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西农村水环境污染模式及其治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伍伟星  张可 《水利经济》2015,33(2):37-42
针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水环境污染防治问题,从农业面源污染、微小水污染、生活源污染和跨流域污染4个方面总结了广西农村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模式;从水环境污染的外部性、水资源的准公共物品性和经济结构特征3个方面探讨了污染产生的根源;在现有治理措施和成果的基础上,从产业结构调整、市场化治理、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提出了农村水环境长效治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There is now a fairly substantial literature that addresses transboundary water allocation both at the international and interstate level. However, most of this literature deals almost exclusively with the question of allocation and ignores quality considerations. At the same time, there is a growing literature on transboundary pollution control and upstream/downstream externalities. What is missing is an attempt to integrate quality consideration into allocation agreements. This paper examines several allocation agreements and disputes in the southwestern United States and Mexico and looks at the ramifications of omitting pollution control and quality considerations in these negotiations.  相似文献   

3.
In one way or another, all 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overexploitation or under provision of public goods, arise from incompletely defined and enforced property rights. As a result private decision makers do not consider or internalize social benefits and costs in their production or investment actions. The gap between private and social net returns results in externalities – harmful effects on third parties: overfishing, excessive air pollution, unwarranted extraction or diversion of ground or surface water, extreme depletion of oil and gas reservoirs. These situations are all examples of the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In this paper, I consider options for mitigating the losses of open access: common or group property regimes, government tax and regulation policy, more formal private property rights. I briefly summarize the problems and advantages of each option and describe why there has been move toward rights-based instruments in recent years: ITQ (individual transferable quotas), tradable emission permits, and private water rights. Introductions to the papers in the special issue follow.  相似文献   

4.
根据密云水库一级保护区内河流、水文、污染物特征,采用输出系数法模型进行研究区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并以COD、氨氮和总磷为控制因子,建立一维河流水质模型,定量计算研究区水环境容量,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水环境剩余容量及污染排放削减量进行分配。结果表明:研究区非点源污染负荷输出总值分别COD433.84t/a、氨氮47.14t/a和总磷40.75t/a,4种非点源污染类型中畜禽养殖的COD、氨氮和总磷分别占各项总污染负荷的78.6%、60%、87.1%,成为保护区内主要的污染来源,水土流失污染、农村生活污水依次之,民俗旅游的污染负荷贡献率最低;污染源类型中,生活和民俗旅游污水则主要造成COD污染,而水土流失主要引起氨氮和总磷污染。保护区内COD、氨氮和总磷的水环境容量分别为3 170.36t/a、128.20t/a、25.27t/a,相较于污染负荷,水环境容量偏小。其中,总磷的污染风险最大,其环境剩余容量达到负值,应对其进行总量15.48t/a的削减。秉承公平和效益原则,总磷排放量削减分配中,畜禽养殖、生活污水、民俗旅游、水土流失各污染源的削减比例分别为44.26%、10.83%、40.90%、6.15%;氨氮的水环境剩余容量分配中,畜牧养殖的分配量最小、分配比例最低(14.16t、49.85%);畜牧养殖成为研究区内重点削减和控制的污染源。基于非点源污染的水环境容量计算及其分配研究可为保护区水环境控制管理与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与决策支持。对加强密云水库饮水源保护,控制上游污染源,保证水质安全,确保北京市民人体健康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杨小全  曲炜 《水利经济》2018,36(6):53-56
以西部某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进出水水质分析为切入点,对园区污水处理厂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剖析,结果发现,由于存在综合管控与经济利益之间、治污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治污成本与治污收益之间的矛盾,使得园区污水处理企业经营举步维艰。提出建立以先进有效的硬件支持系统、科学合理的排水调度系统、创新发展的运行管理体制、分质按量的阶梯收费系统、强大有效的监督检查系统等为核心的综合管控体系,全方位、多角度地治理污染问题,在体制上和机制上探索出一条符合园区实际的污水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改善现有研究对水稻种植负外部性承载效率关注不足的问题,在理论模型、评估方法、检验方式3个层面实现新的边际贡献。方法 文章尝试引入背包模型设计一个解决环境承载效率优势问题的算法框架,结合数学推演的逻辑框架给出3种算法的效率优势排序结果,并基于“双重维度”的检验原理,分别利用已有研究文献中局部地区的实证数据与AHP模型中的评分数据进行检验。结果 单调算法是实现水稻种植负外部性评估与承载的最优处理方法,不规则贪婪算法在处理效率与满意程度方面虽较单调算法存在一定改进空间,但仍较贪婪算法更易实现最优承载。结论 (1)农业部门应提高对水稻种植负外部性评估的认识程度;(2)统计部门应扩展水稻主产区水稻种植的相关数据;(3)政策部门应加强对水稻种植负外部性污染源的预防性宣传;(4)水稻产业不能走低产出的“老路”和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应走负外部性低的生态农业“新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 绿色农业技术的环境与经济收益核算,对于推进技术应用、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究竟绿色农业技术有没有顺利实现农户的经济目标与社会的环境目标?现有研究诸多争议与困惑。方法 文章以水肥一体化技术为例,基于山东省649份苹果种植户的实地调查数据,借助内生转换模型,从微观层面探讨了水肥一体化技术的环境效应和经济效应。结果 (1)总体来看,农户采纳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了节肥增收的目的。(2)采纳水肥一体化技术后,样本农户能够节约化肥施用量11.79%~20.98%,提高农产品收入8.15%~9.07%。(3)不同规模农户采纳水肥一体化技术的节肥增收效应存在显著差异。对于采纳水肥一体化技术的规模户而言,其化肥减量作用强度明显高于小规模农户。与此同时,采纳水肥一体化技术只对规模户有明显的农产品增收作用。结论 注重完善市场流通机制下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使绿色农产品能够获得质量溢价的收益。同时创建有利于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应用的土地规模条件,获得规模化带来的节肥增收效应。推动外部性内部化补偿制度实施,政府对具有正外部性行为的农户给予补偿。  相似文献   

