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李××,男,32岁,未婚。龟头、阴茎溃疡伴痛1周余。一周前因局部有外伤于阴茎部出现小破口,稍有疼痛,自服抗生素(药名不详)治疗,近几日疼痛加重,破口面增加来我院门诊诊治。检查局部见阴茎表面有2X5CM大小的溃疡面,表面有少许的渗出,未见脓液,疼痛明显,溃疡表面质软,无软骨样样硬,左腹股沟淋巴结稍有肿大,躯干四肢未见特殊皮疹。实验室检查:RPR阴性,真菌镜检:阴性。病理检查:溃疡区表皮缺如,真皮上部有炎症浸润,以淋巴细胞及中性白细胞为主,有少量的浆细胞。初步诊断为坏疽性脓皮病,给予强的松5MG每日三次口服,局部对症处理。一周后来诊,局部未见好转,溃疡面加深,面积扩大,疼痛减轻,再次追问病史,患者1月前有婚外性生活,检查:RPR1:32 TPPA 阳性,HIV阴性,诊为梅毒一期。既往无青霉素过敏史,给予长效西林240万u每周一次,肌注3次。1月后复诊局部溃疡面变浅,面积减少,2月后溃疡面愈合,3月后 RPR1:16,在随访中。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64岁,左手背红斑、丘疹、斑块5个月。患者5个月前上山砍柴时左手背被柴草刺伤,至局部红肿,在当地治疗一周后红肿渐消退,二周后在原刺破处出现暗红色小结节,无明显疼痛,结节逐渐增大增多,并融合形成斑块,伴有数个脓疱,挤压破溃后有少量黄白色脓液。在当地医院反复就诊,诊为“皮肤感染”,给予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抗炎治疗未见好转,且皮损渐增多,周围出现数个新结节。体检:营养一般,发育正常,神志清,T36.5℃, P 77次/min,BP 131/76mmHg,心、肺、腹各器官未见异常,未触及浅表淋巴结。皮肤病专科检查:左手背尺侧约4×5cm大小暗红色斑块,表面伴有溃疡及两个小脓疱,刺破脓疱挤压有少量黄白色脓液,斑块边界清楚,外侧见2个暗红结节,质硬,无明显压痛。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正常。脓液真菌培养后镜检见细长分隔分枝菌丝,分生孢子梗直角分支,菌丝柄从菌丝两侧分出在其顶端小分生孢子排列成梅花状,鉴定为申克孢子丝菌。诊断:皮肤固定型孢子丝菌病。给予伊曲康唑0.2g,每天2次口服,2周时皮损有所好转,2个月后皮损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3.
1案例
  患者,女,39岁,主因发现左侧颈部包块3年。于2011年5月3日入院。3年前患者无意发现左侧颈部有两个包块,似数个蚕豆大小,逐渐增大,在当地诊所给予抗生素治疗,无明显效果。患者无盗汗、消瘦、乏力、咳嗽、咳痰等症状。在我院中医科就诊行颈部B超结论:考虑为肿大淋巴结。印象左侧颈部腺瘤。故转入我科,入院检查:在颈外侧区可触及两大块肿块,一个约2×2cm2大小,一个约2×3cm2大小,表面不平,质中,可活动,无压痛,行颈部 CT 检查示:左侧颈部锁骨上区软组织密度影,考虑淋巴结可能。胸片正常。血常规示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3.7%;ppd 试验阳性。入院后给予抗炎治疗2天,在局麻下行左颈淋巴结肿物切除术,术后将病变组织送病检。病理诊断:“左颈部”淋巴结结核。术后给予口服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住8天带药物出院,抗结核治疗8个月,ppd试验阴性。随访10个月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讨论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在内镜下的特点对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2010年1月~2012年10月间诊断为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患者30例的病历,总结其内镜检查下的共同点,分析其病理共性与特异性,找到临床诊断的依据。结果本组中,临床症状的共同点是上腹部疼痛、恶心泛酸、食欲不振、消瘦、黑便、贫血、检查可见便潜血,内镜下的共同点是病变一般在胃体和胃窦位置,并以胃内壁表面有溃疡面,局部胃壁增厚有硬结,胃蠕动明显减弱,有出血迹象,与胃溃疡或胃癌无明显特异性,其分型主要有溃疡型、隆起型和浸润型,鉴别诊断以胃镜检查配合活体病理检查为主。结论对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诊断,以内镜检查为主,对不确定者,配合组织病理检查,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1临床资料患者,女,60岁,晨练时突然感觉左小腿疼痛,似"被棍子抽打",不能着地用力,自行涂药治疗后症状无明显好转来诊。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可,生命体征平稳,左侧小腿背侧中下1/3局部红肿,皮肤可见散在瘀斑,压痛明显,左腿着地用力时疼痛加剧,无骨擦感及骨摩擦音。临床诊断:左小腿深静脉血栓可能。超声检查所见:双侧小腿深静脉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HPT)的治疗。方法选取维持透析治疗患者筛查血液PTH升高>200pg/ml,血液PTH升高>400pg/ml者建议加血液滤过一次/周,骨化三醇2~4μg/次,2次/周,8周后改为0.25μg/d,共随诊6个月,并都给予正规血透治疗。结果 8周后患者疲乏无力、骨骼肌肉疼痛、皮肤瘙痒等症状明显好转。结论骨化三醇冲击治疗+血液滤过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患者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糖尿病足患者下肢血管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9月至2013年9月来我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并发糖尿病足且有截肢手术指征的患者48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下肢血管介入治疗+药物治疗+局部换药;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局部换药。术后7、30、60、90d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足部溃疡愈合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溃疡愈合时间及截肢率。结果两组患者溃疡愈合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截肢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30、60、90d足部溃疡愈合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足患者行下肢血管介入治疗,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病残率,且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阳性消化性溃疡应用雷贝拉唑三联疗法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Hp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64例,随机分成两组,各32例。观察组患者给予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三联疗法治疗1周,再行替普瑞酮联合雷贝拉唑巩固治疗5周;对照组患者给予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治疗1周,再行替普瑞酮联合奥美拉唑巩固治疗5周。结果观察组患者Hp根除率为90.6%、溃疡愈合率为87.5%、总有效率为93.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6%、62.5%、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雷贝拉唑三联疗法治疗Hp阳性消化性溃疡,可更好地根除Hp,提高患者的溃疡愈合率及总有效率,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下碎石器碎石联合表面喷洒碳酸氢钠治疗胃石的疗效。方法采用富士能400电子胃镜威尔逊WF-2417DTH胃石切割碎石器机械碎石,碎石过程中表面喷洒5%碳酸氢钠。结果 43例胃石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治疗2周后复查胃镜发现胃石消失,合并溃疡或局限粘膜糜烂者均愈合,胃粘膜炎症改变基本消失。全部患者无出血、穿孔、肠梗阻、贲门黏膜撕裂等并发症出现。结论内镜下碎石器碎石联合表面喷洒碳酸氢钠治疗胃石是一种疗效确切、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少、患者痛苦少、经济实用的好方法,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一、砼麻面 1.现象:砼表砸局部缺浆粗糙或有许多小凹坑,但无钢筋和石子外露。 2.原因分析:模扳表面粗糙或者清理不干净,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拆模时砼表面被粘损。钢模板脱模剂涂刷不均匀,拆模时砼表面粘结模板。模板结缝拼装不严密,灌浆砼时缝隙漏浆。  相似文献   

