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探索促进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路径是现阶段稳慎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的首要任务。本文从产权配置形式和产权实施机制的视角着重探讨了两者对促进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产权配置形式的有效性与产权实施机制的可执行性是影响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的关键因素;产权配置形式的权利权能内涵不清与权能实现路径的缺失,以及产权实施机制存在的委托代理风险和市场活力萎靡是制约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的关键问题;因地制宜地聚焦于产权实施机制构建更有利于促进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有效实现。因此,本文认为现阶段的宅基地制度改革可通过提升复合型产权实施机制的可执行性进一步发挥产权功能,促进“三权分置”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2.
宅基地资源特性决定宅基地配置的利益维度,产权、管制和市场工具决定宅基地利益的实现维度,宅基地利益关系取决于资源特性和配置工具的结合方式;农民集中居住、宅基地置换和"地票"交易作为宅基地使用权配置改革的不同制度安排代表,体现了不同资源特性和配置工具下的宅基地利益形成逻辑及利益格局,但这些探索只注重单一利益目标的实现。宅基地使用权配置应围绕宅基地资源特性和配置工具进行利益调整,全面认识宅基地资源特性,科学选择产权、管制和市场工具,增加配置工具与利益目标的耦合以及不同利益的竞合程度,重塑合理有序的利益格局。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基于成都联建房的法律困境,研究宅基地联建房产权流动的法律依据和制度突破。研究方法:运用规范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对宅基地联建房产权流动的实践、法律困境和制度突破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宅基地联建房涉及的土地性质是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其产权分割和产权登记在“房地分离”制度下是可以实现的,而且有助于农村房地产权制度改革。研究结论:要与时俱进地推进宅基地联建房的实践,须在坚持集体土地集体所有的基础上,承认宅基地联建房制度创新是合法的,且迫切需求法律建立农村“房地分离”制度和宅基地联建房的产权分割、产权登记制度。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将中央文件、经济学界和实践探索中对宅基地"三权分置"的经济学表达转换为法学表达,为此项改革的立法"落实"提供支撑。研究方法:理论研究。研究结果: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政策目标是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农房,在产权配置上意欲通过"半流转、权利强"的宅基地流转方式实现,在经济学阐释和实践探索中以"转让一定年限宅基地使用权"为表达方式,经法学解构后应表达为"次级用益物权创设";在法学表达上应将宅基地"三权分置"界定为农户在不退出宅基地使用权的基础上创设并让渡宅基地"子权利"的流转方式,具体包括农户出租宅基地和以权利派生方式让渡"次级宅基地使用权"两种途径;农户享有的宅基地使用权的形式完整性和名称在"三权分置"后仍维持不变,不适宜也不需要以"宅基地资格权"来命名"三权分置"后农户享有的剩余权利。研究结论:宅基地"三权分置"在立法上的权利结构和名称应表达为"农民集体享有宅基地所有权""农户享有宅基地使用权""社会主体享有宅基地租赁权或宅基地经营权(次级宅基地使用权)"。  相似文献   

5.
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继承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目的:基于中国宅基地制度的历史变迁和现行制度及政策,揭示中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内涵与实质,梳理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继承相关规定的内在矛盾和各地在实践中的不同做法,分析宅基地使用权制度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中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继承制度。研究方法:历史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研究结果:中国现行制度有意回避了宅基地继承的明确,不仅法律体系存在内部矛盾,也与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趋势不符。研究结论:中国现行制度没有对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继承做出明确规定,在实践中导致各类损害农民利益事件的发生。走出困境的出路在于:一方面建立宅基地使用权的实物继承和货币继承制度;另一方面,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集体成员权和户籍归属的脱钩,明确“权随人走”,保护农民对宅基地的合法权利,让农民放心进城。  相似文献   

6.
促进农民权益和效益的最优是宅基地使用权改革的基点,如何从制度突破上让宅基地用益物权效能最大化是农村要素改革的重点。从历史之角度分析.我国宅基地使用权构建之初的法益取向为居住保障,但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此种价值导向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已显不适,而构建以"权利利用与效能最大化为中心"的宅基地使用权制度成为必然。从法理学角度深入分析宅基地使用权之法理特征.进而构建中国特色之宅基地使用权制度成为必要。在制度设计与突破上,应重点关注宅基地使用权:区分取得及其类型;登记要件主义;流转交易制度;流转收益的分配原则、机制等。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城乡资源要素流动的需求对农村宅基地的居住保障提出了挑战,财产性已经成为宅基地的内生功能和农民的内在诉求。财产价值只有在自由流转中才能得以体现,然而,目前的正式制度不能为宅基地流转提供合法性支持,部分农民只能被动转向"灰色交易"市场。事实上,无论是基于宅基地价值属性,还是宅基地低效利用现状与乡村振兴的实践诉求,都倒逼我们对忽视财产价值的制度导向进行反思和重新研判。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政策取向是"稳中求活",其中"稳"所强调的保障性与"活"指向的财产性分别表达了资格权和使用权的权利蕴含。基于宅基地多元主体的利益衡量,应当以宅基地使用权为中心进行权利配置,包括扩大使用权主体范围、拓展使用权行使方式、设置使用权权利期限、明确使用权用途限制、平衡使用权利益分配。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构建适应市场配置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保障土地资源市场配置的顺利实施。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法,政策分析法。研究结果:在市场配置下,政府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实现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1)改革现行土地利用规划、计划制度,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划、计划体系;(2)改革并建立能够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优化配置、收益公平分配的土地财税制度;(3)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分区,限制土地使用权,克服土地利用的负外部性;(4)为实现公共利益征收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由国家确定其土地用途;(5)改革现行行政审批制度,简政放权;(6)尽快制定《土地基本法》。研究结论:目前应首先改革财税制度,把建立稳定的、与地方政府事权相匹配的地税体系作为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切入口,为全面开展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通过对宅基地使用权身份化和物权化"两化复合"结构的事实关系进行理论提炼,揭示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基本取向。研究方法:文献梳理法、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以身份化为内核、以"一户一宅"为表达形式的宅基地制度,保障了13亿人口大国的最大群体、最弱势群体的居住正义,但同时宅基地使用权的身份化"绑架"了物权化,使宅基地使用权无法成为真正的用益物权。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基本取向是去身份化,但面临着市场化流转和住房保障的两难困境。研究结论:以继承环节去身份化作为宅基地使用权去身份化改革的突破口,积累经验之后,再沿着"管住增量—调整存量—双轨管理"的思路,分阶段、按区域、有步骤地推进宅基地使用权的去身份化改革。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分析当前农村宅基地流转的现实约束,通过构建集体建设用地住宅用途入市的市场交易和收益分配机制,赋能宅基地制度改革。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允许闲置宅基地转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目前受到宅基地流转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范围、用途的限制,试点地区的改革探索整体上是城乡二元土地制度的延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闲置宅基地转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可以从商业和工业用途拓展到住宅用途入市,在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公开交易,城乡居民均可成为使用权主体,入市收益缴纳相关税费后由农民和集体共同分享。研究结论: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方向是城乡住宅用地具有平等的财产权能,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1.