8.
几十年来不遗余力地精心呵护千岛湖水环境,千岛湖成为集旅游、水资源供应、水力发电、防洪和水产养殖为一体的多功能大型人工湖泊,在生态文明被提升至前所未有高度的新时期,不可忽视千岛湖水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中产生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必须着眼自然循环生态系统,立足科学发展,才能解决千岛湖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力求从水资源有效保护利用、水污染综合防治、生态系统经营、社区环境管理以及加强监测等全视野、大纵深、多层面可持续推进千岛湖生态优先前提下的合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农业面源污染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农业面源污染给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挖掘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及问题对今后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河南省为探讨对象,首先阐述了农业面源污染含义及主要特点。利用文献分析和统计方法对河南省农业化学品投入使用及污染情况进行分析,2007~2014年河南省化肥及农药产量和使用量均呈上涨趋势,污染面积及范围进一步扩大,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化肥、农药、秸秆及生活垃圾。而人口快速增长、经济利益驱使、政策方面不健全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主要原因。该文认为,解决农业面源污染应从推广减量技术,积极发展有机(生态)农业;提高思想认识,树立科学农业发展理念;大力推广精准农业,减轻面源污染程度;建立健全环境法规,完善政策及管理体系等4个方面入手,以期为其他地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根据流域污染现状和协作治理理论的内涵,进而分析二者的适应性、流域水污染的治理现状及存在的困境,针对治理的碎片化困境,从培育协作理念、公开治理信息、建立以流域为单元的综合管理体制、构建流域水污染治理多元化机制和完善制度供给、强化执行与监督等方面提出进一步加强流域水污染协作治理的路径选择,以期为我国流域污染问题的进一步改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国外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政策的研究进展及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水污染严重,富营养化问题突出,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该文对国外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政策领域中的主要研究进行了疏理,简要回顾与评论了基于投入的政策和基于水质的政策,认为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的分散性和随机性决定了其控制政策不能以排放量为设计基础。由于设计与执行政策的信息成本过高,基于水质的政策只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基于投入的政策具有更强的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农业面源污染氮排放评价及调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清单分析法和排污系数法,对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农业面源污染氮排放现状进行了评价,并运用灵敏度分析和情景分析方法,模拟和比较了不同调控方案对区域未来氮排放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长江中下游城市群4种污染源向水环境排放的氮总量共计128.27万t,其中,农业种植和畜禽养殖的排放比例分别为58.92%和33.53%,是该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氮污染源。如果不加大对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2011~2020年和2020~2030年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农业面源污染氮排放量将分别增加16.29%和18.78%;如果采取相关减排措施,2020年和2030年4个城市群的农业面源污染氮排放量将分别比2011年削减15%和25%,并有利于实现区域农村经济增长与环境健康发展的双重目标。建议今后全区农业面源污染氮排放调控的重点在于逐步削减肥料投入、合理优化用肥结构、控制畜禽养殖规模扩张以及促进专业化养殖畜禽废物循环利用等,主要控制地区包括武汉城市圈内的潜江市、孝感市、黄冈市和鄂州市,长株潭城市群内的长沙市和湘潭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南昌市和鹰潭市,以及皖江城市带内的六安市和合肥市。  相似文献   