11.
1.1病历一患者,女,42岁,因停经40+4周,要求住院分娩而于2008年11月26日入院。该患者平素月经规律,无肝肾疾患、无血液病史。LMP:2008年2月15日。孕期顺利,产前正规检查。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86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0/90mmHg,一般状态良好。心肺未见明显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瘤的超声表现与病理对照。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21例因肾脏占位性病变入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对21例患者进行检查后,所有患者超声均表现为单侧发,其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较为清楚,病灶回声稍强,病灶范围为(1.9cm×2.5cm×2.0cm~12.0cm×7.1cm×9.3cm),周边存在血流信号,呈现点、线状,较为规则,其中患有囊实性病灶患者2例,囊内分隔明显。术后病理标本切面呈棕黄色或灰褐色,其中表面为鱼肉样患者2例,表面类似剥离面且粗糙伴骨化现象患者2例,患者肿瘤细胞嗜酸性胞浆丰富,水肿间质排列成岛(HE×400)。结论对于肾嗜酸细胞瘤而言,超声表现为良性病变,与病理大体标本吻合,采用超声检查,结合患者的病灶回声,依据其血流特点,能够做出有效诊断。  相似文献   

13.
阑尾炎伴阑尾黏液囊肿临床较少见,本院遇到2例均误诊附件囊肿,对于右下腹疼痛类似阑尾炎体征者应详问病史,全面查体,以免延误治疗,现将误诊1例报道如下。1典型病例患者,女,42岁,因下腹痛1月余入院。患者于5年前曾有胆囊切除史。平素月经规则,末次月经2013年1月27日,患者于40天前,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腹痛,呈绞痛,持续时间长,疼痛较难缓解,其它处无放射痛,无畏寒发热、呕吐,无尿频尿急,无阴道流血排液。曾于外院彩超检查示左侧附件囊肿,大小约80×60mm,给予抗炎、补液、理  相似文献   

