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柔的一刀     
自从住房商品化以来,房价上涨的脚步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虽然期间出台了数轮调控政策,但房价越调越涨使得政策出台者异常尴尬。常规政策无效甚至助涨房价,使人们愈加对房产税出台降低房价寄予了厚望,很多人甚至把房产税称作调控房价的“核武器”。有关房产税即将出台的小道消息几乎每年都传播过,但这只“靴子”在2011年终于落地,重庆和上海的房产税试点办法出台,是中国房地产发展历史的重要标志性事件之一。  相似文献   

2.
1月28日,重庆、上海作为改革试点宣布开始征收个人住房房产税。那么大家更多关注的是房产税的征收是否会增加普通购房者的成本、影响刚性需求呢?对抑制房价有多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房价上涨如脱缰野马,多么严厉的调控措施均无功而返。情急之下,部分城市重新祭起房产税大旗,希望房产税的降临,让高房价应声大跌。有人甚至认为,房产税是根治“炒房”与“土地财政”两大房价推手的“杀手锏”,房产税的开征,意味着中国房地产疯狂投资时代和豪宅至上时代的终结……然而,房产税并非新的税种,房产税改革势必触及多方利益,一时间,房产税成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4.
《现代班组》2010,(6):21-21
韩国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保持正常的一日三餐比“饥饿疗法”更有助于保持体型。调查显示,55.4%的受访者认为,正常的饮食习惯对保持良好体型更有实际效果。20.5%的人认为节食反而更容易发胖。  相似文献   

5.
杨霞 《工业会计》2006,(1):66-68
自2005年3月份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出台以来。上海的房地产市场从巅峰落入低谷,巨大的市场供应量和浓厚的市场观望心态使2006年的上海楼市仍然不容乐观。10月份,中原地产对上海购房者的调查结果显示:有69%的被访者认为只有房价较大幅度下跌才是最佳的购房时机.其中20%的被访者认为应该是在房价下跌20%以后:潜在购房者的心理价位普遍偏低,希望总价在61~80万元.面积在81~100平方米的被访者人数最多。由此可见,目前的房价相对于购房者的购买力来说仍然可望不可及.上海楼市回归理性的需求还没有遇上回归理性的供应。[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1月28日,重庆和上海以房产税试点城市的身份开征房产税。在房产税酝酿出台的日子里,有人把她看作降房价的天使,有人把她看作打击投机者的灵丹妙药;有人把她看作地方财政新出路的引路入,而我则认为她只不过是我国房地产市场严控的开端。新年伊始,房地产第三轮调控即来势汹汹,继26日新“国八条”突袭,27日晚间上海、重庆也迫不及待推出房产税实施细则。尽管两地征税的力度均较轻,但是符合未来市场趋势。  相似文献   

7.
《玩具世界》2008,(9):66-67
最近,美国一家杂志对上班族的一项调查显示,95%的受访者认为办公桌上应该有玩具,93%的受访者说办公室玩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国外很多公司专门建造了玩具房,除布置有飞镖、篮球筐等,还有沙包、充气人等玩具供员工踢打、发泄。很多员工在这里找到了宣泄情绪和缓解压力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央为调控房价频繁出手,从去年“国八条”、“国六条”、“国十条”,到今年的新“国八条”和各地方的限购令、开征房产税等等,调控力度不断加大。虽然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今年7月70大中城市房价仅1市同比下降,但-9此同时,据中国指数研究院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130个城市土地出让收入总额为7524亿元,比去年同期少了351亿元,同比下跌了5.5%。同比降幅最大的是北京,上半年北京土地出让金312亿元,同比下降48.32%。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的下降,无疑是房地产调控系列政策叠加的结果,但同时又将对宏观调控起一定的反作用。  相似文献   

9.
从2003年以来,国内房价持续上涨.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在于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的快速增长,成本上升也有一定推动作用.而房价波动幅度与房地产市场需求弹性以及供给弹性的大小有关.调控重点在于抑制房地产投资和投机需求的增长,增大市场需求弹性,同时扩大市场有效供给,改善供给弹性.  相似文献   

10.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中国楼市调控的史上最强年,房价却逆势上涨。据中指院统计,2010年楼市成交量全线下跌20%,但多数城市价格涨逾2成。楼市调控向更深层次方向发展是火势所趋,而这一次,喊了多年的房产税也真的来了。  相似文献   

