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NRCA模型的乡镇地域多功能空间特征及格局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识别乡村地域优势功能的方法,实现县域乡镇层面空间发展格局优化,为定位乡镇发展方向、实施乡村规划管理及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青龙满族自治县乡镇地域为研究对象,构建乡镇地域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及综合评价模型计算2016年乡镇地域功能值,利用GIS技术和空间集中度指数分析不同地域功能的空间分异特征,基于标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NRCA)判定优势功能,并进一步划分优势功能区,实现乡镇地域空间格局优化。[结果](1)青龙县乡镇地域功能空间分异特征显著,农业生产功能呈现中部强南部弱的空间特征;经济发展功能表现出中心乡镇强,其他乡镇弱的格局;人居保障功能以青龙镇为强核心向外辐射并逐渐减弱;文旅休闲功能地域差异明显,祖山镇和青龙镇高居前列;生态服务功能整体较强,县域北部优于南部;青龙镇、祖山镇地域多功能性较强,其他乡镇较弱。(2)基于NRCA模型确定了青龙县乡镇地域空间5种优势功能区,并针对各优势功能区提出发展建议。[结论]基于NRCA模型可以有效判定乡村地域优势功能,并划分优势功能区,实现乡镇地域空间格局优化。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农业现代化功能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了解广东省农业基本功能,区分全省各县(市、区)当前农业主导功能的类型,能够明确各地未来农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对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根据广东省实际情况,以省121个县(市、区)为基该研究对象,文章选取了25个定量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研究全省各地农业主导功能。[结果]综合考虑农业资源禀赋、规模结构、农村经济、农田生态、居民休闲和区域特色文化等多项指标,文章将全省划分为农产品供给、就业和生活保障、文化传承和休闲、生态调节四大主导功能区,各县(市、区)都具备一种或两种以上农业主导功能,实现从农业主导功能和县域两个维度来分析全省农业主导功能覆盖的县域范围和各县具备的主要农业功能。[结论]"十三五"期间,要重点完成现代农业产业园、粮食功能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业公园、田园综合体、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等任务,拓展全省各区域农业功能,试图探索具有广东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式与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3.
北京农业功能区划研究   总被引:5,自引:1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北京具有多功能特征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格局正在形成。该文选取了28个指标来表征北京市农业的供给功能、就业和社会保障功能、文化休闲功能和生态功能,采用逐步判别聚类法对功能指标进行空间聚类分析,把北京郊区分为近郊休闲农业功能区、中郊综合农业功能区、东南平原一延庆盆地农业生产功能区、西北山区农业生态功能区4个功能区,并对北京建设现代农业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张家口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可为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文章以张家口市为例,运用综合指数模型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1985—2014年张家口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1985—2014年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和较高水平,土地利用总功能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1985—2000年土地利用总功能在波动中减弱,土地利用功能以生态功能为主导;2000—2014年土地利用总功能在波动中增强,土地利用主导功能由生态功能向经济、社会功能转变。(2)土地利用社会功能缓慢增强,经济功能在波动中增强,生态功能显著减弱并处于明显的波动状态。(3)空间承载、就业支撑、生态维持功能不断增强,社会保障、农业生产、牧业生产、经济发展功能在波动中增强,交通服务功能先缓慢提升后快速提升,资源供给功能逐渐减弱,环境净化功能显著减弱并处于明显的波动状态。(4)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变化的关键影响因子由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因素向环境、政策因素扩展。[结论]基于可持续发展三维度理念构建的指标体系适用于张家口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灰色关联模型能够较好地识别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动态变化的关键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5.