14.
特色诊疗     
三叉神经痛是顽固性疼痛的一种,其疼痛特点是:发作前无先兆,疼痛突然来临,又骤然停止,为电击样或刀割样。随病情发展,发作频率逐渐增加,缓解期逐渐减短,多数病人可因面部轻微触碰而诱发疼痛发作,因而此类病人害怕洗脸、刷牙、咀嚼、进食、谈话等,以免诱发疼痛发作。有一中年男子在术后疼痛缓解之余,欣然做了一首小诗:面痛阵阵被诛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盐酸坦洛新缓释胶囊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桓仁满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输尿管结石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择期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术后实施药物辅助排石。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4例。研究组患者采用盐酸坦洛新缓释胶囊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治疗。治疗后随访1个月,观察两组结石清除率、疼痛评分变化、肾绞痛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1周、2周、1个月,研究组患者结石清除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2周、1个月,研究组患者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肾绞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尿管结石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后,给予盐酸坦洛新缓释胶囊辅助排石,能提高结石清除率,缓解疼痛程度,并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抑制肾绞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子宫内膜细胞采集器筛查子宫内膜癌的取材质量、疼痛程度、诊断准确性。方法收集进行检查的患者146例,在使用子宫内膜细胞采集器采集标本后,对患者行诊断性刮宫,标本由专人阅片。结果子宫内膜细胞采集器法满意率79.5%,诊断性刮宫满意率91.8%,两种取材方法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取材方法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学筛查子宫内膜癌的敏感度为87.0%,特异度为94.6%,阳性预测值为80.0%,阴性预测值为96.7%,两种方法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细胞采集器法可以做为一种筛查子宫内膜癌安全、无痛、可靠的方法,但对于具有高危因素影响的患者,应谨慎对待阴性结果。  相似文献   

17.
应用耐信量表临床诊断胃食管反流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采用耐信量表临床诊断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可行性。方法:出现上消化道反酸、烧心等症状初诊患者,先行耐信量表(RDQ)测定,8分以上者均行C13呼气试验查幽门螺杆菌(HP)、胃镜检查、给予耐信抑酸降阶梯治疗或清菌基础上的降阶梯治疗;14周后再行RDQ测定,并随访6个月以上,同时比较各种方法的效价。结果:118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95:1,平均年龄41.7岁。RDQ分值≥8分且〈12分者为32例,占27.1%;RDQ分值≥12分者86例,占72.9%,最高29分,平均19.08分。表现为烧心的频度和程度都高于其它症状。当RDQ分值≥12分为GERD时,其内镜诊断为RE且HP为阳性的几率为56.98%。而当RDQ分值≥8分且〈12分时,内镜下无RE表现、HP为阴性的可能性为37.50%。86例患者经16周抑酸降阶梯或清菌基础上的抑酸降阶梯治疗后,复测的RDQ分值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如采用RDQ,则接受系统清菌治疗总费用为1336元(与传统治疗组每例1636元比较,P〈0.05),无需接受系统清菌治疗者为1036元(传统组每例1336元,P〈0.05),与传统诊疗方法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利用RDQ分值初诊GERD有一定可行性,较传统内镜方法可明显降低医疗费用。当设定RDQ分值≥12分为GERD时,其中56.98%患者表现为反流性食管炎和幽门螺杆菌感染;当RDQ分值〈12分时,内镜下无RE表现且HP为阴性的可能性为37.50%。  相似文献   

18.
1典型病例患者,女,30岁,妊娠33+5周,孕7产2,头昏7 d,视物模糊2 d,以重度子前期收入院。孕期检查发现尿蛋白(+++),1年前查发现血压高,具体不详,未治疗。入院查体:T 37.1℃,P 88次/min,R 18次/min,BP 226/145 mmHg(1 mmHg=0.133 kPa),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估计胎儿体重1 700 g,胎心基线130 bpm,变异5~10 bpm,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利培酮与奥氮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68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利培酮组34例及奥氮平组34例,利培酮组患者给予口服利培酮进行治疗,奥氮平组患者给予口服奥氮平进行治疗,治疗8周后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减分率评估疗效。结果利培酮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1%(32/34),奥氮平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1.2%(31/3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奥氮平组嗜睡、口干和体质量增加不良反应多于利培酮组,利培酮组静坐不能、失眠和头痛不良反应多于奥氮平组(P<0.05)。结论奥氮平与利培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相当,但二者不良反应不同,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采取针对性的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耳鼻喉科术后并发疼痛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至2013年8月行耳鼻喉科手术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抽签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疼痛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疼痛改善情况及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两组患者在疼痛改善程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干预能明显降低耳鼻喉科术后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