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价值工程》2016,(3):186-187
室内空间是人们生活环境的主体,光影艺术是在人们认知和体验室内空间过程中最重要的介质之一。光与影是并存的,光影艺术可以为诗意浪漫的空间塑造起到烘托与推动作用,也影响和体现着人们对室内空间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与感触,是联系人、室内空间、环境并使之融为一体的重要催化剂。因而,如何处理好光影效果,并且最终达到照明效果及具有审美价值的光影艺术,已然成为空间视觉设计中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家具作为室内空间的主要陈设物,渗透于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室内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具有坐、卧、储藏等实用性功能,还是体现室内氛围和艺术效果的重要物品.因此,我们应该有机的把家具融入到室内设计中,发挥其功能和作用,使室内空间更加完美与和谐.  相似文献   

3.
吴卫光 《房地产导刊》2004,(88):180-181
建筑的内部空间是直接满足人类基本生理和心理需求的三维室内环境,有人称之为“near environment”。人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在各种室内环境中度过——小的私人生活空间乃至大的公共建筑空间。因为室内空间使人们免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诸如气候、噪音甚至包括公众干扰性的目光等等,室内空间给予个人及家庭隐私生活的需要,或加强人们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交往。因此,有效的内部空间设计可以增强生活的舒适,提高工作效率和赋予人类快乐。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修养的不断提高及时尚和潮流的变迁,软装饰作为室内装饰的主流设计,越来越受到设计师和业主的青睐。它体现了一种新的生活状态,创造出更为舒适和谐的生存环境,软装饰作为室内空间设计的画龙点睛之笔,在现代空间设计中扮演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周严 《价值工程》2011,30(11):82-84
建筑立柱作为室内重要的装饰部件之一,它的装饰形式表现出极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各种功能的室内空间从某方面来说也通过不同装饰艺术风格的柱子来体现。参照建筑立柱的造型和装饰艺术形式法则从理论上对建筑立柱装饰艺术进行说明,特别是在建筑立柱平面造型和空间造型上得出了在不同空间形态中立柱的处理手法。通过分析,指出处理建筑立柱装饰的方法,在室内设计中的建筑立柱装饰设计方面,给出一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在社会经济的影响下,人们的生活水平明显提升,对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室内空间环境,除了要满足必要的功能性需求之外,还需要具有美观性的特点,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在室内装饰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重点考虑灯光元素,作为室内环境调控的重要因素,合理的利用灯光艺术,可以有效提升室内空间美观性,突显空间层次感,满足当代人们的审美需求。文章对此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了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7.
李哲琳  张月婷 《价值工程》2011,30(33):80-81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餐具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日用生活器具之一,是饮食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具体体现,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类生活方式和文化内涵的外在体现。餐具沿用至今,在造型、材质和颜色上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其装饰性更加强烈。在特定的空间运用餐具做装饰,会给空间增添不少趣味性和美观性。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是我国经典的文学著作,书中以独特的视角展示空间内部的形态。本文从功能因子、技术选择和空间艺术隐喻的表达三个维度对《红楼梦》的室内空间形态构成进行研究和分析,探讨对现代的室内空间设计实践性应用。  相似文献   

9.
王笑野 《楼市》2012,(Z5):58
"陈设艺术在室内环境可以起到烘托室内气氛,丰富空间层次,赋予空间涵义,强化室内环境风格,柔化空间,调节色彩,个人情操及价值观体现的作用。艺术的核心在于原创,原创艺术是设计师和艺术家们思想精华的体现,它凝聚了生活、社会、历史、哲学、道德、宗教等意识形态,是个人精神世界与社会大融合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现代陶艺的起源与发展及现代陶艺与室内空间的适应、融合入手,重点阐述了现代陶艺与室内可见环境的相互关系。提出了现代陶艺只有以空间环境为前提,才能创造出一种与室内空间环境互为形式、互为结果的空间设计。同时又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出发,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深深影响着室内环境艺术。  相似文献   

11.
张慧慧  ZH  NGHui-hui 《价值工程》2014,(4):287-288
本文从转型前阜新市的社会经济情况到转型中阜新市的社会经济情况对转型期阜新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进行分析,同时通过对影响社会空间的三项指标即人口收入、受教育程度、和失业率的社会空间进行研究分析,最后总结出推动阜新市社会空间分异因素。  相似文献   

