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供给侧改革是中央基于中国现实国情对国家治理思路做出的重要转向,着力从供给和需求双向发力,双轮驱动经济增长.供给侧改革的提出不仅有其现实基础,还有其深厚的理论渊源,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通过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再思考,为深入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提供理论启发.  相似文献   

2.
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认清西方供给学派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这一问题上的根本区别.西方供给学派基于要素价值论的分析混淆了价值与财富的区别,不仅忽视了价值的流通与实现、忽视了价值分配对生产的经济效应,而且割裂了需求与供给的辩证联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将社会再生产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有机统一起来,不仅关注价值的生产和流通,更关注价值的分配,从而能更有力地解释和正确引导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3.
褚思真 《当代经济》2017,(34):136-138
本文是为了系统性地厘清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西方经济学供给学派的理论分野,主要采用比较分析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而不是主张“新自由主义”的西方经济学供给理论.  相似文献   

4.
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时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线,然而学界对这一课题的理论理解尚不一致。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供求关系分析的方法进行比较研究,认为西方经济学关于供求关系的分析仅仅反映交换领域关系,抽象掉了社会生产关系;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注重研究供求背后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的总和。西方经济学认为供求关系决定价格,资源配置似乎都是在交换领域通过价格机制完成的;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认为供求关系只能"调节"价格而不是"决定"价格,市场经济中的真实经济关系是价值决定价格,同时又调节供求关系,进而实现资源配置。西方经济学宏观领域研究的供求分析只是总量问题,并不区分个量与总量在性质上的差别,更没有认识到数量背后深层的结构和比例关系;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认为社会再生产在"数量"的背后还包括了结构和比例问题。其重要启示在于:认识供给侧不能停留在交换领域的供给数量,而是要深入生产领域的生产端;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忽视需求侧;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决定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遵循"质量法则"。  相似文献   

5.
需求侧管理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目前已经不再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在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的同时,结构问题日益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适逢其时,但传统供给学派大规模减税的主张并不适合中国的经济现实.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两大部类均衡原理已经充分阐明了在社会生产中,结构均衡和优化的重要性.因此,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着眼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着眼于长期经济发展,通过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来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均衡.  相似文献   

6.
《经济研究》2017,(10):4-20
本文围绕长期经济增长的需求制约,引入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视角,对现代增长理论的缺失问题和增长阶段转变的国际经验进行分析,进而探讨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和政策选择。现代增长理论忽略需求因素的制约,对经济现实缺乏解释力和应用性,面临实践过程日益突出的挑战。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经济发展阶段变化后长期增速大幅回落,主要是受到内需增长尤其是投资增速下行的影响。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由需求扩张拉动的,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的长期增长趋势主要取决于内需增速的变化,影响需求长期增速的因素既有供给结构问题也有需求结构问题,长期增长政策应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16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确定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稳增长、调结构,经济迈向"双中高"的重点,非常重要。对此,必须加深认识,加紧落实。一、千方百计,多管齐下,重点实施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着深刻的理论与实践支撑。从理论上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深刻揭示了社会化大生产的经济运行规律。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相似文献   

8.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面临国际国内经济新常态背景提出的改革战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有着内在契合关系。该文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分析了新发展理念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契合性,阐释了运用新发展理念指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现实,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范式,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和社会资本循环理论,从理论、历史、实践等角度,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内涵、生成逻辑、实践价值进行了深入研究,回答了"什么是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从何而来、新发展格局价值何在"等热点问题.研究认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一个具有丰富科学内涵的战略决策,与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代经济体系、安全发展等理论全方位对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新成果.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适应了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新要求,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发展的目标和规律,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开辟新道路,为世界经济的复苏注入了新动力.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当代西方经济学分析价值与价格时的基本根据。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吸收马歇尔对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分析中的合理成分,可实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的融合,形成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均衡价格理论。  相似文献   

