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第六条明确指出:“金融机构从事与外汇、股票和商品有关的衍生产品交易以及场内衍生产品交易,应遵守国家外汇管理及其他相关规定。”但是目前涉及衍生金融产品的外汇管理规定寥寥无几,且适用范围很窄,也没有与境内外汇衍生产品场外交易相关的规定,这就使银行和企业在办理相关业务时无所适从,有必要引起管理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应市场变化,起起浮浮,波动远非当年程度。企业使用或不使用人民币衍生产品进行风险规避,对于自身的影响极大,不少企业渐渐发现“一觉醒来,资产已蒸发不少”。2006年我们已探讨了进口企业如何运用衍生工具防范汇率风险,下面我们将分析出口企业如何运用衍生工具防范人民币汇率风险。[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袁雅璐 《中国外汇》2010,(17):36-36
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加后,虽然市场上存在“升值弹性增加”的解读,但也存在汇率双向波动的可能。这对银行的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银行需要根据市场状况提供灵活的贸易融资产品和配套的汇率衍生服务产品,为客户提供综合服务。  相似文献   

4.
金融衍生产品的信用风险及其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融衍生产品是一把“双刃剑”,在利用它规避风险的同时,也会增加风险的形成,比如由此产生的信用风险,其危害性就很大。鉴于金融衍生产品的特点及其信用风险的成因,可从四个方面防范和管理金融衍生产品的信用风险:一是提高市场参与对金融衍生产品的认识;二是建立信用风险的防范机制;三是利用信用衍生产品转移信用风险;四是加强信用风险的宏观管理。  相似文献   

5.
朱伟一 《国际融资》2009,106(8):31-33
早在2003年,投资圣手巴菲特便警告过世人:金融衍生产品(下称“衍生产品”)很可怕,是“大规模金融杀伤武器”。2009年5月,巴菲特又坦承,由于在衍生产品方面下赌,其公司伯克布尔·哈撒韦有可能赔钱。不知道老英雄是自伤还是被他在华尔街的“友军”误伤?很奇怪,巴菲特明明知道衍生产品是“大规模金融杀伤武器”,却偏偏要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6.
《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金融机构从事与外汇,股票和商品有关的衍生产品交易以及场内衍生产品交易,应遵守国家外汇管理及其他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7.
李晓红 《中国外汇》2006,(10):59-59
转眼间,人民币汇改已有一年,国内金融产品不断推陈出新,特别是人民币衍生产品的创新步伐明显加快,这是众多境内外企业翘首期盼而终于如愿的事情。但此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应市场变化,起起浮浮,波动远非当年程度,企业使用或不使用人民币衙生产品进行风险规避,对于自身的影响极大,不少企业渐渐发现“一觉醒来,资产已蒸发了不少。”  相似文献   

8.
高道德 《证券导刊》2013,(25):92-95
本报告主要介绍部分衍生产品的交易模型和量化方法的资产配置。其中,衍生产品的交易模型主要介绍了股指期货在过度反应下出现的两类交易机会以及各类期权的组合构造和定价系统。一直以来,期货相对现货具有的高杠杆特性以及T+O的交易方式,使得期货的波动相对现货较为剧烈,因此在期货的交易过程中更容易产生“过度反应”的现象。同时由于存在期现的套利机制,使得这种过度反应往往在短时间内就会得到修复,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系列的衣易栅会  相似文献   

9.
陈忠阳 《中国金融》2005,(23):22-23
近年来国际油价不断攀升,我国企业对国际能源需求不断加大,为对冲油价波动风险而利用国际衍生产品交易的需求越来越明显,希望国内开设石油衍生产品市场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如何利用金融市场,尤其是衍生产品来管理因油价上升而给公司带来的财务风险已成为当前企业风险管理中非常突出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实施,引起了业界广泛欢迎,更有业内人士预期,我国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将就此迎来“花样年华”。然而,通过与多家金融机构的探讨与沟通,我们看到对于衍生产品业务的开展,国内的金融机构还面临着很多的挑战。那么,该《办法》到底能给开展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的金融机构带来什么呢?  相似文献   

