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非劳动生产要素不创造价值,但影响商品单位价值,影响价值总量在生产者之间的划分。同样依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可以将剥削分为完全竞争剥削、不完全竞争剥削、阶级剥削和非市场剥削等四种形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保护完全竞争剥削,限制不完全竞争剥削,防止阶级剥削和大量经济剥削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剥削有广义狭义之分。我国现阶段仍存在剥削现象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关。要正确对待当前的剥削,对于有历史进步意义的剥削行为,要采取历史的容忍态度,对既不合理又不合法的剥削行为,要采取历史的淘汰态度,允许一定程度的剥削同时又禁止残酷的剥削。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剥削这种历史现象又回到现实中间。其必然性有两个方面:其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不足以消灭剥削,相反适度的剥削在现阶段还能刺激生产力的发展,所以通过剥削消灭剥削这是现实的选择;其二,允许私有制经济的存在,这是剥削的制度根源。但剥削存在的必然性不等于剥削存在的合理性。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而剥削的消灭既需要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又需要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不断完善,这两方面条件的成熟都需要一个过程,因而,消灭剥削是过程性和必然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剥削是理论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然而,马克思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剥削定义.当前学界对剥削的六种主要定义各有缺陷.在对剥削范畴进行科学分类之后,分别对狭义剥削的经济剥削、超经济剥削和作为前二者集合的广义剥削定义作出了新的探索.科学地给出剥削的定义,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和谐劳动关系,优化配置各种资源,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均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罗默建立了非劳动价值论的剥削理论,并认为马克思的剥削理论不正确。从罗默理论的内涵看,他的理论与萨缪尔森等人的剥削理论一脉相承。罗默认为剥削是客观存在的,应通过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来消灭剥削,但这不是折衷了马克思剥削理论或发展了马克思剥削理论。其理论的相关范畴、研究方法、理论基础及前提,都与马克思剥削理论有本质的不同。罗默的非劳动价值理论的剥削理论在理论基础、理论假设、理论证明方面的逻辑缺陷,使其理论的说服力及逻辑力大打折扣,反衬了马克思剥削理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6.
研究剥削的定义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剥削理论的基本原理、立场、方法,又要密切联系实际,深化和拓展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剥削定义的认识,使剥削定义能正确解释当代资本主义剥削现象的新变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剥削的新情况。  相似文献   

7.
非公有制经济的剥削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非公有制经济存在的条件下,剥削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且剥削的实质是一致的。在计算剥削时,要考虑各生产要素所创造的价值。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剥削程度是可控制的。我们应最大限度地抑制剥削,正确处理社会转型时期的劳资关系,逐渐消除剥削现象所产生的消极后果。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营企业存在剥削具有必然性。肯定剥削的积极作用就要确定合理的剥削程度。现实中存在干预合理剥削程度的行为。为了促进私营企业健康的发展,要限制这种不合理的行为,由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决定剥削程度。  相似文献   

9.
叶普万 《生产力研究》2004,(9):12-13,25
剥削既是一种历史现象 ,又是一种现实行为。剥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剥削产生的基础在于对生产资料和流通资料的占有 ;广义剥削产生的基础在于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的垄断。对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剥削行为 ,要采取历史容忍的态度。对于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剥削行为 ,要采取历史淘汰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冯刘成 《经济师》2004,(4):34-35
剥削不仅仅是与生产资料的所有权相关的剥削 ,也包括凭着其他特权而无偿占有他人劳动成果的特殊剥削现象。影响剥削形成的因素很多 ,而且这些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 ,制约着剥削的形成、形式和特点。文章在剖析了剥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我国可通过政策对这些影响因素正确引导 ,促进私营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对“剥削有功论”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必然涉及我国现阶段的剩余劳动和剥削问题。过去我们对刘少奇“剥削有功论”的批判是完全错误的,当时的资本主义剥削在我国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进步性,资本家组织生产、发展生产的确有功,剥削对工人阶级也有利,剥削关系不能让资本家个人负责。我们现在引进外来资本主义的剥削,也是必要的、合理的,本国私营经济中存在按资分配和剩余索取,但本质上不是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离开生产力的发展谈消灭剥削,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空想。  相似文献   

