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标的力量     
目标成就了水晶大教堂 1968年春,罗伯特·舒勃博士立志要在加州建造一座水晶大教堂.他向知名的设计师菲利浦·约翰逊表达了自己的构想:"我要的不是一座普通的教堂,我要在人间建造-座伊甸园."  相似文献   

2.
雷晓宇 《中国企业家》2009,344(15):108-111
“这些年,在企业家里边,我是出国最早的,又是职业跨度最大的,做过跨国公司,做过加拿大的外交官,回来又创业,又做社团,又做智库……如果要我反过来看读书对我的影响,我觉得读书改变命运”  相似文献   

3.
再坚持一下     
1943年,约翰逊创办了《黑人文摘》。为了扩大发行,他决定请白人们来一个“角色置换”,写出“假如我是黑人”的文章。约翰逊诚恳地致信给罗斯福总统夫人,请她写这样一篇文章支持。罗斯福夫人回信说实在太忙,没有时间写。但约翰逊认为:她没有说她不愿意写。[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围棋的事     
常有人问我这辈子最投入的事一一当然不是读书——我想大概是围棋吧。我在围棋上花了太多的时间——足以念几个博士头衔的,假如博士花时间就可以念出来的话——我下过了成千上万盘围棋……尤其是最近的10年,由于网络围棋的出现,  相似文献   

5.
两年前,我和老公将9岁的儿子送到德国,在柏林一所小学读书。作为陪读,我很快发现了许多与在国内读书的种种不同。孩子的书包变轻了,放学时间提前了,每天都有大量的玩耍时间。最让我惊奇的是,那里居然没有教科书。儿子每天高高兴兴,而我却很忧虑,担心他学不到什么知识,真怀疑把儿子带到德国读小学做错了。  相似文献   

6.
现在有的知识分子是"知道"分子。他从幼儿园小班开始到博士毕业,考试成绩都非常好,别人和他提到的事情,他全知道。但他缺的是见识,是远见。而有些不识字的人,见识特别深远,在我看来就是非常好的知识分子。在我开始读书识字的时候,有两位大"知识分子"对我的影响特别大。第一位根本不识字,是我舅舅。他在  相似文献   

7.
哲理的故事 这是人类学家约翰逊博士策划的一项生理极限测试,地点在澳大利亚南部沙漠。志愿者要在三天内,单独徒步走完一段荒芜的沙漠。  相似文献   

8.
方芳 《经营者》2013,(7):74-74
公务车采购里,我认为在价格相同的情况下,可能内外饰是最受关注的。因为它面对公务车市场,是官员领导人坐的,他自己并不开车,所以关注更多的会是,这个车我开出去体不体面,坐在里边舒不舒服。  相似文献   

9.
台湾有位经济学博士,一次在意大利一家名牌鞋店买鞋。不凑巧的是最合脚的鞋已卖完,不得已他选择了一双小一号的。试穿一下,虽然有点紧,但考虑到新鞋子穿穿会松的,就掏钱要买。可售货员却拒绝卖给他,理由是在试穿时,发现他的面部表情不对劲。售货员说:“我不能将顾客买了会后悔的鞋卖出去!”这是一个很有“人情味”的营业员,既有察言观色之能,又有重义轻利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潇琦 《北京房地产》2007,(1):105-105
冯鹏程的业余爱好和其他业界朋友有所不同。他喜欢读书和聊天,但对书和聊天的内容却有着限制。他喜欢的书是经济类和人物传记类的,他聊天的内容也是关于经济学的。和他聊天时,您会感到他思维的活跃和极强的逻辑性。于是,不知不觉中,两个小时过去了。读书让我在安静中发现一个精  相似文献   

11.
像比尔·盖茨、巴菲特这样一组人,我非常钦佩。 2010年初带学生到美国拜访巴菲特。他已经是全球第二富的人,每天仍然非常勤奋地工作,他那个小办公室在媒体上的报道很多。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在那里工作,里边没有任何豪华的摆设,桌子上铺满的全是研究报告,他还在研究公司、决定投资。  相似文献   

