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推动经济发展的要素如资金、技术、人才大都为发达国家所占有或支配,发展中国家是以所谓的"比较优势"加入全球经济的分工体系的.这种"比较优势"说到底就是发展中国家的廉价资源,包括低廉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开展生产和获取硬通货就只能处在国际分工体系的最底层,而长期生产低附加值的产品虽然能使发展中国家经济有所增长,但由于产业发展空间趋于狭窄,过份依赖海外市场,使发展中国家内部产业严重失衡,对发达国家的依附程度也日渐加深,加上内部政策的失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现象日渐突出.因此,经济全球化并非"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相似文献   

2.
比较优势原理对发展中国家的误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军 《经济论坛》2005,(15):7-9
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科学技术的落后使发展中国家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力量有限,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结构提升缓慢,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劣势,也因此在多边贸易协定中受到更大的制约。例如反倾销措施在很大程度上瓦解了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成本优势,发展中国家过分依赖成本优势和科技水平的局限性难以逾越技术性贸易壁垒。和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资源丰富,根据要素禀赋理论,适宜出口资源和劳动密集型成品,进口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要素禀赋理论建立在比较优势原理之上。  相似文献   

3.
(1)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问题已经凸显。战后世界产业结构发展有三个基本特征:一个是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并存。垂直分工就是发达国家生产和出口工业制成品,发展中国家主要生产和出口农产品及矿产品。随着经济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世界产业分工由垂直向垂直与水平分工并存的方向发展。水平分工是指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和发达国家之间,在生产和出口方面,都存在原材料、初级产品和制成品的分工。虽然出现这种对发展中国家有利的分工现象,但总体上看,垂直分工仍占主导地位,因为发达国家通过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将刚刚出现的水平分工导入更加差别化和层次化的垂直分工体系中。一个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并举。为了在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中获利,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在根据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导向,极为灵活地调整产业结构。发达国家将资金投向高技术产业,而将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逐步转向发展中国家。一个是与WTO原则相悖的不等价交换依然存在。这在垂直分工和产业转移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即“两个国家可以根据利润规律进行交换,两国都获利,但一国总是吃亏”。这就是目前WTO体系为我们展示的产业结构图景。我们可以根据垂直分工理论将世界分为五个分工层次:第...  相似文献   

4.
在世界范围内实现生产的专一化和分工的细化是一种必然趋势。由“阻隔式”向“引入式”经济增长方式转换是发展中国家利用发达国家现有的领先科技成果,融入发达国家间的分工协作体系和产业内贸易,实现本国经济高增长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5.
比较竞争优势与中国产业的国际定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比较优势理论虽然强调要素优势在一国产业定位中的作用,却把要素优势等同于产业优势,忽略了其它的约束条件,致使践行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中国家长期陷入“贫困化增长”之中,竞争优势理论所强调的优势要素,因与发展中国家的资源禀赋结构相距甚远,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定位的指导意义十分有限。鉴于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教训和我国大国经济的特征,中国在参与国际分工,对本国产业进行国际定位时,要把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结合起来,形成比较竞争优势,按照比较竞争优势原则定位我国的产业,既能解决长期困扰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增长问题,又能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就业的增加。  相似文献   

6.
梁春茂 《技术经济》2005,24(10):13-15
伴随国际分工的发展,原有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垂直型产业间水平分工开始向混合型分工转变,呈现出垂直型产业间分工、水平型的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并存的局面。在分工日渐细化过程中,跨国公司以直接投资内部化方式的扩张在受到产品周期、规模经济壁垒、研发费用高昂的约束之下,开始收缩自己的业务领域,改变发展的策略以保持竞争优势,从而更多的以“企业联盟”的方式进行扩张。  相似文献   

7.
论当代国际分工的深化及其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多世纪以来,国际分工经历了从部门间分工到产业间分工、再到产品间分工的不断深化的过程。当代国际分工实际上已发展成为一个多层次的国际分工体系,其中,建立在“价值链”基础之上的同一产品不同工序间分工是国际分工深化的崭新成果。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导致世界经济格局的不断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分工主要是部门间分工,相应地形成了“中心”与“外围”的世界经济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段时期,国际分工主要是产业间分工,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地位;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世界经济格局变得更加复杂,但总体上仍未消除原有格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国际贸易利益分配的比较优势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国际贸易利益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配并不平衡,发达国家依靠绝对成本优势,以较少的资源换取了发展中国家较多的资源,占有了更多的"产品利益"和正的"成本利益"。而发展中国家在"产品利益"不断下降的情况下,"成本利益"始终是一负值。此外,发达国家还利用了世界的比较优势和发展中国家的汇率过度贬值抬升了贸易利益。因此,从静态来看,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和贸易势必拉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  相似文献   

9.
知识经济与后发优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经济时代发展中国家有后发优势吗? 新的历史条件下后进国家在学习、创新和精神上的“优势”都难以发挥。知识经济时代的确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新的机遇,那就是一边发掘知识资源、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一边利用发达国家的产业调整,加速实现工业化。然而,只有部分基础较好的国家发展的机会较大,别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将面临巨大挑战。广大发展中国家只有团结起来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才能普遍享受到知识经济的好处  相似文献   

10.
比较优势理论一直是影响和作用于国际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基础和核心理论。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内贸易的深化以及技术创新对一国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很多发展中国家以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贸易模式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了贫困化增长现象,这种现象可以称为比较优势陷阱。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根据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结合自身特点,重新调整贸易政策,把传统的比较优势转化为一种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1.
走出“中国制造”的困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制造业出现了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中国制造业可以凭借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加速发展。但是目前“中国制造”是以低价格、低成本优势进入了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从长远的观点看,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中国制造”要摆脱困境,在作好委托生产的同时,要打造自己的品牌,提升“中国制造”的档次。  相似文献   

