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低粘度液态双酚F/间苯二酚共缩聚型环氧树脂的合成工艺条件对树脂性能的影响因素。得到了间苯二酚/双酚F共缩聚型环氧树脂的最佳合成工艺是:间/双比为25:75,醚化温度是80℃,醚化时间5h,闭环温度为60℃,加碱速度为4g/l0min。  相似文献   

2.
在催化剂-三乙基苄基溴化铵和阻聚剂-对羟基苯甲醚的作用下,由丙烯酸和环氧树脂为原料合成丙烯酸环氧树脂。通过实验得到了关键步骤的最佳反应条件:反应温度110℃,反应时间4小时,最佳催化剂用量为单体总量的0.8%,单体配比:丙烯酸/环氧树脂为2.05:1(摩尔比);收率90%,粘度为186mPa·s(25℃)。  相似文献   

3.
双酚A型二醚二酐(BPADA)是重要树脂聚醚酰亚胺(Ultem)的前体。以双酚A和N-甲基-4-硝基酞酰亚胺为主要原料,经成盐、缩合、水解、酸化和脱水5步反应合成了BPADA,总收率48.0%。采用单因素实验对合成反应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得到了实验室制备BPADA较适宜的反应条件。所得中间体及最终产物通过熔点测定、核磁等手段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4.
BST型固体超强酸(TiO2/SO42-)催化合成萘乙酸甲酯最佳反应条件为:n(甲醇):n(α-萘乙酸)=10:1,反应温度65℃,反应时间2 h,催化剂用量为α-萘乙酸质量的1%,酯收率大于92%.  相似文献   

5.
BST型固体超强酸催化合成萘乙酸甲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ST型固体超强酸(TiO2/SO24)催化合成萘乙酸甲酯最佳反应条件为:n(甲醇)∶n(α-萘乙酸)=10∶1,反应温度65 ℃,反应时间2 h,催化剂用量为α-萘乙酸质量的1%.酯收率大于92%.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双乙酸钠的特点及应用情况,提出一种合成工艺,考察了物料配比、反应温度、时间及干燥条件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当n(HAC):n(Na2CO3)=(3.8:1)~(4.2:1),反应温度为110~120℃,反应时间为1~2h,干燥温度为70~80℃,干燥时间为2~7h,产品质量合格,收率在95%以上.  相似文献   

7.
齐鲁化工区50 kt/a环氧树脂项目招商 本项目以环氧氯丙烷、双酚A为原料,采用连续法生产工艺,建设50 kt/a环氧树脂生产装置。 环氧树脂(Epoxy Resins)是热固树脂的主要品种之一,广泛应用于防护涂料、电子、电器封装材料、粘接剂、复合材料等领域。2000年国内总生产能力约120 kt,产量约为48 kt,总消费量约为165 kt。预计2005年环氧树脂需求将达到220kt。 本项目总投资5.1亿元。化工区内公用设施配套完善,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以猪、羊等动物软骨为原料,采用醋酸杆菌和两种蛋白酶消化,以硫酸软骨素得率和纯度为指标,通过多次实验,获得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醋酸杆菌浓度6g/100mL,发酵温度35℃;碱性蛋白酶浓度1.5%,酶解时间4 h;木瓜蛋白酶浓度1.5%,酶解时间4 h。在此条件下硫酸软骨素提取率为7.65%,纯度为92.77%。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三种香菜根挥发性成分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水蒸气蒸馏法的最佳工艺提取条件为1∶10、蒸馏时间为2.5 h,在此工艺条件下,提取率为1.2%;索氏提取的方法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为1∶15,提取时间为6 h,在此工艺条件下提取率为1.5%;超声萃取法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10、提取时间80 min、提取功率60 W,在此条件下,提取率为2.3%;与水蒸气蒸馏法、索氏提取法相比,提取率分别提高了1.1百分点和0.8百分点。  相似文献   

10.
食用菌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平菇子实体为对象,探讨了食用菌子实体多糖的提取工艺,考察了料水比、浸提时间、浸提温度、醇析浓度等因素对提取结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水法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1:40料水比,100℃,提取3.0h,80%乙醇醇析;碱法提取的最佳工艺为:0.7mol/L氢氧化钠,1:60料液比,100℃,提取5h,80%乙醇醇析。  相似文献   

11.
以菌类中的滑菇为研究对象,对滑菇中多糖的提取方法进行实验分析,从而选择出一个最优方法使滑菇多糖的得率最大,为今后开发利用食用菌多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本实验使用水提取、酶辅助水提取及超声辅助水提取从滑菇中提取多糖,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滑菇中的多糖含量,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提取滑菇多糖的最佳工艺。水提法提取滑菇中多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固液比1∶25(g∶mL)、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2 h、乙醇用量1倍或2倍,该工艺条件下多糖得率为2.69%。酶辅助水提法从滑菇中提取多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固液比1∶20(g∶m L)、提取温度70℃、提取时间1 h、纤维素酶分解45 min,该工艺条件下多糖得率为4.77%。超声波辅助水提法提取滑菇多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固液比1∶15(g∶mL)、提取时间2 h、超声功率600 W、超声时间20 min,该工艺条件下多糖得率为10.15%。  相似文献   