13.
成红  赵亚洁 《水利经济》2015,33(3):56-58
水电属于清洁能源,具有增加能源供给、优化能源结构等作用。我国水能资源丰富,水电开发具有天然优势,但以金沙江流域为典型代表的水电过度、超前、无序开发业已造成严重生态破坏,带来环境外部性。环境外部性问题的解决,是运用外部性理论和政府管制、经济刺激手段实现环境外部性内部化的过程。可通过水电开发专项立法,明确流域水资源产权属性,严格水电开发环评相关制度,完善水电开发税费制度,实现水电开发的环境外部性的法律调整。  相似文献   

14.
梅冠群 《水利经济》2016,34(4):47-50
水安全是我国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前,我国水安全面临挑战,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用水效率偏低、水污染加剧、水环境破坏严重、水生态退化等问题突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总钥匙是"节水",水安全治理的源头也在"节水"。从水安全与节水的关系分析入手,提出节水是我国水安全基石的观点,并分别从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城镇生活用水三大领域对节水的重点任务进行研究,提出要建立和完善灌区补偿机制、农业水价改革、工业项目水资源论证和用水定额管理、与节水挂钩的领导干部考评体系等若干重要制度,把节水工作落至实处,从根本上保障我国水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农业面源污染相关的国内外文献,探讨农业面源污染领域的发展历程、国内外研究热点和前沿,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文章运用文献共被引、关键词共现和关键词突现的文献计量分析法,以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数据库以及中国知网(CNKI)的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对2000—2021年农业面源污染领域国内外研究历程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结果](1)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中国发文量最多,占全球的46.18%;(2)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聚类分析表明目前国际上农业面源污染领域的知识群组主要集中在水土流失、氮和磷、农业面源污染模型、最佳管理措施、冗余分析等,而国内对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化肥、人工湿地、防治对策等方面。(3)在聚类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发现生物技术控制农田径流中氮磷污染、利用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等技术建立多种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集成与优化、确定经济技术上可行的最佳管理措施、识别源区域的风险水平和空间分布是该领域的研究前沿。[结论]利用农业面源污染模型、应用环境友好型技术...  相似文献   

16.
基于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现状及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的法理基础,分析我国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土壤污染防治法》的立法构想。解决立法中如何界定土壤与土壤污染的概念、如何将土壤作为独立的环境要素进行保护、如何理顺《土壤污染防治法》与其他污染防治法的关系及其立法层级等迫切需要解决的相关立法技术问题。进行相关的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的可行性制度设计,在制度设计的基础上提出相关法律责任的制定,并提出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的结构框架。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西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着水质污染严重、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灾时常发生、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地表水、地下水和外调水的科学调配、节约用水、有效防治污染及合理安排生态环境用水等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attempts to expand the range of explanatory variables used in adoption studie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awareness of soil erosion problems and increases in long-term profit are significant indicators of the probability of adopting silt traps and contour ploughing as methods of soil conservation. Factors such as age, security of land tenure, informal communication, size of land holding and difficulty of adopting a particular technology, do not appear to be significant determinants of the adoption of soil conservation measures.  相似文献   

19.
水资源是不可替代的战略资源。广东省水资源存在着洪涝灾害多,干旱灾情重,水污染问题突出等严重干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和节水意识淡薄、节水规划尚未制定、管理不善、法制不健全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应从提高节水认识水平、完善节水规划、加强污水防治、加强管理、健全法制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分析并量化地下空间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外部性价值,为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和土地管理提供外部性价值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研究方法:服务重置成本法、归纳演绎法、空间计量分析法。研究结果:(1)以SDGs为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提出了“城市地下空间资产”和“城市地下空间服务”的概念及外部性价值指标体系,并建立了服务重置成本法的货币化评估方法框架;(2)提出了基于外部性价值评估的地下空间规划决策及使用权价格评估方法;(3)青岛市市南区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产生的正外部价值(外部效益)大于负外部性价值(外部成本),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结论:兼顾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外部性价值评估是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决策和土地管理的关键因素,本文提出的理论框架和评估方法为城市地下空间可持续利用及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全面、合理、可行的分析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