12.
申立 《城市问题》2012,(8):68-72
通过对上海里弄的史料分析和实地调研发现,里弄空间变迁受制于近现代城市管理体制与方式的深刻影响,映射出独具特色的上海都市海派文化。建国前,租界和华界管理模式的不同影响着里弄的扩展方式,里弄在此过程中又演化出多种建筑类型,并产生了特定的空间形态。建国后,里弄空间变迁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行政力量在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当前里弄变迁与行政区划建制等具有密切联系。都市居住文化景观的空间变迁是城市管理、房产开发、体制改革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城市社会空间作为城市的要素,具有典型的社会关系与社会资本属性,在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城市社会空间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和符号价值.在当代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在发生巨变,传统的城市社会空间的意义和理念,被现代意义上的空间意涵所取代,同时,城市化的高速增长,使属于大众的城市社会空间变得越来越狭小,城市社会竞争的本质就是在竞争城市社会空间的占有形式.因此,重新认识城市社会空间的社会属性和文化价值,已经成为城市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城市社会空间属性的角度入手,研究城市社会空间的价值,以求对构建属于市民社会的新型城市社会空间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城市营销作为一种新的治理模式,其目的就是要借助营销的理念和手段,解决城市竞争中的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主旨的空间创新这一核心问题。音乐元素作为一个柔性的文化元素,可以在淡化赤裸裸商业竞争的同时,完善城市的物质空间、文化空间、空间意象,并增进城市的空间引力。维也纳和厦门的经验显示,音乐传统、音乐符号、音乐地标、音乐节庆、音乐产业作为城市空间创新和引力塑造的一种途径,也应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音乐元素只有根植于城市文化与精神之中,才能长久地扩大城市的空间引力。  相似文献   

15.
杨周敏  周波 《价值工程》2012,31(29):56-58
在对陕西省紫阳县绿地现状进行分析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紫阳县城的绿地系统进行规划设计,提出了"一环两带、四廊多点"的规划结构,构建"大绿环城、大水载城、绿廊串城"的方案。通过本次规划,使紫阳县呈现新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从而将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升为10.75m2/人,使绿地率达到35.79%,绿地覆盖率达到39%。  相似文献   

16.
董杰 《价值工程》2012,31(22):76-77
本文是在土木工程结构"概念设计"理论的启发下,从建筑结构优化设计的角度出发,在国内首次尝试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大跨空间钢结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力图系统全面地评价大跨空间钢结构,同时可供大跨空间钢结构方案选优时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17.
温娜 《价值工程》2010,29(24):106-107
五星级酒店公共空间在保障客人的住宿、娱乐等商务需求的同时,遵循中国五星级酒店公共空间设计原则,提高酒店的管理与经营效率,同时在空间设计时还要考虑人的行为需求,努力营造出一个人性化、舒适的酒店环境。  相似文献   

18.
朱新雨  刘会丽 《价值工程》2010,29(18):137-137
岭南文化的兼容性、务实性、世俗性使得岭南建筑和园林既保留古制,又融汇中西,同时岭南建筑也处于不断的演化和吸收改进中。充满强劲的生命力。在建筑形式,材料,构造和装饰上也得到充分的体现。本文着重从岭南民居的布局、空间、和建构三个方面浅析岭南传统建筑和园林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9.
The core and competitive equilibria of a large exchange economy on the commodity space ?? will be discussed. We define the economy as a measure on the space of consumers’ characteristics following Hart and Kohlberg (1974), and prove the existence of competitive equilibria and their equivalence with the core without assuming the convexity of preferences.  相似文献   

20.
In global urban studies, different cities often serve as stand‐ins for various policy approaches. New York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zero tolerance/quality of life policing—specifically the ways this crime‐fighting technique was used to manage and regulate public space in support of broader urban redevelopment goals. Whether celebrated or criticized, the image of New York as a city that was successful in ‘cleaning up’ public space has been exported across the globe, and has been invoked by a number of cities as they embark on their own projects to clear street vendors and other unwanted actors from public space. This article will challenge this established narrative through an examination of struggles over street vending and public space in New York during the 1980s and 1990s. It will show how the revanchist project of public space management was challenged and ultimately limited by vendors using discourses of free market populism and entrepreneurship. It demonstrates the ways in which the image of New York as a city of settled and well‐regulated public space does not tell the complete story, and how New York, like many other ordinary cities across the globe, is a city of contested spaces and uncertain regulatory effectiven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