重庆市农业功能区划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结合重庆市基本情况,选取15个指标分别表征重庆农业的农产品供给功能、就业和生活保障功能、文化传承与休闲功能和生态调节功能。采取K-均值聚类分析和GIS空间叠加的方法,将重庆市农业功能区分为五大区域,即主城近郊休闲与就业保障功能区、渝中渝西农产品供给与就业保障功能区、三峡库区腹心生态调节与就业保障功能区、渝东南武陵山农产品供给与文化传承功能区、渝东北秦巴山生态调节与生活保障功能区。同时,对各分区进行了功能定位,提出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揭示不同时间段农业地域多功能的地域差异和演进特征,提出农业地域多功能协同发展的对策,为科学引导地区分工、强化主导功能、凸显地域价值、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农业地域多功能性指数计算模型,农业地域多功能演变的时空差异诊断模型,Gi*指数模型。研究结果:(1)农产品供给功能提升幅度较大,其重心进一步向平原农区集中;京津冀都市区、邯郸经济区劳动力就业和社会保障功能大幅度提升;山地丘陵区生态保育功能进一步凸显;文化传承和休闲功能优势区向各市辖区及其周边县域集中。(2)京津冀都市区、邯郸市及其周边地区为多功能指数热点区,而京津冀都市区与邯郸经济区之间的县市以及样带河南段大部分县市为多功能指数冷点区。研究结论:106国道沿线典型区不同类型区农业地域主导功能定位不同,需借助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粮食补贴等政策手段引导地域功能与社会经济需求、地域资源禀赋相适应,促进主导功能区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休闲农业作为都市居民休闲旅游需求多样化及社会快速发展的产物,涉面广、带动性强,休闲农业的发展对于加快传统农业升级、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业发展层次具有重要作用,对休闲农业进行评价,探讨其发展潜力,以期为区域休闲农业及区域协调发展指明方向。[方法]通过主成分分析法,以长株潭地区为例,对其休闲农业评价指标进行分析。[结果]社会支撑能力、休闲农业需求增长力、参观价值、文化价值及土壤质量在各主成分中载荷较大,从不同角度反映了长株潭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潜力,对休闲农业的发展影响较大。此外,长株潭休闲农业发展潜力指数从2007年的0.048 2增加到2016年的2.541 1,整体呈上升趋势。[结论]在发展潜力指数的基础上,未来长株潭地区休闲农业发展定会继续稳定向前发展。在优势休闲农业资源的基础,协调全面发展休闲农业,保障长株潭地区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随着土地整治工作的发展和深化,以补充耕地面积为核心的单目标土地整治已不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地域功能在土地整治中的引导作用愈发重要。[方法]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以行政村为基本评价单元,结合平谷区乡村地域特色,拟从经济生产、生活消费、生态保育、社会保障四大功能角度出发,构建土地整治分区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对275个乡村地域单元进行了分析和评定。[结果]根据乡村地域功能和实际情况,将研究区划分为经济生产型综合整治区、生活消费型土地整治区、生态保育型土地整治区和社会保障型综合整治区。[结论]在明确各区域主导功能定位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现有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体系探索了乡村土地整治方向和发展路径:经济生产型综合整治区应按照集约高效的发展模式,打造全区新兴产业集聚区和现代化都市型农业产业基地;生活消费型土地整治区应适度开发历史文化和自然旅游资源,发展以山水游览、休闲度假和文化体验为主的乡村旅游产业;生态保育型土地整治区应以水源保护和生态养护为前提,扩展林果业生产规模,促进经济、生态共同发展;社会保障型综合整治区应大力开展村内旧宅基地、闲散地、废弃工矿用地的复垦和环境治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由于乡村地域功能处在变化的动态之中,各评价指标也随之变化,因此各乡村的发展路径还有待深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武汉市农业多功能分类量化评价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探索武汉市农业多功能性价值,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阶段性规划,综合评价其农业多功能拓展的现状及其多元价值的实现路径。方法 文章通过构建多维度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计算系统发展指数,从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生态功能和休闲旅游4个维度进行综合定量评价。结果 武汉市农业多功能拓展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在2010—2017年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表明武汉市农业多功能系统的整体效益在逐步提高,产业融合程度在不断加深,其中,经济功能对武汉市农业多功能系统贡献是最大,其次为社会功能和休闲旅游功能,而生态服务功能相对较弱。