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元本位制的问题及其可持续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本质上是美元本位制。美元本位制在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的同时引发了全球经济失衡、全球流动性过剩以及全球金融动荡等问题。这些问题能否得到彻底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元本位制是否可持续。本文分析了美元本位制与全球经济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美元本位制在短期内仍会持续,但在长期内将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进而难以为继。  相似文献   

2.
自从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元就多次大幅度贬值,给全球经济带来很大的冲击,改革“美元本位制”的呼声不绝于耳。严格来说,现在国际货币体系不能够称作“美元本位制”。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不同,目前没有美元本位制的制度框架和强制约束,主要国际货币都是浮动汇率,国际储备货币也日益多元化,只不过美元仍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  相似文献   

3.
国际货币体系演变经历了国际金本位制、国际金块本位制、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体系等阶段。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重创,国际社会深刻认识到现行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导致全球经济持续失衡和危机频繁爆发的根本原因。因此,各国要求改革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改革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成为国际社会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4.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关干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此起彼伏,相关改革方案也层出不穷。从国际货币体系由金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黄金→美元本位制→美元本位制的历史演变轨迹可以看出,国际货币形态的更替首先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汇率制度的变革决定于大国之间的长期博弈。尽管目前有关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目标模式有多种选择,但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将是由美元、欧元、日元、人民币、黄金、特别提款权等多种货币相互制衡的国际货币格局。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进程中,人民币国际化无疑是关键的推动力。从目前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看,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应当是周边化→区域化→国际化“三步走”的战略。决定人民币国际化战略能否成功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成功的根本因素,在于我们能否正视国内经济发展的深层体制和结构问题,能否通过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为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对外留易不断增强制措条件。  相似文献   

5.
牙买加体系虽然是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改进,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是人们通常认为牙买加体系是一个不健全的过渡性货币体系,有人甚至戏称其为"无体系的体系",它的缺陷是全球失衡和金融危机的根源,因此,迫切的需要对此进行改革。目前,对于新国际货币体系的构想有很多,有人赞成恢复金本位制,有人希望重建美元本位制,有人推崇创造超主权货币。笔者认为,更为合理的国际货币新体系应该是建立人本位制。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一爆发,外汇市场变化甚大,在整个抗战期间,国民党政府所执行的外汇政策大致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为维持法币购买力而继续维持无限制供应外汇国民党统治区的货币制度,从1935年11月起实行金汇兑本位制,币价“钉住”在外汇上,国内行使纸币,币制改革办法的第六条规定:“为使法币对外汇价按照目  相似文献   

7.
人物·观点     
《证券导刊》2012,(13):7-7
“今年的经济形势可能比2009年还要严峻。”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日前表示,“去年全球经济增速在4%左右,而今年全球经济的整体增速能够维持3%就不错了。”  相似文献   

8.
“世界经济当前正处在动荡之中,饱受全球金融危机之苦。”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如此评价全球经济形势。  相似文献   

9.
刘煜辉 《中国金融》2007,(21):48-49
中国通胀输入型特征明显通胀本质是货币过多导致的货币贬值,源头在于美元本位制下美元的滥发。自2001年美国新经济泡沫破灭后,美国就在不断地转移经济调整的成本,格林斯潘的一系列降息,把大量流动性源源不断地注入世界经济体,过去五年全球官方储备增  相似文献   

10.
初夏的北京被“思辩”与“论道”的气氛所笼罩,《财富》全球500强的身影还未完全消失,“诺奖季”又匆匆赶来,注定让这座学术名城为全球所瞩目。虽然“2005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会期仅仅3天,却吸引到七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和五位世界顶尖经济学家,他们的发言和讨论足以勾勒出全球经济和经济学研究的脉络和远景。本刊在整个论坛期间进行了跟踪采访,其中五位经济学家接受了本刊的专访。在与这些世界顶尖经济学大师的零距离接触中,我们不仅聆听到西方经济学的前沿理论和思想,更感受到他们对中国经济问题的浓厚兴趣。另外,这些经济学大师尽管身处严谨的学术殿堂,却都个性鲜明,本刊记录下采访中的点滴感受,让读者在沉浸于抽象的经济学思考的同时,也能放松一下神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