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浪漫主义风格服装在文化背景、含义、风格等方面的研究,提出在现代设计中与之相关的服装风格的构成原则、总体风格以及设计准则。明确浪漫主义的宗旨是与"理"相对立的,是对冷淡、生硬艺术的反驳。其主要特征在于注重个人情感表达,较少形式拘束且自由奔放,并在设计中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来超越现实。指出浪漫主义的设计原则是在痛斥"人与自然的疏离感",希望透过艺术将"人性化"、"自然化"、"理想美"的特质在服装中表现出来。并在进一步对当今浪漫主义风格作品的分析中,展现现代服装中的浪漫主义时尚元素所带来的审美冲击力。  相似文献   

2.
沈丛期、宋之问作为初唐时期有重要影响力的诗人,终生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他们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寻求突破与变新.在题材上突破山水诗的创作范畴,将山水与应制、贬谪、方外、田园等生活相结合.初唐山水诗的美学特征为之变新:其一是将格律诗变成山水诗的审美载体,展现诗歌的精工之美;其二是沈、宋将自然流丽的审美风格融入山水诗的创作之中,并以简洁的形式、抒情的内质使山水诗更具诗味.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音乐文学作品,流行歌曲歌词既有"谱曲可唱"的音乐性,又有"离谱能赏"的文学性,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审美特征,因而有必要对其进行文学研究.其文学之美主要体现在语言美、意象美、音乐美、意境美、情趣美等几个方面.中学语文课堂理应歌声、笑声齐飞,其乐融融.从五个方面阐述了音乐在教学上的妙用:借音乐指导"美读",引导学生遵循文章的思路,带入文章特定的情景中,领略旋律之美,进行赏乐作文.实践证明,这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审美情趣、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4.
张杰 《开放时代》2010,(2):42-59
在作为个体空间的同时,明清士人花园出现了开放性的特征。在开放之园中士人如何保持个体之乐?本文通过对明清园记的话语分析,发现士人通过身体实践将自身在花园中转换为陌生人,获得身体与个体之乐,通过身体间性,士人将花园转换成逸出礼法空间的陌生化空间与异质空间。这种异质空间有其脆弱性,礼法空间渗透、支配其间,内部的竞争性话语又不断削弱花园的合法性。但这些话语同时可以被视为行动策略,花园在多义性空间的保护下维持和生产着陌生化空间。成为陌生人,是明清筑园实践的真实动力。  相似文献   

5.
《世说新语》是一部志人小说,记录了魏晋士人的趣闻逸事,是魏晋风度的真实写照。《世说新语》集中体现了士人们的自由精神、价值观念和才学智慧。魏晋时期政治混乱,但士人们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他们在自然山水中体悟人生和品题人物,其品题之风对中国美学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6.
随着地方经济的高速发展,建安税收对地方税收的贡献日益增大,但由于建筑施工企业具有建筑项目生产周期长,经营形式及核算方法复杂,且内部管理规范化程度不同,工程项目流动分散等持点,给税收征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区域性经济项目的互补,一些工程项目难度较大、专业精度要求较高的跨地域的建安项目越来越多,给税收征管更是增加了相应的难度.作者试图通过本文对跨地域建安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加强税收征管之对策作一些肤浅之探讨,以期达抛砖引玉之目的.  相似文献   

7.
汉晋之际庄园经济的发展与士大夫生存状态之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汉晋之际是我国历史上庄园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尽管其资料存之者甚少,但我们仍然可以从有限的资料中窥视出这一时期庄园经济的发展进程及其生存特点。纵观汉晋之际的庄园经济,大致可以分为恒定态和变动态两个层面。所谓“恒定态”,是指汉晋时期庄园经济始终保持着的特点,其内容主要包括私有性和充分地自给自足性,关于这一点,学术界已有许多的论述,本文不必再言;所谓“变动态”,是指汉晋期间庄园经济发展过程中除去“恒定态”后呈现出来的阶段性特点,内容包括宗族的聚栖之地(汉魏之时),人生的享乐之所(西晋时期),“…  相似文献   

8.
在《说文解字》中,“留”是“止”的意思,“余”是“丰饶”的意思,“留余”的本义是“止于丰饶处”,其引申义就是凡事都要有度,留有余地,适可而止.它最早出自南宋士人王伯大的《四留铭》:“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因镌刻在河南巩义康百万庄园留余匾上而广为人知.在元明清各界尤其是官宦、士人、商贾中,被奉为施政、修身、教子、营商的圭臬,由此足见“留余”思想对世人的影响之深.  相似文献   