结论 武汉市通过发挥农业区域比较优势,以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标,有力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武汉市农业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生态服务功能、休闲旅游功能整体处于相互协调的良性发展阶段,但应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来促使其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从空间特征来看,武汉市不同区域农业的主导功能存在差异,各区因地制宜的农业多功能发展促进了武汉市农业多功能系统的协调发展;武汉市围绕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目标,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从功能定位来看,各区在结合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资源禀赋条件基础上发展多功能农业,体现出完善的农业功能布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研究湖南省乡村旅游空间布局的基础上,对其不同区域乡村旅游发展的生态环境安全进行评价,以期为湖南省乡村旅游的区域发展提供支持。[方法]文章对湖南省乡村旅游空间布局分区论述,并采用AHP法构建湖南省乡村旅游区域生态环境安全指标评价体系,确定指标权重,然后根据各指标的评分值与权重值加权计算各区域的生态环境安全指数并分析其安全性。[结果]根据区域位置、地理环境、地方特色和乡村旅游资源属性等将湖南省乡村旅游分为湘中南山水乡村旅游区、湘北农渔乡村旅游区、湘西民俗乡村旅游区和湘东红色乡村旅游区四大区域。根据各区域的生态环境安全值情况,湘中南山水乡村旅游区和湘东红色乡村旅游区的生态环境达到"良好级",湘西民俗乡村旅游区的生态环境达到"敏感级",湘北农渔乡村旅游区的生态环境为"风险级"。[结论]湖南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区域差异性明显,由于区域环境以及地方特色和乡村旅游资源的差异,湖南省乡村旅游区可划分为四大区域,各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存在较大差异,需根据各区域实际生态状况及时采取保护和恢复措施,以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更好地为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1.
山地型休闲农业生态系统是在山地丘陵区域,位于乡村之间、景区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特生态空间格局,以多功能农业开发为核心,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把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具有多功能性、市场化的生态农业系统,发展水平取决于其服务功能价值的高低;山地型休闲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估是评价该类型休闲农业发展潜力的重要依据;山地型休闲农业生态系统的生态地位、主体功能和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大小,因不同区域背景及该区域人们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支付意愿与能力水平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文章结合山地型休闲农业的地域特征,根据生态、生产、生活的功能内涵,从水分调节、养分循环、产品生产、废弃物处理、生物控制与多样性保护、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固定、休闲游憩、文化服务等9方面构建了生态服务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了评价模型,对闽清丰达休闲农业大观园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表明具有适宜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生态功能区划是区域自然资源开发管理、生态环境保护及产业布局的重要依据,在此基础上,对休闲农业发展潜力进行评价,以期为区域休闲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意见。[方法]鉴于影响区域休闲农业发展潜力的因素较多,且某些因子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性,文章通过构建湖北省休闲农业区域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评价法对其进行定量研究分析。[结果]基于生态功能区划的湖北省休闲农业区域发展潜力评价体系综合得分6882,处于中等发展水平,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模糊评价向量中隶属度最大值为0298,发展潜力较大,其中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空间布局的模糊评价向量隶属度最大值分别为0384、0286和0442,发展潜力较大,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和生态环境敏感性的模糊评价向量隶属度最大值分别为0259和0315,发展潜力一般。[结论]湖北省基于生态功能区划发展休闲农业应加强生态环境、休闲农业等方面的工作。研究结果对湖北省休闲农业的持续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也为区域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3.
吉林省农业功能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采用系统聚类法对吉林省的农产品功能、农业社会功能、农业文化功能、农业生态功能进行分级评价。在此基础上,结合吉林省的基本情况,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将吉林省农业功能区划分为中部松辽平原农产品供给功能区和文化功能区、东部长白山农业生态功能区和特色农产品供给功能区、西部松嫩平原农产品供给功能区和农业社会功能区3个农业功能区。描述了各功能区的特征,并进行了功能定位,提出了发展方向建议。  相似文献   

14.
