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研究目的:通过构建乡村地域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明晰吉林省乡村地域多功能时空演变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关系,为吉林省乡村振兴提供有益的决策参考。研究方法: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2009—2018年吉林省县域乡村地域多功能时空演变特征及其耦合协调测度。研究结果:(1)吉林省乡村地域生产功能明显弱化,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逐渐提升;(2)乡村地域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空间集聚程度均有所提高,生产功能高值区向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的中部集聚,生活功能高值区和低值区自西向东呈条带状分布,生态功能呈“中部高、东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3)将乡村地域多功能耦合协调类型划分为勉强协调型、初级协调型、中级协调型、良好协调型和优质协调型5种,研究期内吉林省乡村地域多功能耦合协调度下降但整体为初级协调型,空间上呈“中部上升,东西下降”的变化特征。研究结论:吉林省亟需在乡村地域功能优化升级的同时促进多功能良性协调发展,针对不同的耦合协调类型区提出差异化发展的政策建议,对于遏制乡村地域功能退化、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分析河南省耕地利用多功能空间分布特征、多功能权衡关系区域差异,提出分区优化管控措施。研究方法:耦合协调度方法、权衡强度方法。研究结果:(1)河南省各县(区)耕地利用多功能呈现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中原城市群生产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优势明显,黄淮平原生产—生态功能强;(2)多功能协调度、权衡强度空间差异明显,中原城市群和豫北地区协调程度高、权衡强度低;(3)全省可耕地划分为多功能高协调区、多功能低协调区、单功能主导区、生产—生态协调区、生产—社会保障协调区、生态—社会保障协调区6大区域。研究结论:研究结果与河南省区域发展战略定位相符,揭示河南省耕地利用多功能分布和权衡关系,划分不同类型区并提出优化建议,为河南省农业空间管控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以京津冀地区为例,探寻城市群地区县域国土空间均衡发展的演变趋势和实现路径,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策略,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体系。研究方法:Zipf参数分析、泰尔指数、δ收敛和空间β收敛模型。研究结果:京津冀地区国土空间质量与均衡性演变趋势一致,呈现城镇空间和农业空间质量提升、生态空间质量下降的特征;非均衡性主要源于不同发展阶段区域间差异,而终极城镇化区域县域间国土空间功能差异最为显著,是实现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均衡的重点区域;不同类型国土空间功能收敛趋势差异明显,并因不同要素作用在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存在异质性特征,而表现出空间功能跃迁的路径差别。研究结论:考虑城市群地区县域间自然资源、经济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差异状况,因地制宜实施国土空间发展策略,是区域间空间功能跃迁升级实现均衡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4.
武汉市农业多功能分类量化评价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探索武汉市农业多功能性价值,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阶段性规划,综合评价其农业多功能拓展的现状及其多元价值的实现路径。方法 文章通过构建多维度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计算系统发展指数,从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生态功能和休闲旅游4个维度进行综合定量评价。结果 武汉市农业多功能拓展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在2010—2017年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表明武汉市农业多功能系统的整体效益在逐步提高,产业融合程度在不断加深,其中,经济功能对武汉市农业多功能系统贡献是最大,其次为社会功能和休闲旅游功能,而生态服务功能相对较弱。结论 武汉市通过发挥农业区域比较优势,以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标,有力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武汉市农业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生态服务功能、休闲旅游功能整体处于相互协调的良性发展阶段,但应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来促使其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从空间特征来看,武汉市不同区域农业的主导功能存在差异,各区因地制宜的农业多功能发展促进了武汉市农业多功能系统的协调发展;武汉市围绕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目标,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从功能定位来看,各区在结合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资源禀赋条件基础上发展多功能农业,体现出完善的农业功能布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构建西安市现代农业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对农业多功能进行量化分析,并从功能层面对西安市农业空间分布进行探讨和分区,对于实现农业整体效益最大化和促进农业现代化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 基于农业的多维功能构建评价体系,文章选择熵值法分别从经济、社会、生态和休闲4个维度量化评估。