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林殷 《活力》2012,(18):117-117
角度.即认识事物的出发点,又称“视点”、“观点”等。文学艺术创作讲究角度,电视新闻写作同样重视角度。“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对同一新闻事件,记者选择不同的报道角度,可以给观众提供不同的信息,呈现的效果也会不一样。  相似文献   

2.
视角,是新闻写作向自然科学借用来的一个概念.又称作角度、视点、观点等.事物本身都是五光十色的多面体,既可以从这个角度去表现,也可以从那个视角去揭示,不同的角度得到的是不同的认识价值.报道的视角和角度,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记者处理采访的素材、挖掘材料的新闻价值的流程.选择最佳视角可以变平庸为新鲜,变枯燥为生动,变肤浅为深刻,甚至可以变旧闻为新闻.  相似文献   

3.
林海 《活力》2011,(5):157-157
视角.是新闻写作向自然科学借用来的一个概念。又称作角度、视点、观点等。事物本身都是五光十色的多面体,既可以从这个角度去表现,也可以从那个视角去揭示,不同的角度得到的是不同的认识价值。报道的视角和角度,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记者处理采访的素材、挖掘材料的新闻价值的流程。选择最佳视角可以变平庸为新鲜.变枯燥为生动.变肤浅为深刻,甚至可以变旧闻为新闻。创新消息报道角度的方法很多,本文.笔者试图探寻横向视角中的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4.
谈到新闻报道角度,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伴随着每个新闻事件的发生,每个新闻记者都会从不同角度写出风格各异的新闻来,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但是不同角度的新闻,也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反响,有着不同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5.
新闻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一个新闻事件,记者站在什么立场、什么角度去寻找和选择新闻报道的侧重点影响着新闻事实的表现,其新闻价值也会相距甚远。好的新闻角度不仅能使受众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易于接受新闻,更能大大提升新闻信息的传播速度,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反之,新闻报道简单化等现象则极有可能发生。  相似文献   

6.
李楠  梁丽丹 《活力》2010,(20):158-158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经济新闻要对地方经济建设起到服务、推进、促进的作用。而作为黑龙江省地方媒体,却始终游离于地方经济建设,丧失经济新闻的服务功能。本文跳出经济新闻报道写作方式研究的单一思路,将研究视点落在受众定位、舆论引导、政策解读、从业人员经济素质等几个方面,从经济新闻服务功能的角度探求黑龙江省经济新闻报道游离于地方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史洪帅 《活力》2011,(12):243-243
一篇好新闻的形成有很多因素,在这些因素中报道角度尤为重要。寻找、透视、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立足点与选择新闻角度的目的.就是要把事实的新闻价值更加充分、更加突出地挖掘和显示出来。更好地起到新闻报道吸引人、感染人、教育人的作用。报道角度是指采写者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着眼点不同。报道新闻事实所采取的不同侧面和手法。  相似文献   

8.
马淑芬 《活力》2012,(7):45-45
小言论主要针对现实生活中典型的新闻事件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直接阐明作者的立场和态度,反应舆论、引导舆论,从而影响读者的思想和行动。小言论的选题范围极其广阔.大到国际形势、经济领域。小到个人的衣食住行方面的见闻随感。都可以三言两语、事理融合地加以议论,思想素材、生活资料多姿多彩,且短小精悍,极具战斗力。笔者认为,要写好小言论必须做到角度小、视点新、形式活、语言精、说理透。  相似文献   

9.
刘森 《新远见》2011,(1):78-82
新闻专业主义是美国政党报纸解体后在新闻同行中发展起来的“公共服务”的一种信念。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体现着社会对新闻事业的认同和理念规范。这种新闻专业主义建构在不同的领域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面临不同的环境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公共领域是一种独立于国家和市民社会之外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新闻专业主义如何建构;在以“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为最高理念的战争中,  相似文献   

10.
钟春霞 《活力》2011,(12):203-203
随着媒体竞争加剧.各媒体间关于同一新闻的报道。由于策划角度、形式、水平不同,从而使报道的角度、深度、效果各有千秋。因此,新闻策划能力高低成为报纸综合实力的体现。一张报纸要想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善于策划、运作,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一、新闻策划要深入报道主题突出报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保险文化     
《中外企业文化》2006,(8):I0016-I0016
特别策划 关注重大事件、焦点问题,以敏锐的视点透视事件真相,以深入报道关注行业难点、热点,以家中观的角度评析保险行业的最新动向。  相似文献   