该文详细地介绍了广西农业功能区划的分区方法和技术路线。广西农业功能区划,根据广西资源禀赋、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分为:农产品供给功能区、就业与生活保障功能区、生态调节功能区、文化传承与休闲功能区四类一级功能区。在一级功能区划的基础上,对农产品供给就业与生活保障功能区进行二级分区:农产品供给功能区二级区分为4个综合供给区和粮食等13个专项供给区;就业与生活保障二级区分为:生活保障与农产品供给区、生活保障与生态调节区、生活保障与文化休闲区三类二级区。  相似文献   

15.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西安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美丽乡村建设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休闲农业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基于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发展休闲农业,对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文献调查分析美丽乡村建设与休闲农业的关系,进而对西安休闲农业进行实证分析,探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休闲农业发展问题。[结果]美丽乡村建设和休闲农业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在协同发展过程中西安休闲农业发展良好,形成了观赏型、品尝型、参与型、度假型及会展型休闲发展模式,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从规划发展、管理体制、服务体系及利益分配等4个方面提出具体对策。[结论]发展休闲农业,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科学规划是前提,完善经营管理体制是关键,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是保障,最终实现利益合理分配。  相似文献   

16.
<正>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联结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是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今年以来,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供给结构更加优化,要素资源更加活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各类经营主体已达33万家,比上年增加了3万多家,营业收入近5500亿元,整个产业呈现出"井喷式"增长态势。总的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保持了快速健康有序的发展态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探索土地多功能性评价方法,为区域土地持续利用提供支撑。研究方法: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研究结果:(1)1995—2015年唐山土地利用总功能快速提高,功能之间协调性呈减弱趋势,土地利用功能日趋多元化,重心由生活功能转变为生态功能;(2)土地生产和生活功能经历了快速提高阶段,由低度持续转变为中高度和中度持续,生态功能由缓慢退化跃入快速提升阶段,由低度持续转变为中度持续;(3)农业生产、就业支撑和生态调节功能先退化后快速提升,资源供给功能持续降低,经济发展、交通保障、社会保障等功能均呈现快速提高趋势。研究结论: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可为区域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提供参考和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耕地隐性形态变化,丰富耕地利用转型研究的形态视角。[方法]土地系统功能权衡度(LFTD)模型,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结果](1)2005—2016年北京市耕地多功能性呈现不同变化趋势。生产和社会保障功能为下降态势,生态功能经历U型变化,文化功能为持续上升状态。(2)根据功能层次性将北京市耕地多功能变化分为3个阶段:2005—2008年耕地转型前期,生产和社会保障功能为主导;2008—2014年转型期,多功能间发生复杂作用;2014—2016年转型后期,文化和生态功能为主导。(3)耕地多功能随阶段变化经历了权衡协同关系持平到以权衡关系为主导再到权衡协同关系持平的过程。3阶段主导功能变化及转型期生态、文化功能和生产、社会保障功能间复杂的权衡关系共同佐证了北京市于2014年实现了耕地功能层面转型。(4)3阶段影响因素关联性趋势变化显示第一产业比重、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GDP是耕地转型期显著影响因素。[结论]耕地隐性形态变化可深层次显化耕地利用转型,为耕地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农业的多功能性与农业功能分区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介绍了农业多功能性问题,将我国农业的主要功能分为农产品供给、就业和社会保障、文化以及生态4类,探讨了其各功能及障碍因素的内涵与地域类型划分,初步提出我国农业功能分区的方法和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农业功能区划是规范农业发展空间秩序,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该文基于海南省农业资源条件及特征,以现代农业功能区划理论为基础,选取了29个指标来表征海南省农业区划的供给、就业与社会保障、文化传承与功能和生态调节等功能,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法对功能指标进行分析,把海南省分为五大主导功能区。同时,对各分区进行了功能定位,提出了科学的发展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