论述经济野生动物资源合遁配置的有关问题,提出经济野生动物资源的合理配置应遵循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原则;完善的野生动物产权制度是经济野生动物资源合理配置的关键。经济野生动物资源的合理配置应采用以市场配置方式为基础,实行市场配置和政府计划配置相结合的方式,同时注重配置中监测手段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景区剩余索取权配置与景区资源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利用外部性理论,通过成本与收益的关系模型,分析了经营者不愿对景区资源实施保护的原因。认为由于经营者行为的外部性,当景区剩余索取权没有全部给予经营者时,将会导致经营者的短期行为。其次,从比较静态角度对影响经营者投资行为的因素:投资时间、投资收益的外溢程度、剩余索取权的分配比例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提出通过景区剩余索取权的重新配置,产权制度创新等措施修正经营者的短期行为。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介绍海域资源产权的四种初始配置模式及其优劣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目前海域资源的利用现状,及要实现海域资源可持续利用、海域资源高效和公平配置的目标,提出在海域资源产权初始配置过程中,不能采取单一的配置模式,而必须因海制宜,采取灵活的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不动产保有税资源配置效应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分析不动产保有税的资源配置效应,为不动产税制改革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假设开征法,模型分析法。研究结果:不动产保有税具有一定的资源配置效应,其大小受到市场供求弹性、税率、税收结构变化前市场均衡数量和价格等多种因素影响。研究结论:税收制度的合理设计,既能实现不动产保有税的财政功能,也可以较好地体现其对资源配置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目前江西集体林业产权改革的深入调查,总结了集体林业产权配置过程的2条途径、7种产权配置模式,并分析了林业产权配置过程的影响因素,针对产权配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区域创新资源配置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了创新资源及其配置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进一步分析了创新资源的配置,结合区域创新系统的相关特征,综合考虑创新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市场与计划机制,探讨了区域创新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基于“制度环境—治理结构—资源配置”的理论视角,系统梳理和评析当前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的产权基础、流转路径和收益分配相关研究和主要观点,为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提供学理支撑。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比较分析、归纳与演绎。研究结果:(1)从产权基础来看,中国土地产权的明晰性、完整性、稳定性均面临挑战,要加快推进确权登记、还权赋能并建立准入退出机制;(2)从流转路径来看,健全机制、划清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边界、识别和化解各类风险有利于土地要素流转顺畅、土地市场高效管控和防范冲击;(3)从收益分配来看,要遵循权利均等、时空均衡、权责统一的原则,改进土地收益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建立健全监督问责机制。研究结论:应当顺势而为、因地制宜,以夯实产权基础、优化流转路径、改进收益分配为主要抓手推动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从而促进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8.
在对近几年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试图追溯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研究发展脉络,从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内涵及方法、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测算研究、林业生产低效配置的原因、提升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解决路径等方面的研究进行评述,并提出进一步研究展望。认为未来研究应该考虑林业生产独特的自然属性,应用遥感技术测算林业产出值,准确测算自然因素对林业产出的贡献值,构建能综合反映林业生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功能林业发展的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9.
煤炭是我国的主导能源 ,合理确定煤炭资源的运输路线和运输量 ,对于缓解我国较为紧张的交通状况、降低煤炭的使用成本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主要煤炭产地和主要煤炭消费省份的合理分析 ,以实际数据为依据 ,运用Mapinfo、lingo等分析运算工具 ,建立了我国煤炭优化运输模型 ,求出了其最优解 ,并据此进行了必要的分析 ,可为我国煤炭的合理调配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探讨土地资源市场配置对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作用。研究方法:政策分析法。研究结果:从微观经济角度来讲,集约利用土地是企业经营中的生产要素组合问题。只有企业经营者根据各种要素的相对价格自主决策才能确定最佳要素组合方式。政府只能通过土地价格来影响、促使企业做出节约土地的要素组合决策。从宏观经济角度上讲,集约用地的标志是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土地资源在产业部门间、企业间、地域间和区位上的优化配置,而要达此目标,离不开开放、竞争、统一、有序的要素市场。研究结论:现行的行政一计划配置制度不能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为集约利用土地,提高社会总体的土地利用效率,需要尽快转变土地资源计划配置为市场配置,同时在市场配置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国家宏观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