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李雪苑 《特区经济》2009,(11):22-24
当前,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呈现非均衡发展态势,从产业结构、人均GDP、城乡居民收入、FDI等各项指标可以看出地区间存在着经济差异,虽然近年来经济差异受到重视并有一定程度的改变,但在短期内很难消除甚至有扩大的趋势。垂直型区域产业分工、地理环境、人力资本的差异、市场失灵以及政策的倾斜等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文章根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域划分入手,选取人均GDP作为测评指标,用变异系数和锡尔指数对1989~2014年的区域差异水平进行定量测度。结果表明:①全省范围内区域经济绝对差异不断拉大,相对差异有所缩小;②较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差异十分明显,而中等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差异不甚明显;③欠发达地区地区内部差异呈不断缩小趋势,中等地区呈波动中上升趋势,较发达地区处于波动中,但总体变化不大。对造成该现象的原因作简要分析,文章从自然资源、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诸方面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3.
经济理论的终极目的并非总结和发现规律,而是用于指导经济发展实践。东中西地带差异过大,已是不争之事实,但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区内部经济差异却极少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应当在此类特殊经济差异显著扩大之前就未雨绸缪,事先做好调控才能避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被动局面。通过对经典区域经济差异理论的研究和分析,我们能从中发现一些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外向型经济对促进安徽省省内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聚类分析和Theil指数考察了安徽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状况和动态演化趋势,结果表明:安徽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明显,且地区间外贸的差异显著大于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差异;但从总体上看,差异在缩小,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趋于收敛.导致安徽省外向型经济发展存在地区差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应针对这些因素采取切实举措,以推动各地区外向型经济在适度差异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杨雅茹 《科技和产业》2023,23(13):219-224
基于2011—2020年统计数据,通过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对陕西省10个市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相关性分析以及泰尔指数对陕西省数字普惠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数字普惠金融变化趋势有较强的一致性,整体在时序上呈上升趋势,发展状况良好;二者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发展不平衡,失调区域多分布于陕北和陕南地区,协调区域聚集在关中地区;陕西省耦合协调水平总体差异明显,差异主要来自区域内差异,同时关中地区的内部差异明显大于陕北和陕南地区。  相似文献   

6.
一、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现状、演变趋势和成因解析 (一)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现状、演变趋势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区差距问题,首先是一个实证分析的问题.地区差距分析可以采取多种指标.而不同的分析指标所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Harvey.A.1985).我国经济学界在讨论地区经济差距时得出的结论差距非常大(胡鞍钢1994,唐杰等1994).其中根本原因就在于所使用的指标不同.魏后凯认为我国地区间的差异出现了不断扩大的趋势,刘强分析了中国的经济收敛性,他发现"中国南北两个大区域存在分化现象",对中、东、西部而言,"在各个大区域内索洛模型的收敛机制得到满足",当前持这一观点的占多数,例如袁钢明、陈国阶、陆大道.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区标间的发展水平非但没有扩大,反而缩小了.  相似文献   

7.
孙丽萍 《特区经济》2010,(10):191-193
本文采用泰尔指数及分解方法,把云南省区域经济总差异分解为滇中地区、滇西北地区、滇西南地区各自内部差异及三大区域间差异,结果表明:云南省区域经济总差异呈倒U型特征,区域间差异和滇中地区内部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率高达80%,说明区域间差异和滇中地区内部差异是总差异的主体,对总体差异的影响最为显著,它们呈倒U型特征导致总体差异呈倒U型特征。并论证说明,省政府关于滇中城市经济圈的发展规划是理性选择,但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时要关注三大区域间的经济差异。  相似文献   

8.
该文以长三角地区为例,从要素、产业和产出(与生计)三个层面对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分析表明,要素的差异可以在建立共同市场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解决;产业差异的存在如果是以合理分工、优势互补为基础的,就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而在产出(与生计)层面上,适度的差异对地区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一切都可以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来实现,因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协调发展的表现形式和重要手段。当然,如果区域经济能够协调发展,反过来也能够促进要素更加合理流动、优化配置:产业合理分工、地区优势互补;进一步缩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差异。因此它们之间的作用是双向的、相互的。  相似文献   