9.
技术理性的泛化"造成"了人类发展要面临多重危机,人自身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调是其重要表现之一。作为技术产品之主要审美形态的技术美,在促进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和谐方面,除了具有一般美学意义上的审美价值,还具有特殊价值。基于技术理性泛化的意识形态危机,探讨了技术美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核电项目建设投资额巨大、子项繁杂、费用难控.本文首先介绍了核电项目建设阶段对总费用的动态管理程序,重点侧重于研究建安分包支付审核管理.介绍了建安分包支付审核的控制,分析了其优缺点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改进,最后针对支付审核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当今环境对设计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满足于其构成元素单一的功能性或者审美性,景墙就产生于这样的背景下,集"墙"的实体功能性与"环境雕塑"的审美性为一体,创造出不同的空间美.基于此,本文对景墙进行了初步探讨,且从中国古典园林中"墙"的空间构成对其作了分析.并在归纳、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求形成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中国园林是在英国自然观审美的理论与实践的实际需求的发展中被引入,并对英国园林艺术产生影响的。其影响首先表现在理论领域,坦普尔将中国园林理论与自然审美相结合,夏夫兹博里通过阐释令其进一步合法化,而安迪生则论证了自然风格园林的想象性要素。此后,肯特从设计领域展开了初次尝试。英国自然风格园林自此从初现进入成熟,而中国基因也由此从隐性走向显性,邱园则成为成熟园林的代表与巅峰。  相似文献   

13.
城市与建筑都应该扎根于当地环境,本文通过对威海石岛镇传统民居风格与材料的研究,找寻威海地区主义建筑的"根"--自然之根、文化之根、环境之根.  相似文献   

14.
曹操以其独特的政治影响和人格魅力感召天下名士,成立邺下文人集团,提倡重实录、反浮华和书写性灵的文学思想,倡导乐府旧题写新辞,开创文学新风气,倡导清峻、通脱文风,改革汉代文赋烦琐迂腐弊疾,成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在其影响下,以"三曹"、"七子"和蔡琰为代表的建安文人,以意气骏爽的"文风"和结言端直的"文骨",形成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成就"建安风骨"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5.
口语较书面语而言,在人类发展史上同样占据重要地位。口语是一种语言的基础与发展源泉,却因为各种原因,其得到的关注与研究相对来说显得有些滞后。关于口语的研究显得更为必要。翻译美学作为科学与艺术互相结合的学科,其语言审美可分为形式系统与非形式系统。老舍先生是将口语引用于小说的先驱者。将老舍先生的得意作——《骆驼祥子》中的景物描写作为语料,将翻译美学与其相结合,旨在分析景物之美、汉语口语之"美",同时,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形式上的再现,还要兼顾原作者"情"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如今动画设计作为时尚而新鲜的行业,正在全球文化产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实验动画是一门假定性艺术,源于生活,以生活体验为根基,将真实与假定有效的结合起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受众视野的日趋开拓,在作品中创新立意,实现富有特色的成果,并指出其"实验性"的核心在于对世界的独特思考和个性化表达.实验动画与中国民族题材相结合,可以多层次的传播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本文重点在于探究中国民族题材实验动画中的表现技法,发展与变化以及在当代的意义.实验动画的表现技法随着社会进步越来越多种多样,同时可以利用中国丰富的民间艺术与之相结合,开创新鲜新风格新思想,进而走向世界,凸显其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7.
作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王安石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测评与任用体系,其"教之、养之,取之、任之"的人才理念,对当今的人力资源管理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本文将结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流程和概念,从人员培训、测评与任用角度对其人才理论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李欢 《经济研究导刊》2013,(12):264-267,280
鲁迅和沈从文同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乡土小说大家,在乡土小说创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鲁迅开中国乡土小说之先河,沈从文则开拓了现代乡土小说创作的新领域。从“未庄”千疮百孔的丑陋,到“湘西”人性化的美好,无论是文化批判与启蒙主题,还是人性关照与诗意审美,鲁迅与沈从文都形成了完全不同的精神脉络。从鲁迅与沈从文的乡土小说的文学理想、审美意蕴、艺术表达、语言风格四个方面的比较中窥见鲁迅主“理”,沈从文主“情”;鲁迅重写实,沈从文重写意;鲁迅立足于现实主义,沈从文立足于浪漫主义的迥异创作风格,并从中比较出在对中国问题的体验认识上,鲁迅与沈从文以属于自己的独特视角透视乡土中国,解读乡土文化。他们走的路虽然不同,但爱国之心、忧国之情同出一脉,“改造国民性”与“重塑民族品格”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9.
博物馆作为具有鲜明文化性、公共性的建筑,它应当给观众带来建筑上的审美享受,更应通过建筑的外观形象激发观众对展示内容的联想.苏州博物馆新馆(以下简称"新馆")是建筑大师贝聿铭集智慧和情感的封箱之作,在充分满足了其功能性的同时.更以建筑中的中国古典韵味征服了观众.新馆的外观形象与展示内容相辅相成,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艺术中的完美体现,为后来人设计新中国风建筑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本文通过研究传统哲学思想在中国古典建筑文化中的运用,归纳总结出新馆建筑中运用到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而探索新馆建筑对新中国风建筑设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刘勰《文心雕龙》中“隐秀”所蕴含的美学价值对中国古典诗词创作和鉴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古诗翻译的审美分析也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通过分析《钗头凤》一词的审美特征,对原词中“秀”词“隐”意在译文中的实现效果进行探讨,认为在翻译的过程中需“隐秀”相宜、虚实结合方能再现原词的风格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