结果 (1)2011—2020年西安市农业经济、社会、休闲功能基本表现为上升趋势,生态功能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2)2016年具有明显的拐点意义,变化原因主要源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民增收、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降低以及农田生态系统多样性指数的减少和农药施用负荷增加等原因。(3)2020年西安市农业的经济功能的优势区域主要集中于高陵区及其周围的阎良区、临潼区和灞桥区;农业社会功能方面表现为明显的边缘向城市中心区逐渐减弱的趋势,优势区主要集中在阎良区和临潼区以及远郊的周至县;农业生态功能整体表现为由边缘区域向中心城区逐渐减弱的趋势,蓝田县的农业生态功能最高;农业休闲功能方面表现为沿中心城向外援区域逐渐减弱的趋势。结论 西安市农业主导功能分区共分为7个二级功能区,包括高陵“西安菜园子”粮菜主产区、阎良临潼农业就业生活保障区、蓝田秦岭北麓生态涵养区、周至秦岭北麓和渭河农业涵养区以及灞桥白鹿原农业文化休闲旅游区、鄠邑区沿渭河农业生态观光区、长安山地农业产业休闲旅游区。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评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县市区水土资源承载力与经济发展耦合差异水平,并探讨其耦合优化路径。研究方法:采用信息熵权法确定耦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量化评估。研究结果:(1)生态经济区耦合协调度差异明显,市区耦合协调度整体水平较高,县域则相对较低;(2)水土资源承载力与经济发展缺乏同步性,市区多为环境滞后性阶段,县域则处于经济滞后阶段;(3)耦合度空间分布以湖滨地区为核心以圈层形式呈现向外逐渐递减趋势;(4)经济滞后区域应选择城镇建设与产业布局策略,环境滞后区应选择适应性管理与生态屏障区构建策略。研究结论:基于资源与经济同步优化策略将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均衡发展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7.
农业多功能评价与功能分区研究——以湖南省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伴随着生态文明、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优化发展布局、提升农业产能、建立农业生产新格局的理念已成为农业及农村发展的主要内容,农业多功能性日益凸显。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农业多功能性基本概念、理论体系等基础研究已较为完善,而对于农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定量化评价方法等方面的研究相对欠缺。[方法]文章依据农业功能的概念与内涵,提出生产供给、社会保障、生态服务、休闲旅游四大功能,建立农业功能的表征指标和评价体系,在基本统计量和综合指标计算的基础上,采用SPSS快速聚类、Arc GIS空间叠加方法,以湖南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分析表明环洞庭湖区和湘中南区部分区域生产供给功能较强,以长株潭区为中心向外社会保障功能逐渐降低,环洞庭湖部分区域以及湘西山区生态服务功能较强,长株潭以及湖南省中部地区休闲旅游功能较强。[结论]该文还根据农业主导功能分区方法,划分了4个农业主导功能区和12个二级功能区,为进一步优化农业区位布局、构建美丽乡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刘桢 《山西农经》2012,(3):50-55
农产品供给功能区是农业功能区划的重点,本文通过对山西省农产品供给主导功能区划方案进行深入评价研究,进一步明确区域农业的主导功能与功能拓展方向,并从充分开发和定位农业多功能的角度出发,优化资源配置,完善相关区域政策,使该区域加快形成功能突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现代农业产业格局。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以青海省海东市为例,研究青藏高寒山区土地利用多功能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改进TOPSIS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结果:(1)2007—2018年海东市土地利用总功能持续提升,各区县土地生产功能平稳提升,生活功能波动提升,生态功能大幅提升;(2)各区县土地利用总功能动态度呈“东南部优于西北部”的特征,生产功能动态度呈“东北向西南迁移”的特征,生活功能动态度呈“组团式”特征,生态功能动态度呈“远郊好于近郊,近郊好于中心城区”的空间特征;(3)二级功能中,资源供给功能增幅最大,农业生产功能减幅最大;(4)青藏高寒山区土地利用多功能主导影响因素从自然资源禀赋转向社会经济因素和区域政策,禁建区面积占比等6个因素为增强型因素,距市中心距离为稳定型因素,高程等3个因素为减弱型因素。