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混合所有制经济内部,由于所有制形式是混合的,所以由所有制形式所决定的分配形式也必然是混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必然存在多种分配形式,即公有资本占支配地位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必然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反之则是以按要素分配为主体。即使是同一劳动者,其收入来源也可能是多种渠道,如部分是按劳分配所得,部分是投资收益,关键看劳动者收入中各收入来源的比重。劳动者按劳动力价值获得收入体现的是私人资本对劳动的剥削,既不可能成为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也不能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统一的分配方式。  相似文献   

2.
劳动者按劳动力价值所得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获得收入的重要途径,体现私人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既不能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统一的分配方式,也不可能成为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既然所有制形式是混合的,由所有制形式所决定的分配形式也必然是混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内部必然存在多种分配形式,公有资本占支配地位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反之则是按要素分配为主体。即使是同一劳动者,他的收入来源也可能是多种渠道,一部分是按劳分配所得,一部分是投资收益,关键看劳动者收入中各收入来源的比重,如果劳动收入是主要收入来源,那么劳动者个人收入就应该是以按劳分配为主的。  相似文献   

3.
作者认为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理论存在的三大矛盾是:(1)按劳分配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矛盾;(2)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的矛盾;(3)按劳分配与平均分配的矛盾。本文分析了这些矛盾发生的原因和存在的背景,并指出,它们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现象。  相似文献   

4.
在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有观点否认按劳分配理论的价值,认为按劳分配理论不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必然表现,仅是不能实现的一种道德化的追求。实际上,按劳分配理论不单是先哲们头脑里的构想和假设,在社会主义的现实中,它的合理性来源于实际的经济条件,并且由于实际的经济条件而得到实现。文章对四种有代表性的否定按劳分配理论价值的观点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5.
该文提出迄今为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制度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可概括为四个历史阶段和三次历史性飞跃。"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作为与基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分配制度体系完善原则的第二次战略性调整,既是公平、效率、共富、和谐关系规律和人的异化复归历史趋势的要求,具有历史必然性,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见之于实践的现实必然,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进入到建构公平正义型按劳分配制度体系新阶段的到来。  相似文献   

6.
王张江姚“四人帮”为了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疯狂诋毁社会主义制度。他们大肆宣扬按劳分配是产生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就是这种反革命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产物,而按劳分配却是和资本主义相对立的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从这样的经济基础上,怎么能产生出资产阶级来呢?所以,“按劳分配是产生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的提法荒谬悖理,书来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四人帮”却玩弄诡计,拼凑“论据”,力图证明按劳分配关系必然“分泌”出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好象这样一来,他们所谓“按劳分配是产生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的谬论也就得到了论证。拆穿了看,他们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经济学界有不少同志提出研究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个人消费品的分配问题。这也是我国经济实践中产生出来的新问题。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曾经闸述的按劳分配理论,是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的分配理论。任何社会的分配,都是一定社会生产的产物。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的分配只能是这一社会生产以及其他社会条件的产物。按劳分配与发达的社会主义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并非任何国家在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之后,都能够立即把按劳分配作为个人消费品的唯一分配方式。  相似文献   

8.
杨晓平 《经济纵横》1990,(11):28-30
<正> 现在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际经济工作部门大多数同志都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中,由于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所以在分配上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是分配理论上的一个突破。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在实行多种分配形式的过程中,深入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内部,具体地研究按劳分配和其它分配形式之间的关系还不够,出现了某些片面性。进一步具体地研究多种分配形式,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很有必要。本文仅就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按经营成果分配与按劳分配之间的关系作一些具体分析。只要分析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内部的按经营成果分配与非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9.
按劳分配理论在现阶段的五大发展趋势于天义,张宗斌近年来,关于按劳分配的探讨文章颇多,探讨中涌现出许多有益的观点,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纵观理论界对按劳分配的各种观点,我们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按劳分配与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有明...  相似文献   

10.
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相适应,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也可以多样化,这其中就包括按劳分配实现形式的市场化。市场式按劳分配对计划式按劳分配的取代及其历史缺陷的不断克服,使按劳分配逐渐形成了市场化的实现形式、运作机制、分配理念和分配政策,这一按劳分配市场化发展的新趋势,将使市场式按劳分配的现实优势和体制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出来,使其作用覆盖的范围远远超出了公有制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等既有领域,并在事实上成为一种对整个社会所有经济领域都起作用的市场化按劳分配方式。  相似文献   