12.
1、1982年,《劳动工资研究》正式出刊。新闻视点:围绕深圳、清远劳动合同制度改革试点展开大讨论。深圳竹园宾馆成为我国首个劳动合同制试点企业而名扬中外。2、1984年第3期,《劳动工资研究》改名为《广东劳动》,并由季刊转为双月刊。新闻视点:围绕广东部分城市开展的劳动合同制度改革试点和养老保险配套改革问题展开连续报道、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朱雪尘  梁海松 《英才》2008,(3):90-91
在2007年《时代周刊》评选的十佳最佳并购案例中,新闻集团50亿美元并购道琼斯位列第一。然而五年后,或许你会发现位列第七的诺基亚81亿美元收购美国数字地图供应商Navteq,更有商业眼光。  相似文献   

14.
乔虹  周毅凛 《活力》2013,(11):35-35
民生新闻作为一种独特的新闻现象,它的概念的提出与《南京零距离》等栏目的实践密切相关。2003年8月,时任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总监的景志刚开始琢磨和使用民生新闻的概念,他用“民生新闻”来概括既已存在的新闻现象。这一概念的提出,受到业界和学界的强烈反响,并对民生新闻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释。那么什么是民生新闻?民生新闻就是在党的新闻政策指导下,更多、更贴近地关注民生民情的当代新闻,是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以民众的人生诉求为基本出发点,以民众的视角表现人文关怀的理念,从民众的生存空间开拓新闻资源的新概念新闻。  相似文献   

15.
赵吉会  刘冰 《活力》2005,(8):75-75
什么是新闻娱乐化?尽管目前尚无明确的界定,但从各媒体新闻报道的着力点上还是能略见端倪。尽管在微观上媒体对不同报道对象的传播呈现着多样而复杂的状态,然而从宏观的角度还是可以总结出新闻娱乐化两个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靳松 《活力》2012,(8):139-139
电视系列报道属于电视新闻节目范畴,它是“围绕同一新闻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做多次、连续的报道”。它的报道形式有利于深化主题,产生信息传播的广博和传播效果的显著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读者不爱看工作性报道,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内容上以部门和单位工作经验、成绩为主,对自己用处不大;二是形式上大都空洞生硬,只见工作不见人见事,缺乏可读性。工作不是新闻,但许多新闻来自工作;工作角度不是新闻角度,但从新闻角度来看工作.同样可以寻找出许多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我们不妨做一点“加减法”,改进党报的工作性报道。[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苗迎杰 《活力》2012,(6):192-192
一个新闻事件报道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记者的角度意识和思维方法.这是新闻工作者具体实践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环节。运用得好则成功,运用得不好则失败。所以,记者的角度意识和思维方法是新闻报道成功与否的关键。不同的记者面对同一件事情,因立场观点、文化层次、个人修养、社会阅历、背景环境、采访动机、选题定位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报道角度.往往令受众得出不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赵盈 《活力》2014,(5):59-59
大兴安岭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视点》栏目创办于2006年,每周一档,播出时间为每周一20∶00,时长15分钟。以“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作为节目宗旨。关注老百姓生活中的现实话题,反映他们的生活欲望、情感和意志。通过记者现场调查、跟踪报道、嵌入式体验等灵活多样的方法采编制作。创办7年来,两次获得黑龙江省新闻奖电视名专栏,2012年因持续反映供热问题的报道受到地委宣传部阅评表扬,地委宣传部部长王利文在阅评上批示:“近期《视点》栏目紧扣民生焦点,帮助百姓解决现实问题,体现了新时期媒体服务人民的宗旨,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请宣传部认真总结经验,并将此文件传达下去,组织全区新闻工作者深入学习”。《视点》栏目经过7年不断地探索和完善,如今已得到观众的认可,关键就在于栏目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20.
电视新闻报道与其他媒体的报道方式不同,它有其独特的构成要素,即事件现场的画面.电视可以通过画面把新闻事件的现场环境和气氛,以及事物的原貌直接呈现在人们面前,尤其是现场直播的多角度、多视点报道更可以使观众犹如身临其境,甚至胜过在现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