研究结论:青藏高寒山区应优先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产业生态化,提升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和高品质生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京津冀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以期为该区域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方法 文章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构建京津冀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选择熵权法确定权重,并运用综合评价法对2010—2020年京津冀及其各区域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进行评价。结果 (1)2010—2020年京津冀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其中贡献率最大的是环境友好,其次是农村发展和生态保护,资源利用贡献率最小。(2)区域发展相同点:2020年京津冀3地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差异不大,表现为协同发展趋势,并且3地区均表现为环境友好贡献率最大,资源利用变化趋势均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区域发展不同点:3地农业绿色发展变化趋势、变化幅度和变化的时间点不同,河北表现为更大的变化幅度,尤其是生态保护表现为先降低后增高的趋势。结论 京津冀农业绿色发展总体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尤其表现在化肥、农药减施和地膜回收等方面,京津冀农业绿色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提升。但是也存在明显的短板,如农业水资源和节水灌溉面积不足,水土流失治理水平、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从区域差异看,北京资源利用水平较低,天津和河北生态保护水平较低。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资源利用仍然是主要短板,其次是生态保护和农村发展,创新农业科技,提高土地生产率,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仍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定量分析安徽省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水平和耦合态势,并结合区域时空分布特点分析两系统相互影响模式。[方法]文章通过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模型,从全省和区域两个层面分析安徽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时空演变规律和发展态势。[结果](1) 2005—2020年全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综合指数整体呈逐年递增趋势,其中,农业经济系统表现为逐年增加,农业生态系统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一级指标中仅生态压力指数表现为下降趋势,生态条件、产业发展、产业效益3指标均表现为增加趋势;耦合度由中度耦合向极度耦合发展,协调度从低度协调向中度协调过渡。协调类型则从农业经济系统极度滞后向农业生态系统严重滞后转变。(2) 2005—2020年各地级市农业生态系统综合指数年际变化较小,且区域差异小;农业经济系统年际变化大,且区域差异明显;区域耦合类型,2010年以前大部分区域处于农业经济滞后阶段,2011—2020年全区域农业经济滞后类型相对减少,滞后程度减低,农业生态滞后类型开始加重;其中,经济滞后类型主要集中在安徽西部的六安市、阜阳市、淮北市和亳州市,生态滞后类型主要集中在安徽南部和东部,包括黄山...  相似文献   

12.
[目的]粮食安全与农业用水安全协调发展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保障。[方法]文章通过构建粮食安全与农业用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GWR模型,分析1985—2018年京津冀粮食安全与农业用水安全耦合协调度时空格局及驱动力。[结果](1)粮食安全与农业用水安全评价指数及二者综合评价指数均呈波动上升趋势;(2)时间上,两者始终处于高耦合水平,耦合协调度呈波动上升趋势,协调程度整体较低,没有达到高度协调;空间上,各县域基本都为高耦合水平,耦合协调度冀中南功能拓展区高、冀西北生态涵养区低,整体处于濒临失调和基本协调之间;(3)耦合协调度空间集聚特征显著,中南部高―高集聚,西北部低―低集聚;(4)耦合协调度驱动力中,农业人口占比、高程和坡度主要为负向作用,农业产值占比、人均耕地面积、粮食单产、有效灌溉率及节水灌溉率主要起正向作用;高程、坡度、农业人口占比及粮食单产的影响较小,人均耕地面积、有效灌溉率、节水灌溉率及农业产值占比的影响程度大,其中人均耕地面积影响更显著。[结论]该文表明京津冀粮食安全与农业用水安全耦合协调关系有待进一步提升,各功能区内耦合协调关系发展差距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文章以格网为评价尺度精细测算和分析广西边境地区耕地利用“四维度”功能的时空分异及权衡/协同关系,旨在为边疆土地安全科学发展提供思路和方法借鉴。方法 多目标决策法、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聚类分析方法。结果 (1)2000—2018年耕地利用多功能存在显著空间分布异质性和波动性,耕地的社会保障功能、生态安全功能均呈现减弱后增强态势,而经济生产功能、安全发展功能则逐渐减弱;(2)耕地利用多功能间交互作用大多呈协同关系且程度不一,随时间的推移权衡程度逐渐增强;(3)耕地利用多功能权衡/协同关系空间集聚性突出,协同区大体呈现“多核心”团聚发展格局,权衡区变化相对稳定;(4)根据主导功能及权衡/协同关系将广西边境地区划分为功能协同发展区、功能权衡发展区、生态主导发展区,并提出了具体措施。结论 边境耕地利用多功能应以安全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划分不同管护区并提出优化建议以提升边境耕地多功能复合利用。  相似文献   

14.