12.
朱琳 《生产力研究》2006,(4):34-35,101
本文分析了劳动价值一元论、剥削观和道德风险的关系,指出剥削观完全是一元价值论的产物,并导致剥削悖论,而剥削观是道德风险的放大器,普遍存在于大众思想中的剥削观,导致显著增加交易费用和制度成本,引发无效率。结论是我国现阶段已经具备推广多元价值论的社会基础,消除深存于多数人头脑中的剥削观念是我国重塑市场经济道德观念、降低道德风险、提高经济效率、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3.
剥削是一种历史现象 ,也是一种现实行为。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剥削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广义剥削的产生和存在却需要以权力为基础。政治权力的经济化 ,经济权力的自利化 ,是广义剥削具体表现 ,也是其存在的内在根源。对有历史进步意义的剥削形式 ,要采取历史的容忍态度 ,对无任何进步意义的剥削行为 ,要采取历史的淘汰态度。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和罗宾逊的剥削理论范式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共同之处,但从本质和总体上来看,两者有本质和深刻的区别。两种剥削理论范式在立论基础、研究方法、剥削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等问题上产生了一系列的观点分歧,甚至是相反的结论。罗宾逊的剥削理论以要素分配论为基础,马克思的剥削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为基础。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剥削的理论,是对我国是否存在剥削问题进行解释的基础。由于各有侧重点,他们对经济发展和建设的指导意义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5.
黄文华 《生产力研究》2004,(6):15-16,27
本文在分析了人们关于剥削本质的片面理解的基础上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的分析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抽象概括了剥削的本质 ,即剥削就是通过超经济的或经济的单向度的强制支配力占有他人无偿劳动或强占他人劳动成果的行为 ;根据对剥削本质的内涵界定 ,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了剥削的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16.
赵峰  陈诚 《财经科学》2022,(1):43-54
本文从一个马克思主义的"三维剥削"视角出发,探讨了金融化时代的金融利润来源问题,将其来源归因于金融资本联合职能资本对全球无产阶级开展"超时间""超空间"和"超界限"的剥削。三个剥削维度是相互联系、互有重叠的有机结合关系。我们以美国数据为基础的经验研究表明,金融资本联合职能资本在金融化时代中对工人阶级开展得愈演愈烈的"超时间"维度的剥削、"超空间"维度的剥削和"超界限"维度的剥削,是这一时期金融利润不断增长的本质原因。但是,当前以"三维剥削"为显著特征的剥削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其发展的结果必然是金融泡沫破裂和更大危机爆发。  相似文献   

17.
作者从五个方面阐明了剥削在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剥削是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剥削是资本主义生产正常进行的内在因素,剥削是促进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提高的物质力量,剥削是促进资本主义社会文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剥削是改变社会私有制结构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资本剥削劳动的实质在于资本家利用资本所有权侵犯劳动者的权利。劳动者权利的适当界定是当前判断资本剥削劳动问题的基础。当前我国存在劳动过程中、产品分配过程中、以及劳动过程外资本对劳动的剥削。消除剥削的根本途径在于建立三方协商机制确定公平工资,同时发挥政府立法、监督法律执行的功能切实保护劳动者免受资本剥削。  相似文献   

19.
剥削是人类历史上存在的一种经济关系,必须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互关系的理论来研究剥削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资本主义的剥削对经济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因此在政策上应予以保护和支持。共产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要消灭剥削的。利用剥削,发展生产力,为最终消灭剥削创造条件,这是历史的辨证法。  相似文献   

20.
剥削范畴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传统的剥削范畴遇到了新的挑战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但是,现在对于什么是剥削,我国社会目前是否存在剥削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存在剥削,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只要是合法收入就不会有剥削.这种对剥削含义的认定显然是没有道理的.外国资本家在我国投资只要遵守我国的法律,获得的收入应该可以说都是合法的,根据合法收入就不会有剥削,那么我们怎么解释外国资本家在本国雇佣工人存在剥削关系呢?<中国大百科全书>(光盘版)对剥削的解释可能代表大多数人或传统的观点,即剥削是指"社会上一些人或集团凭借他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或垄断,无偿地占有那些没有或者缺少生产资料的人或集团的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I)>1988年第一版第25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