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婷  许春晓  王甫园 《经济地理》2020,40(7):220-230
全面认知文化旅游资源市场价值的结构特征和空间分布是推进文旅融合与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采用问卷调查数据,借助SmartPLS技术平台,从游客感知视角解析文化旅游资源市场价值结构,构建其评估模型。以湖南湘西州656处文化旅游资源为样本,检验文化旅游资源市场价值评估模型并探索文化旅游资源市场价值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①文化旅游资源市场价值具有稳定的"反映+形成"复合结构。②湘西州文化旅游资源市场价值呈现金字塔结构,表现出"南高北低、组团分散"的空间分布特征。③文化旅游资源的市场价值等级与空间集聚程度反向性明显,依资源分布的"中心—边缘",市场价值发生明显的衰变,其等级体系也从多元个性向共性渐变。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评价与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构建文化资源禀赋与旅游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山东省2018年文化资源禀赋与旅游发展水平进行定量评价,引入耦合协调模型对山东省17地市文化资源与旅游发展耦合协调水平进行测度,并依据旅游发展优先度对17地市进行分类。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对数据进行定量检验并探究驱动机制,借此提出相应旅游发展策略。研究表明:①山东省文化资源"集聚效应"比较明显,形成以菏泽、潍坊为两端的文化资源禀赋优势带。②旅游发展水平呈现出"双核带动"的局面,区域间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青岛市旅游发展水平远高于其他地市,莱芜市旅游发展水平有待提高。③2018年,山东省文旅融合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不高,为濒临失调状态,区域融合协调程度差异明显;其中济南市文旅融合协调度最高,东营市协调程度最差;按区域协调程度高低来看,依次为鲁中地区、半岛地区、鲁南地区、鲁西、鲁北地区。④文化资源与旅游耦合协调发展驱动机制涉及文化资源本底条件、政府宏观措施、旅游市场需求及经济发展基础等多因素。  相似文献   

3.
王亚力 《经济地理》2002,22(4):492-496
本文以湘西凤凰为例,分析了民族交界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形成,并在西部大开发和入世的背景下分析了本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优势和潜力,提出了以民族文化分合为线索,对旅游资源进行有机整合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4.
基于Krugman"地理本性论"原理,构建了包含旅游资源禀赋、旅游区位与市场、商业基础条件、旅游政策四大要素的区域旅游投资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在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理计算模型支持下,分析了主要指标间的机理关系,计算了全国地级及以上行政区的观光、休闲和综合旅游投资潜力指数。研究发现:(1)观光和休闲投资潜力空间分布形态有明显差异。前者呈现相对破碎化、离散化的态势,而后者呈现更为明显的地域规律性,原因是优质观光景观的发育具有较大随机性,而休闲旅游受自然资源禀赋影响较大,在空间上具有较强连续性和自相关性。(2)旅游投资潜力空间分异显著。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逐次递减,五大城市群旅游投资潜力明显高于其他区域,且大部分城市群休闲投资潜力高于观光,预示着旅游产业发达地区的旅游活动正由观光转型为休闲。  相似文献   

5.
翁钢民  潘越  李凌雁 《经济地理》2019,39(4):207-215
景区区位条件是旅游空间行为规划的基础。针对当前主流测度模型中"非此即彼"问题,以"丝绸之路旅游带"为例,基于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旅游交通、旅游服务四大特征指数构建景区区位优势度测度模型,引入D-S证据理论对景区区位优势等级进行评价,并系统探究其影响机理。结果显示:"丝绸之路旅游带"5A级景区区位优势等级体系呈现"结构破缺—重心偏离—波动显著"的特征;景区区位优势等级空间格局具有较高的交通指向性和中心性;不同区域景区区位优势等级差异明显,制约因子不同;景区区位优势等级空间分布受自然和人文因素共同影响,其中资源禀赋、地形地貌是内生因素,社会经济、交通条件是外部推动力。  相似文献   