11.
银行是金融企业,经营的产品是服务,产品的使用者即服务对象是广大的客户,产品市场的规模即客户群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银行服务产品的盈利能力。因而,在当今我国银行的经营理念中,客户被奉为上帝,“客户中心论”十分普及。体现在具体的经营实践活动中就是:哪里有客户,哪里就有银行分支,客户需要什么服务,银行就提供什么服务。为了留住老客户,争取新客户,抢占更多的客户市场份额,各家银行可谓招  相似文献   

12.
随着美国金融市场动荡进一步加剧,美国经济衰退的概率日益增大,美元贬值已经成为一个必然事件,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也就相应在近期处于持续攀升阶段,因此,所谓汇率的双向波动是一个神话。面对单边升值,汇率风险是不言而喻的。一个争论是是否应该先行放开资本账户,而另一个问题是外汇衍生产品应该发挥怎样的功能。笔者坚持资本账户的持续和渐进式开放,而更为关键是如何认识外汇衍生产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罗伟 《上海保险》2007,(12):36-37
一、个人理财主要存在的问题 目前居民理财行为仍存在不少误区,直接影响其整体理财规划的完善和科学。(一)追求单一产品收益,缺乏整体资产管理理念 把理财产品简单地视为利率高、收益高的产品,忽视个人资金的流动性和风险性,缺乏对个人资产的合理配置。哪里有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存款就搬向哪里,特别是外汇结构性存款。  相似文献   

14.
段亚林 《深交所》2007,(5):11-12
近年来海外交易所的产品创新风起云涌,中国证券市场日益感受到全球产品竞争带来的压力。对此,部分人士认为,衍生产品不过只是少数投机分子的玩物,对资本市场的稳定与发展毫无裨益。海外衍生产品市场近年来发展状况如何?衍生产品真的只是资本市场一截可有可无的“阑尾”吗?在衍生品全球竞争漩涡中,中国还能置若罔闻多久?  相似文献   

15.
2007年,由于房市的深度调整和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传染,美国次级债危机爆发,其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给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带来了超乎预期的打击,引发世界债券市场的巨大波动,使得杠杆融资发债计划难以通过,评级最高的债券价格大幅度下降,整个信用体系发生了“可怕”的连锁反应。在反思次级债危机对债券市场的影响时,更应受到关注的并非其可能的直接经济损失,而是从中反映出的”风险安全边界的识别与控制”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金融》2006,(7):34-35
“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鼓励金融创新,稳步发展综合类金融服务”,我认为,这为我国金融业在下一个五年的创新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提高金融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方面必须要有一个大的发展。中间业务不是简单的代收费等业务,而包括了大量衍生金融产品特别是金融机构间资产置换等在内的众多创新产品,这些业务必须大力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刘涛 《中国外汇》2010,(20):43-43
黄金ETF基金已经被中国列入重点培养、发展的黄金衍生产品之列。此次六部委力推人民币报价的黄金衍生产品的发展,具有平民化属性的“中国版”黄金ETF基金可以说已箭在弦上,呼之欲出。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外汇管理》2010,(12):17-17
王恩大(东方汇理银行、外汇金融及亚洲资本市场执行董事):中国的外汇衍生产品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外币对外币的衍生产品,这部分衍生产品是比较成熟的,也是比较完整的,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都可以提供这部分产品,提供产品的种类从简单的现贷、外汇远期到期权,到一些组合性的产品,包括为了对中外汇风险进行投资的产品;  相似文献   

19.
梅明华 《城市金融论坛》2005,10(3):45-51,63
本文结合信用衍生产品与保证、保险以及银行风险参贷业务的比较,细致分析了信用衍生产品的法律性质,并就我国商业银行参与信用衍生产品交易应注意的法律问题进深入探讨。本文认为:信用衍生产品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及缓释银行监管资本要求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我国有必要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为发展我国信用衍生产品交易市场创造良好的法律监管环境及市场环境;商业银行在参与信用衍生产品交易市场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防范信用衍生产品交易中存在的法律风险。本文还就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衍生产品交易中如何合理参照适用ISDA制定的标准文件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0.
经典言论     
“我们常常见到中资企业在衍生产品市场上犯错误,究其深层次原因,与我们对经营者考核目标的设定有密切关系。业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既然承认亏损的合理性,就应该建立止损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