9.
一、多镇企业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乡镇企业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值得注意的现象.其中之一就是乡镇企业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这种地区差异在乡镇企业发展的初始阶段就已存在,进入90年代,这种地区差异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呈现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东中西部发展差距问题探讨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中出现了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差距在扩大的趋势。这个问题已引起中国学者和政府决策部门的关注,也是目前人们议论的一个热点。正确分析和认识这个问题,对于我们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邓小平关于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大政策,继续实施沿海带动、梯次推进战略,继续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实现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划分东中西部的依据 中国大陆幅员辽阔,30个省、市、自治区之间的经济实力、人口条件、物产资源本来就有很大差异,改革开放以来又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划分东部、中部、西部,我国学术界已提出了四种不同的标准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谢治菊 《改革与战略》2009,25(8):98-100
文章分析了黔粤区域协调发展具有资源的互补性、文化的同质性、交通的便利性、良好的合作基础、和谐的领导关系五大有利因素的同时,也存在发展观念、经济体制、经济实力、行政区划四大不利因素,提出应通过设立专门的区域协调发展的领导机构、制定黔粤区域协调发展的规范、建立区域利益协调机制、打破行政区划障碍与行政性壁垒四条措施加以转化,以促进黔粤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收集1985—2006年中国28个省市数据验证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条件β收敛和绝对β收敛,然后运用Blinder—Oaxaca分解方法来分析造成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原因。实证结果显示,我国自1985年来区域经济增长没有表现出收敛性。当我们将全国划分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后,我们发现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收敛,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不收敛。Blinder—Oaxaca分解结果显示,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最主要原因是中西部地区实物资本投资不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商直接投资和开放程度在地区差距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而教育和地理位置的优惠政策的作用则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13.
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与农业增长因素的贡献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1978~2005年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地区差异与农业增长进行研究表明,制度变迁对我国改革开放后农业增长作用显著,土地产权制度、价格制度、财税制度变迁通过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和经济利益来影响农业增长。同时,各地区中影响农业增长的各种因素及其对农业增长的要素贡献度存在差异。可从加强农村经济制度创新入手,结合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寻找制度创新和地区特色的结合点来促进农业稳步增长.缩小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4.
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存在很大差距,但探究其根源则各有不同,多数观点认为是要素资源禀赋的差异。文章则认为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产生巨大经济差距的根本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制度创新观念、制度创新利益、制度创新主体、制度创新环境等方面。缩小这些差异,就能更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volution of regional disparities within the present-day borders of Turkey since 1913. Based on our estimates for 58 provinces, we find β-convergence, an inverse U, and more recently, the beginnings of an N-shaped pattern for value added per capita. We also find that regional disparities in Turkey exhibit a number of special features that do not easily fit the well-studied pattern of the early industrializers. First, while per capita value added in other regions moved towards country averag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rest of the country persisted and even increased until recently. Seco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became more concentrated over time due to continued migration to the megacity of Istanbul. Third, we find that regional disparities in per capita value added in Turkey and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have been higher than those experienced by the early industrializers. These findings raise questions about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regional disparities experiences of Turkey and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have been different than those of the early industrializers.  相似文献   

16.
我国经济发展南北差异较大,城市营商环境对于南北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基于生态系统理论,从公共服务、人力资源、市场环境、创新环境、金融服务、法治环境、政务环境七个维度构建我国城市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南北区域的城市营商环境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南方地区城市营商环境整体上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南方地区城市间营商环境差异相对较大;北方地区城市的营商环境得分整体上低于南方地区、全国水平,但北方地区城市间营商环境差异相对较小。同时,在七个分项指标方面,南方地区城市得分全面高于北方地区城市。在优化区域城市营商环境方面,南方地区的城市要进一步打破城市间营商环境发展不均衡格局,建立城市间营商环境评比机制;北方地区的城市需依据区域特征制定更具针对性的优化城市营商环境的政策。  相似文献   

17.
为推动黑龙江省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DPSIR模型构建适用于黑龙江省的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取熵值法和功效系数法对黑龙江省各区域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用泰尔指数法以及核密度估计对黑龙江省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地区内和地区间差距及差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得分逐渐上升,东部远低于全省,北部2016年起逐渐上升至与全省持平,西部与南部高于全省水平。黑龙江省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主要差异来源于区域内差异,由于东部部分城市受经济社会驱动力不足、资源环境压力大等原因导致绿色经济高质量综合发展水平落后于其他城市,呈两极分化状态。  相似文献   

18.
文章主要采用区位商、泰尔指数分解等方法对河北省沿海与内陆之间的区域经济差异的总体特征和空间特征进行量化分析,得出下列结论:近年来河北省沿海与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并且对河北省整体经济发展差异的贡献逐年增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差异的形成原因,提出了沿海与内陆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文章用区域重心的概念和模型计算了山东省2000-2012年间人口、经济和产业重心的迁移轨迹,从而对人口分布和经济分布的空间演变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人口重心位于山东几何中心的西南面,经济重心则位于东北面,表明了区域人口、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且经济分布比人口分布的不均衡程度要大;近12年来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一致往西南方向移动,经济发展和人口迁移过程相互影响,而人口重心迁移的速度要滞后于经济重心,这一过程使得二者之间的空间距离逐渐缩小,反映了人口、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性有所缓解,整个区域的地区差距在变小;第二产业的空间演变是人口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