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4 毫秒
1.
近年来,甘肃省积极把握国内外产业向内地加速转移的历史机遇,以区位优势和地方特色及社会资源为基础,构建开发开放的有效平台,创建产业转移合作示范区,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完善产业承接服务体系,产业转移承接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14年1~10月,全省续建新建承接产业转移项目1302项,总投资5175亿元,引进资金到位额1211亿元,累计资金到位率52.81%。  相似文献   

2.
张倩  伍旭中 《时代金融》2011,(27):135-136
文章利用皖江城市带2009年的数据使用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对影响皖江城市带九个城市承接产业转移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劳动力成本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规模呈负相关关系;第二,皖江城市带现有工业基础与承接产业转移规模成正相关关系;第三,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规模与它的产业结构密切相关,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越大的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也越大;第四,皖江城市带产业集聚度与承接产业转移规模成正相关关系。所以,要更好地承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皖江城市带必须在夯实工业基础、提高产业结构和提升产业集聚度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3.
张倩  伍旭中 《云南金融》2011,(9X):135-136
文章利用皖江城市带2009年的数据使用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对影响皖江城市带九个城市承接产业转移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劳动力成本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规模呈负相关关系;第二,皖江城市带现有工业基础与承接产业转移规模成正相关关系;第三,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规模与它的产业结构密切相关,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越大的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也越大;第四,皖江城市带产业集聚度与承接产业转移规模成正相关关系。所以,要更好地承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皖江城市带必须在夯实工业基础、提高产业结构和提升产业集聚度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任何地区的发展都不能孤立地进行,对于内蒙古来说,更要把自身的发展置于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中来,根据产业转移的规律,做好承接产业转移。本文在概括产业转移的理论研究背景和产业转移内外驱动因素的基础上,探讨内蒙古承接产业转移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
产业转移是指资源禀赋结构或市场需求环境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一个地区或国家转移到另一地区或国家的一种经济过程。随着我国东部企业扩大规模、国际新一轮产业转移升级、消费市场变化、资源成本增加等方面原因的影响,劳动密集型、高消耗型等工业正在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本文以广西贵港市为个案,分析当前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对经济金融影响以及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金融服务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的突出问题是外资利用总体规模小,产业配套能力差,交通信息建设相对滞后,科技创新有待完善。针对这些问题,河南省应促进区域内产业集聚,发挥基础设施优势、承接配套产业转移,构建接受产业转移的通道,培育技术创新体系,以进一步加快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河南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党海丽 《西安金融》2014,(12):50-53
2012年5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以《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设立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批复》(发改地区[2012]1341号)正式批准了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这是全国唯一一个跨省设立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黄河金三角地区的陕西省渭南市、河南省三门峡市、山西省运城市、临汾市四地市政府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发达地区转移产业和转移企业,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四地市金融加强合作,加大金融创新力度,较好满足了产业转移企业的资金需求。但由于四地市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划,总体经济欠发达,融资渠道单一等原因,导致金融资本与产业政策不能有效融合,影响到产业转移的效率。  相似文献   

8.
梧州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东部产业转移对承接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通过对梧州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面临的形势及相关经济、金融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促进产业转移有效对接、实现区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可选择路径。  相似文献   

9.
徐涛 《西安金融》2013,(9):78-80
宁夏地处西北内陆,区位条件、交通条件、经济区位均制约着整体经济发展。目前,宁夏加大与中东阿拉伯国家的经济交往力度,大力推进内陆向西开放。同时,我国面临产业结构升级和生产要素价格上涨背景下的产业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宁夏紧跟中部崛起战略步伐,以“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为契机,加快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本文从宁夏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现状入手,总结归纳了宁夏现有的承接产业转移模式,分析了宁夏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效应分析及相关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以来,沿海地区以外向型和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为特征的经济结构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加速了区域间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产业转移的步伐。安徽省凭借毗邻长三角的区位优势和自身的资源禀赋及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部分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上形成了产业集群。另一方面,也存在转入企业的选择缺乏针对性、生态环境压力加大、产业不配套、金融机构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中的作用尚不明显等问题。为此,需要制定切合安徽实际的承接产业转移战略,改进承接产业转移的具体措施,提高对转入产业的金融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1.
胥倩 《金卡工程》2009,13(5):237-237
承接产业转移是西部地区实现经济质量全力增长的有效途径,是对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转变发展观念,优化产业转移引资环境和承接产业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呈现出了区域间产业梯度转移特征。调研发现,西北五省区承接产业转移,不论从承接产业的项目数量还是项目质量看,都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承接产业转移对西北五省区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西北五省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也存在着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产业配套能力较弱、产业转移结构不合理、部分转移产业项目对环境有一定的负面影响、金融支持力度不足等问题。本文认为,加快西北五省区承接产业转移步伐,应该从强化政策支持、改善基础设施、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3.
承接产业转移是中西部地区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湖南省正面临新一轮承接产业转移浪潮。如何更好地发挥金融业优化资源配置、加快资本积累、市场定价和规避风险的功能和作用,切实助推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实现湖南省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本文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思路。  相似文献   

14.
青海承接产业转移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具有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的诸多优势,但也存在着产业关联度不高,工业化水平落后,金融发展缓慢等制约因素。本文在探讨青海承接产业转移的相关问题后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安徽承接产业转移与金融支持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承接产业转移是我国现阶段欠发达地区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有效途径,而金融支持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和保障。同时,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也促进了金融业的创新和完善。本文根据安徽产业转移存在的具体特征,分析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提出了金融支持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一些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陈玥 《云南金融》2011,(8Z):75-76
福建省承接台湾产业转移有益于闽台合作。本文从福建省的投资软环境与生态环境、成本、互补性三个方面分析福建省承接台湾产业转移的可行性。福建省具有优越的环境优势、成本优势以及互补性优势,承接台湾产业转移具有高度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沿海城市产业梯度转移促使内陆诸多城市承接了转移而来的项目,促进了内陆城市产业的升级。但内陆城市金融资源配置速度无法跟上产业转移的需求速度成为内陆城市加速发展的瓶颈。本文选取高安作为研究对象,以陶瓷产业转移为例,分析了瓶颈之所在,并提出了解除瓶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承接台湾产业转移有益于闽台合作。本文从福建省的投资软环境与生态环境、成本、互补性三个方面分析福建省承接台湾产业转移的可行性。福建省具有优越的环境优势、成本优势以及互补性优势,承接台湾产业转移具有高度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国际产业转移与湖南产业承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作为我国的中部省份,在国际产业转移中承接的大多是一般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没有形成自己的产业优势.为此,湖南要主动加强产业对接,解决产业同构问题;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发展产业集群;发挥区域优势,创造条件实现多种模式的产业对接;实施"反梯度"转移战略,占领国内外市场;加强区域合作,充分利用区域内的优惠条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疏解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促进京津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京津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承接京津产业不仅符合梯度转移理论,而且对正在经历转型升级阵痛的河北省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通过介绍河北省各市的产业特点及承接情况、特点,分析了金融支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中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促进河北省更好地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