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到银行办理存取款、贷款业务,仍需手持取号机吐出的号码,排着长长的"人龙",老老实实地等着服务窗口叫号,再到柜台办理业务吗?目前,这种中国传统的银行服务模式已经不再为新一代的富裕客户所接受。因为,他们有了更好的选择——去外资银行办理VIP 业务,享受上帝般的个人服务。随着外资银行在中国的逐步扩张,一种新的银行服务理念正在形成,即为富人服务。与传统银行所提供的服务模式不同,这些外资银行通过对客户进行市场细分,找准目标客  相似文献   

2.
到银行办理存取款、贷款业务。仍需手持取号机吐出的号码,排着长长的“人龙”。老老实实的等着服务窗口叫号,再到柜台办理业务吗?目前,这种中国传统的银行服务模式已经不再为新一代的有产阶级所接受。因为,他们有了更好的选择——去外资银行办理VIP业务,享受上帝般的个人服务。  相似文献   

3.
张梦 《沪港经济》2006,(2):32-33
到银行办理存取款、贷款业务,仍需手持取号机吐出的号码,排着长长的"人龙",老老实实地等着服务窗口叫号,再到柜台办理业务吗?目前,这种中国传统的银行服务模式,已经不再为新一代的有产阶层所接受.因为,他们有了更好的选择--去外资银行办理VIP业务,享受上帝般的个人服务.  相似文献   

4.
银行营业网点是客户办理业务的传统渠道,客户在网点办理业务的同时也在不断感受商业银行的服务形象与质量。网点服务运营管理水平是服务形象与质量的关键影响因素。通过网点服务传递系统升级改造,可以有效提升整个商业银行的服务形象和品质,增加客户满意度,最后达到控制成本增加效益。因此,商业银行应重视服务传递系统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肖明超 《西部论丛》2005,(10):54-55
目前,银行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满足各种各样消费者的需求,银行在新的业务开发方面都花了不少功夫,从储蓄业务到信用卡业务,从电子银行到理财计划……无一不体现银行的业务发展。而随着金融业开放步伐的加快,以及外资银行进入的潜在刺激,国内商业银行的服务必须进行很大的转变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因此,针对顾客需求的服务营销是银行改善和提升水平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刘亮 《首都经济》2007,(2):54-55
外资银行发力 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不过数日,首批9家外资银行在中国的转制申请便获得了中国银监会的批准,正式涉足人民币零售业务。为了在金融全面开放后即将来临的贴身肉搏战中抢得先机.外资银行会提前发力,将客户目标锁定高端客户群,将业务重点转向零售业务.因为这正是外资银行所擅长的。  相似文献   

7.
随着2006年底银行业竞争放开,外资银行为了开展业务纷纷降低自己零售业务门槛,打出“1元钱的储蓄也可以办理”的口号。这对将营销重点从批发业务转向零售业务的国内商业银行施加了巨大压力。目前各银行对个人客户的争夺可谓如火如荼,纷纷大打营销牌,积极拓展客户。然而为了争取客户而盲目放弃筛选的标;隹,必将自食苦果。因此,探寻适合中国的个人信用评估模型、建立个人信用评估系统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8.
张燕  袁涛 《特区经济》2005,(9):298-299
到2006年,中国将按照加入世贸时所做的承诺,全面开放国内银行市场,外资银行机构到那时在中国国内市场上将享受多方面的、很高程度上的国民待遇。到时,中资银行将面临着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中外资银行竞争的焦点之一便是客户。在业务对象方面,“优质客户”、“高端客户”被认为是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后将进行争夺的客户资源,包括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外资银行的客户目标可能首先集中在外资企业和持有外汇的个人客户上。可以预测,外资银行在中国争取的客户主要有以下3大类:①公司客户、重要行业内的大企业、跨国公司、有规模的民营企业。  相似文献   

9.
从客户结构研究拓展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新增长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晓彤 《特区经济》2005,(12):218-219
一、现行我国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瓶颈分析1.银行个人理财服务门槛设置较高银行推出个人理财服务大多有着不低的门槛。无论中资还是外资银行,几乎都设定了50万元人民币或10万美元的底线,用来区分V IP客户,即一对一个人理财服务的对象。如中行、招行是本外币存款余额折合人民币  相似文献   

10.
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体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1 2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实现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时的承诺,取消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在审慎监管的框架下对外资银行实行国民待遇.外资银行进入会对我国银行体系产生什么影响?  相似文献   