6.
大湘西地区旅游与城镇化耦合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产业已成为落后地区尤其是落后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其与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发展关系已经得到学者的证明,但目前对旅游与城镇化耦合发展的模式研究则较为薄弱。大湘西地区具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但目前旅游与城镇化耦合发展并不顺利。文章以大湘西地区为例,在分析了地区旅游与城镇化耦合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探讨旅游与城镇化耦合发展关系及影响因素,针对四种资源组合类型提炼出三种旅游与城镇化耦合发展模式:旅游城镇耦合发展模式、旅游产品加工城镇耦合发展模式、旅游服务城镇耦合发展模式;并提出了大湘西地区旅游与城镇化耦合发展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7.
人居环境的全方位提升是旅游资源非优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逻辑节点。文章利用空间自相关指数、空间变差函数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测度2015年吉林省旅游资源非优区人居环境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旅游资源非优区人居环境水平整体不高,空间分异特征不明显,高值集中于东南部通化市,低值分布于中部辽源市和四平市,子系统呈现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基础设施环境居住环境。(2)旅游资源非优区人居环境水平相似地区空间集聚,均质性和空间自组织性突出,空间格局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哑铃型"结构,西北部存在若干"柱状峰体"。(3)社会经济环境、居住环境、基础设施环境和生态环境对旅游资源非优区人居环境影响程度的空间差异显著,社会经济环境以正向影响为主,居住环境以负向影响为主,基础设施环境对东南部影响较大,生态环境影响的空间异质性最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云南文化旅游资源系统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旅游业的二次创业、深度发展,应发挥云南优势,加强文化旅游资源的系统开发.文化是旅游开发的灵魂,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提高云南旅游业持续生命力与吸引力的关键.本文在对文化旅游和文化旅游资源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云南文化旅游资源自然和人文地理背景的分析,将云南文化旅游资源划分为九大类型,并针对这九大类型提出了云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构想.根据文化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组合,构建了云南文化旅游资源总体空间结构,提出"四核心、十七个经典区域、三条文化古道游路"的空间开发构想.  相似文献   

9.
浙江旅游经济时空差异的多尺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等方法测度浙江省2004—2013年的旅游经济发展总体趋势、市际间整体差异与旅游地带内及带间差异,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差异影响因素,并定量测评各市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及其市域国内旅游收入相关性。研究发现:①浙江省旅游经济总体差异呈现绝对差异持续扩大、相对差异缩小态势,且旅游地带内部差异高于带际差异,带际差异与全省整体差异趋势一致;②地貌类型和资源分布决定的旅游地域三带,带间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显著,人文景观资源异常丰富的杭嘉湖金衢带内差异最大,自然旅游资源主导的温丽台带内差异最小,而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配置均衡的宁绍舟带内差异介于另外两带之间;③浙江省自然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资源诅咒"的现象,而这种诅咒现象对浙江省人文旅游资源却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湖北省旅游空间结构识别与可达性测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GIS空间分析功能,以A级景区和星级酒店为空间对象要素,识别湖北省旅游空间结构,利用矢量道路交通网络测度其可达性格局,并应用空间关联方法分析可达性的空间差异。研究表明:1湖北省旅游空间总体上呈现集聚分布态势,其中星级酒店的集聚程度最高,人文景区聚集程度高于自然景区,所有类型要素在各市州间均表现出显著的非均衡集中分布特征;2湖北省各类型旅游空间要素整体可达性较好,但区域差异较为明显,其空间分布具有较高的交通指向和经济指向;3可达性呈较强集聚格局,热点区分布表现为中心—外围结构,由江汉平原腹地沿交通干道向四周梯度衰减,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冷点区集中于秦巴山、武陵山、大别山、幕阜山等外围山区。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桂林水利文化与建筑文化、藩王文化与民族文化、儒释道文化、山水文化、抗战文化等文化旅游资源分布及其开发潜力的基础上,提出抓住"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桂林市行政重心西移的机遇,树立旅游业为文化产业的发展理念,挖掘桂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实现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目标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
大湘西地区旅游一体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洪  陈亚召  袁开国 《经济地理》2006,26(5):867-870
大湘西地区是湖南省经济基础薄弱的地区,发展旅游产业是湘西最大的出路。大湘西地区是湖南省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近年来旅游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强劲增长点。文章客观分析了大湘西地区旅游一体化的区位、交通、资源条件与发展现状,提出了旅游一体化战略:发展思路与目标、发展模式、空间布局、品牌塑造、旅游交通、区域合作。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海南省2008-2012年过夜旅游者统计资料为基础,从过夜旅游者的规模、过夜旅游客流流质、客源地空间所在和空间结构等方面研究了海南省过夜旅游者客源地空间分布特征.运用以引力模型为基础、构建含有绝对维度差因子的海南省过夜旅游者空间潜力模型分析海南省过夜旅游者空间分布特征的形成原因.建议海南省重点开发城镇人口数大、空间距离近、绝对维度差大、人均GDP高的过夜旅游客源地;通过提升旅游接待水平、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改变入境旅游的市场定位以发展高端市场.  相似文献   