11.
自中共中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有学者从西方经济理论出发对其进行解释,如凯恩斯主义、 新自由主义和供给学派等,但都存在一定的理论局限和解释困境,并没有真正考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本质和实践逻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部分,必须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本文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原理,基于马克思的生产关系理论,分别从生产与消费、 生产与交换、 生产与分配三个方面解读当前中国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具体表现与现实困境,从而能够真正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本质.  相似文献   

12.
正确认识和处理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的关系,实质上是正确认识供给与需求的关系问题。供给与需求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微观和宏观经济变量的均衡值都是由供求均衡决定的。不分长短期,只强调供给重要或只强调需求重要,都是片面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以需求为依托,以适度扩大需求为基础。脱离需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会失去方向、失去目标。要完善需求侧管理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为需求规模及其增长、需求结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制度体制因素决定的。深化改革那些阻碍需求结构优化和需求增长的体制机制正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13.
突破要素制约和市场局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十四五"时期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文章对文化产业供给侧和需求侧进行双向驱动研究,并从经济地理学角度对全国分地区文化产业基于供给和需求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文化产业供给侧存在结构不均衡、有效供给不足与有效需求不足并存、市场主体空间集聚效应弱等困境,应从政府、市场、社会和行业四个层面优化改革路径.据此文章建议从调整供给结构、创新供给、提高文化供给结构与需求变化相适应的调配性、优化文化发展生态环境等方面入手,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利推进,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突破要素制约和市场局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十四五"时期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文章对文化产业供给侧和需求侧进行双向驱动研究,并从经济地理学角度对全国分地区文化产业基于供给和需求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文化产业供给侧存在结构不均衡、有效供给不足与有效需求不足并存、市场主体空间集聚效应弱等困境,应从政府、市场、社会和行业四个层面优化改革路径.据此文章建议从调整供给结构、创新供给、提高文化供给结构与需求变化相适应的调配性、优化文化发展生态环境等方面入手,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利推进,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对经济增长的理论经典分析。文章运用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中关于扩大再生产实现方式的观点,诠释统筹区域发展的理论根源,得出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创新的基本结论,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出发,运用其经济危机理论、按比例发展规律和社会再生产理论论证了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价值和历史意义,进而提出结构性改革的实质是寻找资源配平新的实现方式;结构调整与结构性改革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亡羊补牢,而后者是防患于未然;市场的决定作用必须伴有政府更好的协同作用,这个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市场事后作用的事前导向、过程控制、边界约束和修补矫正;科学高效的规划管控体系,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源配置方式的一种重要理论探索和伟大创新。  相似文献   

17.
胡武贤 《经济师》2001,(4):66-67
当前,我国结构性生产过剩、有效需求不足是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扩大内需、启动经济增长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任务。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是改善供给,也就是协调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间的矛盾,使供给不断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因此,通过优化产业化结构,深化产业分工,实现产业升级就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8.
经济社会个体的总和构成经济总体。由个体的一般规律就有可能得到经济总体的一些规律。微观经济学的均衡价格理论分析了市场的需求、供给、供求均衡及供求变化对均衡的影响。当消费者收入增加时,需求曲线向右平移,均衡数量增加、均衡价格上升。当生产成本下降时,供给曲线向右平移,均衡数量增加、均衡价格下降。所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生活水平的主要动力是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也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生活水平,但会抬高价格,削弱人们的购买力。经济问题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把微观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理论结合起来,对有些问题的分析将会更加透彻。  相似文献   

19.
利用动态优化方法分别介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最优增长基本模型,在这些基础模型上,分别从理论基础、分析框架、动态一般均衡实质和生产函数设定及实证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最优增长模型与西方经济学增长模型进行比较分析.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前者的理论基础是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后者的理论基础为凯恩斯的需求决定论或新古典的均衡价值论;前者是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的高度统一,后者侧重宏观分析.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经济环境,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研究了金融创新选择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影响.笔者利用联立方程模型检验了金融创新、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金融创新对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及推动经济增长并无显著作用;利用银行博弈均衡模型和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发现,只有进行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及降低项目监督成本的金融创新才能够有效引导资金流入实体经济,提高资金供给效率,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增长,进而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