11.
张丽媛 《新经济》2022,(4):52-57
按劳分配制度是我国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社会上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按劳分配与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等同的理解误区,以及二者互相否定的认知错误.实际上,两者并不等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实践并不违背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恰恰是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坚持.两者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处于马克思所说的...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对于分配制度原则的选择,我国经历了从单纯的按劳分配,到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形式为辅,再到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这样一个较长的过程。按劳分配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依据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我们必须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两种不同的分配方式结合起来。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两种分配方式的结合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3.
实现分配机制的转换是改革的基本课题之一。应当按照什么样的分配理论来建立新的分配机制?我主张以市场社会主义分配理论为依据。本文就此谈几点看法。一、个人选择的自由与劳动的分配在改革时期,我国经济学界讨论分配问题,注意力多集中在是“按劳分配”还是“非按劳分配”,要不要承认按劳分配,利息、股息、红利、地租、房租以及风险经营收入是否符合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等。其实,只要承认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上述范畴便都是题中应有之义。这不是主观上喜欢不喜欢的问题,而是客观上必然如此。我们没有必要老是在古典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原则中兜圈子。现代社会主义需要创立一个新的分配理论,这就是市场社会主义分配理论。这个理论的核心是:充分的个人选择权利和分配过程的市场调节为主。  相似文献   

14.
关于按劳分配理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什么是按劳分配? 在现实生活中,到底什么是按劳分配似乎还没有得出认识一致的定义。曾经有人认为级差地租归“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生产队所有,是社会主义多劳多得的按劳分配原则;有人则说这是多产多得,并不是按劳分配。有人说企业利润留成是国家对企业集体进行按劳分配;有人则说按劳分配的对象只是劳动者个人,而不是劳动者集体。有人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更充分地实现按劳分配原则;有人则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仅仅是一种自负盈亏的家庭经济,根本说不上按劳分配。以上这些观点之所以引起争论,就是因为有人是用马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经济学界有关按劳分配問題的討論中,对于按劳分配和等价交換的相互关系問題,提出了許多有益的見解。但是,有两种观点是值得进一步商榷的。有一种意見认为,按劳分配是等价交换原則在分配領域的延长,按劳分配遵循着(或通行着)等价交換原則,按劳分配領域中保留着等价交換经济关系;有人更說得直截了当些,认为按劳分配的实质是等价交  相似文献   

16.
研究按劳分配问题的关键是要说明按劳分配原则的实现形式,说明按劳分配的“劳”究竟是什么,以及如何计量的问题。梁博士把“劳”解释为“有效劳动”是不正确的,因为按“有效劳动”分配无法实现按劳分配的原则。笔者认为,“劳”指的是劳动者付出的个人劳动中包含的抽象劳动,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就能解决“劳”的计量问题,也就能说明按劳分配原则的实现形式,也就能使按劳分配理论科学化,并实现按劳分配的原则了。  相似文献   

17.
1、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矛盾性我们需要在下面研究的是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在全民所有制范围之内,按劳分配的实现问题。也就是说,从纯粹的公有制条件下,研究按劳分配的特点。理解按劳分配的关键,在于理解按劳分配的劳是什么。当然,我们这里分析的是在物质生产领域范围,这样可以排除一些枝节的干扰。有人认为,必须区分潜在形态的“劳”,流动形态的“劳”,凝结形态的“劳”才能认识按劳分配,其实,这只是对  相似文献   

18.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蓉 《生产力研究》2005,(1):30-31,88
目前理论界关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的讨论仍然很多 ,这不仅关系到如何理解按生产要素分配在经济实践中的重大意义 ,也涉及到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问题。本文在综述了现有主要观点之后提出 ,按生产要素分配或者按劳分配并不是劳动价值论的必然逻辑结论 ,要素的所有权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分配问题不在于要不要贯彻按劳分配,而在于如何贯彻按劳分配。要贯彻按劳分配,很重要的一点,是弄清楚劳动者所创造的劳动价值总量中,哪一部分是用于按劳分配的。这首先涉及到扣除的理论问题。按照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在对生产者进行消费资料的分配之前,要作六项扣除。  相似文献   

20.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还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由此触发了一场关于按劳分配原则是存是废的争论。最近有些同志撰文认为,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阐述的按劳分配,是以产品经济为实现条件的,由此推论,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同商品经济不能两立。要实行按劳分配,就必须是产品经济;是商品经济,就不能按劳分配,而必须另择其他分配原则。我认为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的分配原则,它的本质特征即它的内核只是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相联系,而不以公有制经济是按产品或商品的形式进行组织和运行为转移的。后者只能制约按劳分配的非本质方面,即制约按劳分配原则实现的具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