山地型休闲农业生态系统是在山地丘陵区域,位于乡村之间、景区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特生态空间格局,以多功能农业开发为核心,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把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具有多功能性、市场化的生态农业系统,发展水平取决于其服务功能价值的高低;山地型休闲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估是评价该类型休闲农业发展潜力的重要依据;山地型休闲农业生态系统的生态地位、主体功能和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大小,因不同区域背景及该区域人们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支付意愿与能力水平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文章结合山地型休闲农业的地域特征,根据生态、生产、生活的功能内涵,从水分调节、养分循环、产品生产、废弃物处理、生物控制与多样性保护、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固定、休闲游憩、文化服务等9方面构建了生态服务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了评价模型,对闽清丰达休闲农业大观园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表明具有适宜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测定京津冀三地农业综合发展水平及其协同度,评价目前京津冀农业协同水平。方法 文章首先构建京津冀农业综合发展和农业三产融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1—2019年京津冀农业相关统计数据,采用熵値法对三地农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和比较;其次,采用协同度模型测定京津冀农业综合发展协同程度和农业一二三产业协同程度,并进行分析。结果 (1)北京农业综合发展指标得分最高,天津其次,河北最低;从分项指标得分看,北京农业投入水平和产出水平最高,天津产业发展程度最高,三地可持续发展差异较小;京津冀农业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指标得分较低。(2)2011—2019年京津冀农业综合发展的协同度值为0.52~0.82;京津冀农业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度在2016年之前均小于0.2,之后上升,在2017和2018年达到0.5以上。结论 京津冀农业发展综合水平差距明显,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滞后,目前京津冀农业综合发展处于中高等协同发展水平,农业一二三产业发展处于中度协同发展水平,最后,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耕地生态价值评估与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合理测算北京市耕地生态价值,分析区域内部生态价值差异和变化规律,为区域耕地保护和多功能利用奠定基础。[方法]基于北京市耕地利用数据,结合生态经济学原理与方法,确定了包括气体调节功能、净化环境功能、涵养水源功能、固土保肥功能和营养物质循环功能在内的耕地生态价值的类型,采用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和替代成本法等方法,构建了不同功能的评估模型,并以北京市1980年、1995年、2000年和2013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对4期耕地生态价值进行了评估,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状况。[结果]1980~2013年,耕地生态价值从远郊区到中心城区逐渐降低,1980~2013年,耕地生态总价值由1980年的122.54亿元减少到1995年的94.27亿元,后增加到2000年的102.72亿元,到2013年又减少到76.90亿元;各区耕地生态价值都呈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不同区耕地生态价值变化规律有所不同。[结论]研究结果为区域耕地保护和多功能利用奠定了基础,也为制定生态补偿政策及确定生态补偿标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黄河流域构成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农业经济开发的重点地区,研究其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性,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促进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方法 文章以黄河流域6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灰色关联度模型定量分析了农业生态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耦合协调度及其驱动机制。结果 2008—2020年黄河流域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经济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均值呈上升变化态势,两者的对比关系由“经济滞后型”演变为“生态滞后型”。耦合协调水平总体随时间增长,由轻度失调转为濒临失调,空间上表现为下游>中游>上游的分布格局。驱动因素的作用强度按农业现代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区域本底条件、人类活动强度、政策管理决策的次序递减,并共同推动生成了驱动机制。结论 黄河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的耦合协调程度仍有待提升,今后将针对典型地区的具体情况对农业生态经济耦合协调的内在机制、实现路径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