11.
熊薇 《辽宁经济》2003,(8):49-49
根据WTO有关协议,中国将逐步取消外资银行办理外汇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逐步取消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入世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外资银行的严峻挑战。因此,商业银行应及时更新观念,调整经营战略,抓住机遇,抢占市场,来谋求自身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网上企业银行系统是一套完整的、全新观念的银行应用系统,标志着银行对大客户的服务手段得到了提高,最大程度地方便了客户各项结算业务的办理,加强了内部资金管理和运营,增强了市场竞争实力,随着该系统功能的不断完善和加强,作为银行吸引大客户、服务大客户的重要手段,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苏克 《西部论丛》2003,(2):28-29
个人理财业务是银行在营销方式、服务模式方面进行的一种改革和创新,是商业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经营理念的最直接的体现。这种改革对提高个人银行业务的综合能力和竞争能力,促进个人银行业务乃至银行其他业务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个人理财业务是围绕客户的一切财务活动和投资活动进行的综合化个人金融服务。服务内容不仅包括银行所能提供的所有银行产品及服务形式,而且包含了与个人客户财务活动相关的各项内容。个人理财中心作为综合营销服务的窗口,对外营销银行的所有个人产品,为客户提供一揽子个人金融服务,以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安全、高效、舒适的服务为前提,在营销方式上实行金融产品“组合营销”策略,达到了客户对其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在服务方式上,由现行的高柜服务模式,转向高柜业务与低柜业务相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经济信息》2007,(1):52-52
外资银行境内个人“百万定存”业务,目前已在沪、京等大城市落地开花,不少境内居民开始享受外资银行的各类服务。面向贵宾级的“百万客户”,中外银行服务究竟各有什么绝招?[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王妍  尹波 《北方经济》2007,(10):83-85
作为银行个人业务的最高阶段,私人银行高高站在了金字塔的塔尖。目前,私人银行已经成为中外资银行抢夺市场的主要阵地。在我国,中资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表现出了以经济发达城市为依托,以高额净资产客户为服务对象、提供全方位财富管理等特征。随着2007年4月外资银行获准经营人民币零售业务,中外资银行竞相争夺高端客户,  相似文献   

16.
当前宁波银行业“层级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入世协议,2006年,我国银行、保险、证券业等重要服务部门所享受的过渡期终止,将与外资金融机构同台竞争,其中,金融领域面临的最大竞争威胁在银行业。2006年12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正式生效,这意味着取消外资银行所有地域限制,并同时向具有法人资格的外资银行开放中国居民个人人民币业务(但存款业务每笔不得少于100万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17.
经贸信息     
中国“十五”金融改革重点中国入世后,金融业对外开放将进一步扩大。加人 WTO 当年,允许外国银行办理全部外币业务;加入 WTO 后5年,允许外资银行办理城乡居民人民币业务。在地域进入方面,加入 WTO 后,每年增加一定数量城市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5年后对外资银行办理人民币业务不再有地域限制。对外国非寿险公司,在加入 WTO 后4年内允许向外国和  相似文献   

18.
李雅莉 《辽宁经济》2001,(12):25-25
中国已加入WTO,中国的银行业将迎来改进金融服务.促进各项业务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但在WTO这一共同的旗帜下,外资银行将不再是徘徊在国门外的中国金融的看客,而是要在通行的游戏规则下理直气壮地挺进中国市场,与中资银行抢夺“美食”,因此,逐鹿中原的局面最终要形成。 银行的国际业务作为前沿业务,首先要面对外资银行的强烈冲击,外资银行以其先进的技术手段及便捷的服务方式,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其竞争的切入点即是银行的国际业务。工商银行的国际业务有着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就工商银行鞍山市分行的国际业务来说,在十几年的…  相似文献   

19.
杜庆峰 《发展》2005,(8):78-79
长期以来,中国的商业银行都是首先把企业客户作为重点发展的客户,重视企业的贷款、结算、存款业务.实际上随着个人财富的增长,个人客户已经日益成为银行越来越重要的客户.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个人理财业务逐渐成为国内银行产品和服务创新的主要领域,成为银行不得不争的一个新的业务热点.  相似文献   

20.
王民业 《走向世界》2014,(20):68-69
位于香港东路109号的青岛农商银行总行营业部,最近正进行科技服务创新的“革命”。从叫号、等待到业务办理,从柜台服务到自助服务,该行上线了一批智能化的服务设备。客户到该网点办理业务,不仅能享受热情专业的人工服务,还能感受智能化产品带来的金融服务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