12.
李佐军是我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带的硕士研究生,他在校读书期间就很勤奋好学,对经济发展和“三农”问题等具有强烈的研究兴趣。他在硕士毕业后尽管辗转多个单位,但始终未放弃学术研究。特别是在考上博士研究生后,在导师吴敬琏研究员的精心教导下,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明显的进步。获得博士学位后,在承担大量工作任务的同时,仍然矢志不渝地进行理论研究。现在他终于拿出了这本具有相当分量的著作。作为老师,我对学生在学术上的每一点进步都感到由衷的喜悦和欣慰,因此欣然为本书作序。  相似文献   

13.
颖一  松涛 《英才》2008,(8):54-55
“我在甲骨文工作了16年,却从来没有和拉瑞·埃里森面对面地交谈过。但我加入SAP仅仅三天后,就和孔翰宁博士进行了一个半小时的单独交流。”SAP北亚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纪秉盟这样告诉《英才》记者,这也是他上任五个月后的第一次媒体专访。  相似文献   

14.
尽管一段时间以来,我知道世纪质量老人朱兰博士身体状况一直不是很好,非常挂念,并默默祈祷他平安长寿。但是2月29日得知他于2008年2月28日去世,我仍然十分震惊和深深惋惜。朱兰博士是世纪质量老人,是举世公认的质量管理大师,也是世界质量管理界至今最负盛名的人物之一,被尊称为“质量之父”。被喻为“管理之父”的彼德·德鲁克是这样评价朱兰博士的:朱兰博士是近30至40年来美国制造业进步的缔造者。  相似文献   

15.
学习的形态 在对一家公司的辅导过程中,我以深度对话的方式与企业研讨对顾客的服务理念问题.我借用一篇文章作讨论的题材.在对话结束后分享心得时,有位朋友很有体会.这位朋友对他所在的企业现状及企业今后的发展趋势很了解,分析得精辟而深入.问他平常如何读书时,他却回答:"好久没读书了","离开学校后就没拿过书本.在学校时是迫不得已,出校门后就自由了,不必再读书了."  相似文献   

16.
读书趣事     
我读书向来是囫囵吞枣,这一点早在我上小学时候,父亲就提醒我了,说我读书不如妹妹认真。同样一篇文章,我早读完并到外面玩了一圈.妹妹却还在那一字一字地读。但是当父亲问起文章中一些小问题时,妹妹总是一口答出,我撅着嘴半天答不出。  相似文献   

17.
杨钢 《监督与选择》2009,(10):69-69
哈灵顿博士(James Harrington)是克劳.士比先生的老朋友,两人都做过ASQ(美国质量协会)主席。他曾经在克劳士比学院的第一个客户IBM公司当过质量总监,也是双方项目的联系人和推进者。在奥兰多,我曾经专门拜访了号称他的“小弟”的理查德·哈灵顿(Richard Harrington),他创立了一家专门从事质量管理软件开发的哈灵顿集团公司。理查德·哈灵顿对我说:他是哈灵顿博士的追随者,  相似文献   

18.
惊人的巧合     
如果仔细翻阅各国的历史记载,各种惊奇的巧合确有不少。美国的两位著名总统林肯和肯尼迪,他们两人的生活道路有很多相似之处。林肯在1860年就任总统,而肯尼迪却在1960年就任总统。两位总统不幸遇刺身亡,林肯遇刺是在一个星期五,而肯尼迪遇刺的时间恰好是相隔了100年后的一个星期五,都是下午3点30分,并且两位总统夫人都在出事的现场。更令人惊奇的是两位总统的继承人名字相同,林肯的继位人名叫约翰逊,肯尼迪的继位人也叫约翰逊。他们两人都是南方人,民主党参议员。前一位约翰逊生于1808年,后一位约翰逊生于19…  相似文献   

19.
读书确实没有止境,然而读书却有境界。我想起了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三句话,他阐述了古今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的三种境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修养造诣之各种不同的阶段而言者。读书作为生命的需求,作为一种修身养性,陶冶品行情操的方式,作为一项净化、丰富、扩展人生的崇高事业,读书当然有境界,而且有四种境界。  相似文献   

20.
抓住今天     
爱德华·依文斯是个不幸的人。小时候,由于家庭条件太差,他失去了读书的机会,只能靠卖报纸、当杂货店店员或者助理图书管理员来维持生活。许多年后,他好不容易开始了自己的事业,却因担保了一个破产的朋友而背负了巨额债务。当他准备赔上全部的家产抵债时,存有他全部财产的大银行却突然倒闭了。事业、财富,一切在瞬间化为乌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