11.
周应 《IT经理世界》2009,(11):12-12
IDC与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方案提供商RSA近期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表踢,IT安全风险已成为业务创新单一的最大抑制因素,80%的受访者承认,企业曾出于信息安全的考虑而远离创新的商业机会。近80%的CEO认为,IT部门有责任为业务创新作贡献,但仅有21%的企业认为其安全措施具备战略性和前瞻性,有助于启动业务创新。这反映了企业普遍面临着信息风险管理与业务创新平衡的困扰。尤其当企业尝试将Web2.0应用到企业创新中时,出现数据漏洞和违反政策的概率也随之大大提升,将给企业信息风险管理带来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数字     
《董事会》2010,(5):12-13
11.7%房价上涨 国家统计局4月14日公布3月份房价数据:3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1.7%,涨幅创下自2005年7月对房价实施月度统计以来的最高水平。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均上涨。1-3月,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6594亿元,同比增长35.1%;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536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5.8%。  相似文献   

13.
房产     
《工业会计》2005,(2):14-15
10.8%去年第4季度中国房价继续猛涨。2004年第4季度,中国房地产价格继续快速上涨。国家发改委与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5个大中城市房地产市场调查显示,第4季度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8%,较同年第3季度上涨2.2%。全国有9个城市房价同比涨幅超过10%。其中,青岛涨幅居首,达19.8%,南京达15.2%,济南、杭州、沈阳、成都、宁波、上海、重庆房价涨幅亦超过1成。  相似文献   

14.
从1992年以来,我国经济连续3年保持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在1993年增长13.4%的基础上,1994年又增长了11.8%。这种连续增长的势头既令人鼓舞,又令人担忧。令人鼓舞的是,经济快速增长表明我国国力的增强。令人担忧的是,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并不很高。笔者认为,着力提  相似文献   

15.
房产     
《工业会计》2011,(4):13-13
上海市房产税适用税率认定标准出台 上海市政府2月23日发布消息.对于上海市目前出台的两个房产税适用税率0.6%和0.4%.具体认定标准为每平方米14213元;应税住房每平方米市场交易价格低于或等于这~价格的2倍即28426元的,适用0。4%;高于这个价格,则以0.6%来征税。  相似文献   

16.
日前,中国指数研究院报告指出,2011年上半年,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调控成果,中央及地方政府针对商品房和保障房双管齐下,调控政策继续升级和深化。为进一步抑制商品房需求,行政、经济手段并用:近40个城市实施限购,600多个城市出台房价控制目标;上海、重庆房产税试点改革“靴子”落地,住房转让营业税调整;货币政策持续收紧,信贷政策更加严厉。为确保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落实到位,土地、资金、制度多管齐下: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 2006~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空间计量模型探讨房价、金融发展以及二者的交互项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结果表明:房价上涨显著抑制了技术创新活动;金融发展促进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且资本市场的促进作用大于信贷市场; 不同维度的金融发展在房价影响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具体为: 信贷市场规模的扩大会加剧房价上涨对技术创新的抑制效应, 而资本市场发展水平的提高可以缓解房价对技术创新的阻碍作用。 此外, 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8.
《中国房地信息》2011,(1):79-79
总部位于伦敦的不动产顾问公司Cluttons表示,迪拜房价去年第四季降低5.1%,住宅单位也降低了2.4%,租金则跌逾3%,并预期由于未来两年落成的房屋数码达3.5万套,当地楼价还将不可避免地继续下降。截止到去年第三季度,迪拜两年来的房价下挫了60%以上。  相似文献   

19.
《IT经理世界》2011,(17):14+16-14,16
盖洛普的一篇最新研究文章显示,多年以来中国的GDP增长迅速,但是,这些增长似乎并没有让人变得更幸福。它的调查发现,中国GDP的增长对于盖洛普最为基础的幸福指标——生活评估指标.没有任何影响。盖洛普让受访者在0到10中选择一个数字来评估他们的生活,自1999年以来,中国在该项指标的得分一直低于5.0。12年来这一指标一直没有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20.
杨飞 《冶金财会》2015,(3):36-40
<正>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迅猛,现行房产税制度无法满足现实需求,个人房产税税制亟待改革。重庆、上海率先试点个人房产税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果,为全国推行积累了宝贵经验。个人房产税从试点到全面推行仍面临诸多困难,应在学习借鉴各国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我国国情,合理设计房产税税制,调节国民收入、平抑房价,提高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引导居民理性住房消费,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上世纪90年代,我国大刀阔斧进行了住房商品化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