12.
知识经济与收益递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良惠 《技术经济》2001,20(9):20-21
发达国家正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发展中国家离知识经济时代似乎还比较遥远,但必须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并不是一回事,因为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时代,不具备知识经济时代条件的国家,并不等于可以免受知识经济的威胁。有的学认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在发达国家的现实化,全球经济系统将面临一次新的国际分工,在这次分工中,知识经济国家将进一步摆脱物质生产的拖累,成为向全球经济提供知识、技术、智能和思想的“头脑国家”,而另一部分无法进入这一时代的国家,将成为利用这些知识、技术、智能和思想进行物质生产的“躯干国家”。显然,发展中国家必须攻克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否则,而是在发达国家因知识经济极大扩张了自己的国际竞争优势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如何通过战略性努力,避免国际竞争地位的进一步恶化或改变自己被动地位的问题。因此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是发展中国家不容犹豫的选择,知识经济是全球化经济,任何国家也无法逃避。  相似文献   

13.
按照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进行国际产业转移之后,规模经济的存在促使行业劳动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国际分工和规模经济带来的行业产量增加的速度一旦超越世界市场需求增加的速度,产能过剩和贸易摩擦将不可避免。而且发达国家在国际产业转移中获得的收益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好处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如果没有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将一直处于产业结构的低端。所以,发展中国家长期按照比较优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将陷入比较优势陷阱。为此,必须把国家创新竞争力、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转移有效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4.
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   总被引:75,自引:1,他引:75  
林毅夫 《经济学》2002,1(2):269-300
从理论上说通过较快的资本积累和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欠发达国家可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然而,这样的经济收敛仅仅发生于东亚少数几个经济。我认为:一个经济的产业和技术结构是由其要素禀赋结构所内生决定的。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所采取的发展战略是决定收敛是否会发生的重要因素。假如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选择优先发展和这个经济的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不相符合的产业和技术结构,在一个竞争的市场中,优先发展部门内的企业将缺乏自生能力。为了使缺乏自生能力的企业能够被建立起来并生存,政府将必须扭曲利率、汇率和其他价格并用行政手段配置资源来补贴或保护这些企业。市场的作用会受到抑制,寻租行为将会盛行。结果,这个经济的发展绩效会很差,收敛也就不会发生。只有当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以比较优势作为产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时,这个经济才会有运行良好的市场,才能易于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维持高的资本积累率,达到要素禀赋结构的快速升级并实现收敛。根据跨国经验数据回归分析所得到的结果证实,在产业和技术选择上遵循或违背比较优势原则是一个国家能否成功实现收敛的重要决定因素。所以,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应该以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为目标,改善市场的作用,鼓励企业在做产业和技术选择时充分利用这个经济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5.
技术进步、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改变了发展中国家FDI的相对技术优势,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使小规模定制成为一种时尚,大大降低了规模经济的门槛,使发展中国家原有的小规模技术优势不断弱化,全球化导致的全球消费文化的趋同也大大削弱了发展中国家固有的技术地方化优势;但技术进步导致的产业链拉长,各国产业结构差异的扩大却进一步提升了发展中国家的边际产业比较优势和技术创新升级优势;技术与分工的复杂化,基于价值链和竞合原则的现代分工模式也使逆向技术整合,新产业的蛙跳成为可能,也使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成为自足的对外直接投资条件,进一步增加了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机会。只有充分认识到技术进步对发展中国家相对技术优势带来的影响,我们才能抓住技术进步带来的机遇,促进中国跨国企业FDI的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共同作用下,特别是随着FDI的增长和跨国公司的全球布点,传统意义上的以商品贸易为基础的国际分工正在被打破,国际分工逐步深入到企业内部,分工方式由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部产品分工和要素分工延伸。本文以当前新贸易现象为实践基础,以贸易分工理论为理论基础,初步构建产品内贸易的理论模型及其利益分配机制,从产品内分工视角分析产品内贸易模式对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影响,并认为中国企业应该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上进行攀升,进行技术创新,提升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李卫华 《经济问题》2007,332(4):14-16
从生产条件到贸易条件,比较优势理论都不适宜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和贸易关系.决定两类国家之间分工格局和贸易条件的主要因素是技术实力和技术水平的差距.在由此决定的分工和贸易关系中,存在着较强的先发优势和后发劣势的惯性.我国必须通过优化经济增长模式、缩小国内收入分配差距以及加大教育和科技投资等方能使自己摆脱不利的国际贸易地位.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认为,制定激活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的创新策略,需要考虑区域优势和区域差别,实行产业差别化对外开放政策,利用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全面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在产业政策基础上,实现资源在产业间的优化配置;对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按比较优势进行分工,推进区域产业结构的整合与分工,形成布局合理、协作密切的生产体系;最终建成系统集成的创新体系,形成区域一体化的创新网络。  相似文献   

19.
王风峰 《经济师》2003,(12):246-246,248
经济全球化是建立在国际分工扩大和资源禀赋的国际差异基础上的 ,它是由科技革命、市场经济、和平环境推动的。客观地说 ,全球化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发展机遇 ,但由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经济差距 ,使得发展中国家在资源约束条件上处于明显劣势。这次新一轮的全球化日益加剧了全球贫富分化和社会矛盾 ,引起了一些负面影响 ,导致多国爆发了“反全球化”政治运动以及多样化的冲突。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产业结构与“雁行合作”模式──中日经济技术合作格局的选择夏兴园,蔡玲(中南财经大学)中日经济合作属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合作的类型。传统的国际分工理论认为,这种类型的合作是产业或部门之间分工的结果。现代新型国际分工理论认为,这种类型的合作是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