14.
文化生产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文章构建了新的基于文化生产的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分析框架,并据此对二者融合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文化生产是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关键环节,多个层面的动力促进了文化内容、符号、媒介及空间的生产,进而推动了两大产业在技术、产品、市场及空间上的融合,二者的融合呈现出交叉重组、生产性保护、产业链延伸、自主创新的独特路径,文化生产力则在二者融合中得以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5.
海岛生态系统可货币化的文化服务主要体现在休闲娱乐服务和景观价值。采用分区旅行费用法评估海岛已开发旅游资源区的休闲娱乐服务价值,基于相同等级旅游资源的价值等量化假设,构建了海岛尚未开发旅游资源区的景观价值评估方法,以位于渤海海峡的长岛为例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2019年长岛海岛文化服务价值为860.83亿元,平均分布密度为1.62亿元/km^(2),其中休闲娱乐服务价值占28.23%,景观价值占71.77%;(2)文化服务价值空间分布从高到低排序:南部>北部>中部;有居民定居的海岛的文化服务价值大于无居民岛;(3)已开发旅游资源区的消费者剩余是游客旅行成本的2.31倍,是长岛综合旅游收入的3.56倍。长岛旅游资源区的价值空间分布差异显著,而且开发严重不足,开发潜力巨大,建议对未开发旅游资源区加大开发力度,提高长岛旅游资源区的价值转化强度。  相似文献   

16.
焦胜  张冰洁  韩宗伟 《经济地理》2020,40(6):137-146
陆路交通发展对湘西地区经济联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可达性测度模型和区域经济联系量测度模型,定量分析了湘西地区1949—2017年长时间序列下,陆路可达性以及经济联系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①区域陆路可达性空间格局逐渐由交通廊道扩展型,演变为不规则环状结构扩展型,总体呈现"核心—边缘"的结构特征。②各城市对外经济联系总量均有大幅度的增长,非均衡化发展趋势与地域分异特征明显。③区域经济联系显著增强,逐渐形成以怀化市、张家界市、武冈市为中心的多核心经济联系格局,组团结构明显,组团之间联系疏散,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较低。④区域首位经济联系呈现组团式空间形态,首位经济联系中心城市的变化表现出一定的由水运影响向陆路影响的转变。鉴于此,湘西地区应加快构建布局合理、结构完善的陆路交通网络体系;加强中心城市及有潜力城市的发展与建设;重视水陆交通综合体系发展规划,依托内河水运振兴滨水城市,构建合理多元化发展的区域经济联系格局。  相似文献   

17.
吕白羽 《经济师》2008,(8):263-264
文章具体分析了大湘西民族文化对大湘西旅游的影响,剖析了民族文化与大湘西旅游对接面临的困难,并提出了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共融共促有助于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西南喀斯特地区8个省份为具体研究对象,基于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测度,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关系及相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作用强,且耦合协调度呈现逐年优化趋势,总体呈四周高、中部低,且以“U”字型由四周向中部逐渐降低的空间差异特征;研究初期为乡村旅游滞后型,后期逐步实现同步,并向更好的协调类型发展;两大系统耦合协调是受文化作用力、经济驱动力、产业聚集力、政府推动力以及公共服务支撑力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生态文化的影响力最大。  相似文献   

19.
谢五届  何建民 《经济地理》2019,39(10):193-203
旅游资源分布格局及其动态演进是旅游资源科学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旅游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文章以欧盟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运用核密度估计方法解析欧盟旅游资源空间格局特征及其演进。研究结果显示:①欧盟国际旅游资源分布呈现北欧、西欧、中东欧、南欧—地中海欧洲等四区,北海沿岸、多瑙河流域、地中海沿岸等三带;自然旅游资源呈现沿海、沿河分布,文化旅游资源富集于各亚文化区。②二维核密度分布显示欧盟国际旅游资源开发增速较快,分布趋于均衡。其中文化旅游资源数量2002年比1995年显著增加,分布趋向均衡,自然旅游资源分布趋向均衡和多极化。③旅游资源的异质性、整体性决定了旅游资源的跨国开发与保护,申根签证政策对欧盟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国际旅游发展同时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可进入性、文化差异和难民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20.
引入物理学粘性理论,剖析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系统内部要素的相互作用,并利用最优熵值法模型测度了长江经济带和黄河经济带2003—2017年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产业粘度,分析了两区域产业粘度时空演化规律及演化模式。研究发现:两经济带2003—2017年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系统产业粘度总体呈上升趋势,经济带内省级区域之间产业粘度差异较显著;从空间布局演化趋势看,长江经济带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系统产业粘度格局置换较大,黄河经济带格局则变动较小;从整体来看,长江经济带粘度中值以上省区较多、黄河经济带粘度中值以下区域较多。时空演化的主要原因是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系统内农业资源旅游开发及利用、技术创新、旅游运行机制、相关利益主体参与及行为等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程度不同。系统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不同的融合模式,主要有基于利益主体合作的政府+企业+农户模式、基于资源利用的资源依托模式和产业基础空间融合模式、基于技术创新的农业科技体验模式和智慧农业旅游模式,实践中这些模式往往相互交织,又形成更为复杂的融合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