12.
以枣为主要原料,通过加钙浸泡硬化,再经糖煮、干燥等工艺制成红枣蜜饯。依据影响感官评分的关键步骤做单因素实验,再利用正交试验和感官评定指标筛选出最优工艺。结果表明:在CaCl_2浓度0.4%、糖液浓度50%、糖煮时间50 min、干燥时间6 h的工艺条件下制作出的钙强化型红枣蜜饯,风味独特,色泽鲜亮,口感极佳。  相似文献   

13.
以聚乙烯(PE)为原料,制备了含有双酚A塑料碗标准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标准样品的均匀性和长期稳定性进行实验结果表明,PE碗标准样品中双酚A含量具有良好的均匀性和稳定性。实验采用8家不同实验室进行协作定值,PE碗标准样品中双酚A的迁移量定值为1.260mg/L。对定值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了评估,合成扩展不确定度为0.065mg/L(k=2)。  相似文献   

14.
以工业异丁醛和氢氧化钠合成了 2 ,2 ,4 三甲基 1,3 戊二醇。优化的工业生产条件为 :n(异丁醛 )∶n(氢氧化钠 )∶n((氢氧化钠 ) =4 0∶1∶14 ,第一阶段反应温度 2 8~ 5 2℃ ,时间 1~ 2h ,第二阶段反应温度 90~ 14 0℃ ,时间 6~ 8h ;合成产品对总原料的收率 >6 0 % ,质量分数≥ 97% ;同时提出了提高产品质量的后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
畅阳 《粮食流通技术》2017,(16):109-113
本文主要研究金针菇与酸奶的搭配制作,探索凝固型金针菇酸奶的最佳工艺条件。以金针菇、纯牛奶为主要原料,经过杀菌接种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双菌发酵,加入适量白砂糖和稳定剂,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得出金针菇酸奶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白砂糖的添加量为6%,金针菇匀浆的添加量为10%,发酵菌的接种量为7%,发酵时间为4 h,发酵温度为43℃。产品良好,风味独特,口味适宜。  相似文献   

16.
在超声辐射条件下,DMF/H2O做溶剂,使用Oxone/PTC(相转移催化剂)氧化体系在超声辅助条件下氧化芳香醛合成相应的羧酸。确定了适宜的反应条件为:超声辐射功率为300 W,温度为50℃,n(芳香醛)∶n(Oxone)∶n(PTC)=1∶1∶0.2,反应2h,收率超过80%。  相似文献   

17.
焦化废水是一种成分比较复杂性质相对稳定的难处理的高含氮有机废水。所以我们以丙烯酰胺,甲醛和三乙烯四胺为原料,按照曼尼奇反应机理合成一种新型阳离子絮凝剂——三乙烯四胺接枝型絮凝剂。通过实验确定的三乙烯四胺接枝絮凝剂的最佳合成条件为投料比1∶4.68∶1.65,pH值为9,反应温度为45℃,反应时间T1为1h,反应时间T2为3h。通过实验处理模拟焦化废水的过程可知,丙烯酰胺直接接枝引入三乙烯四胺对模拟焦化废水也有一定的处理效果。确定最佳处理条件为絮凝剂的用量为1.5ml,pH值为7,沉降时间为40min,搅拌时间为6min,搅拌速度为300r/min。在该条件下处理污水的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微孔淀粉的吸附性能,将柠檬酸用于凝胶-冷冻法制备红薯微孔淀粉,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红薯微孔淀粉制备工艺。结果表明,红薯微孔淀粉制备的最佳工艺为:柠檬酸添加量3%、淀粉乳浓度100 g·L-1、糊化时间30 min、冷藏时间48 h、冷冻时间42 h。在此工艺参数条件下,制得的红薯微孔淀粉吸水率为277.32%、吸油率为68.61%。  相似文献   

19.
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对包装食品中的9种双酚类物质含量进行了测定.双酚类物质包括双酚A、双酚A二缩水甘油醚、酚F二缩水甘油醚及其衍生物.固相萃取柱和液相色谱柱均为C18柱,荧光激发波长为227 nm,发射波长为313 nm.研究中评价了标准溶液的稳定性和检测方法特性.结果表明目标分析物在0.008~4 mg/L浓度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在0.9971~1.0000之间,回收率在85%~11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9.4%,各目标分析物的检测限<0.06μg/L.  相似文献   

20.
2008年以来环氧树脂及聚碳酸酯需求大幅锐减;双酚A行业骑虎难下,新上项目投产后即面临严峻的销售挑战,部分工厂只得不断推迟投产时间,一些老工厂无奈只得长期降负荷以减轻压力。亚太地区双酚A产业后期投资项目是否就此搁浅,利益博弈的背后如何寻求共赢,新的发展模式如何探索,成为业界关注焦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