪。 国际环境继续趋好1全球经济明显改善 目前,作为全球经济引擎的美国经济保持着强劲增长势头 ,1999年前三个季度增长率分别为 3.7%、 1.9%、 5.5%:欧洲的经济也呈现好转迹象:日本经济走出谷底,预计1999年全年增长 1%;韩国、泰国和菲律宾等受金融风暴打击的亚洲国家较预期提早出现复苏;俄罗斯的经济衰退也没有预期的那么严重。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  相似文献   

15.
周婷 《经济月刊》2012,(8):156-157
如果说亚洲是一道豪华车夜宴的话,印度、泰国、马来西亚可以算是前菜,在亚洲豪华车市场中,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大餐。欧洲深陷债务危机,美国经济复苏缓慢;新兴经济体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相似文献   

16.
新能源产业对世界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有着重要的意义,发展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本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并取得成效.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将是中国解决能源环境问题、履行对国际社会承诺的重要突破之一.能源是现代经济的重要支撑,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能源战略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方式的选择又是能源战略的核心.能源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不可缺少的,人类必须估计到非再生矿物能源枯竭可能带来的危机,从而将注意力转移到新能源结构上.有关部门预测,到2025年,全球能源消耗量比2001年增长54%,工业国家的能源消耗量以每年1.2%的速度增长,包括中国、印度在内的亚洲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耗量将比目前增长一倍,占全球能量需求增长量的40%和发展中国家增长量的70%.  相似文献   

17.
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背景 自从进入8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等国的经济增长及其咄咄逼人的竞争使西欧联合自强的呼声日益高涨。从宏观经济指标的角度上来看,从70年代起,欧洲的地位日益下降。就其经济增长率而言,在60年代,西欧远远超过美国。但是到了70年代,西欧与美国之间的差距缩小了。而到了80年代,美国则超过了西欧。  相似文献   

18.
今年一月一日,世界上最大的由“欧共体” 12个国家和“欧洲自由贸易区”的6成员国组成的单一市场正式形成。同时,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之间单一市场形成。亚洲将如何行动?本期文章《亚太地区特有的“次区域经济区”》介绍了亚洲诸国的合作方式、特点及趋势,并分析了亚洲七大经济区域的现状和前景。  相似文献   

19.
中国正在崛起,但印度也一样。在可预知的未来,日本仍然在经济、军事和技术领域保持着雄厚的实力。亚洲三个大国中国、印度和日本,其中任意两国的经济和军事力量,都足以阻止另一国支配整个亚洲。  相似文献   

20.
1945年世界新的金融体系成立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就一直是这个新金融体系的支柱。但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这个金融体系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甚至于它已无法对区域内新出现的经济问题予以协调。与此同时,美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而亚洲银行业为美国经济提供的资源支柱,也正是美国经济能成为为世界总需求产生的巨大推动力的一大原因。虽然世界经济的重心在不断的向东亚转移,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也无疑暴露了东亚地区经济的弱点。此时,亚洲金融体系的形成对维护地区利益和支持区域货币的发展就是十分有利的。当然以上目标的实现还依赖于东亚地区按步骤、以积极主动地去建立成功的区域性金融体系所需的必备设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