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崔泽园  王书华 《经济问题》2013,(3):56-59,120
基于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区的面板数据,构建了我国统一货币政策效应区域差异的动态面板模型,对货币信贷政策、金融结构差异、区域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数据分析和实证结果证实了我国货币政策效应区域差异的显著性,金融结构及区域差异性是造成我国统一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为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必须改善当前金融结构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合金融市场的多维信息,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合成我国的金融周期指数。在此基础上,构建TVP SV VAR模型研究2003—2017年间我国货币政策、金融周期及宏观经济变量间的时变互动关系。研究发现:(1)我国货币政策、金融周期和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时变互动关系。(2)金融传导渠道可能扭曲货币政策效力,通过金融传导渠道,货币政策不仅会抑制经济增长,还可能加剧通货膨胀。(3)金融周期对货币政策产出效应的影响滞后于对价格效应的影响。短期来看,货币政策产出效应的时变特征与金融传导渠道无太大关联,但随时间推移,金融繁荣对产出的负面影响可能最终使货币政策产出效应发生反转。货币当局应警惕金融繁荣对货币政策效力的扭曲,审慎操作,且不宜承担过多刺激产出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系统阐述西方区域金融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实证研究表明,央行货币政策在我国黄河中游、西北、长江中游等三个区域共计13个省份不具有有效传导机制,利率政策的区域传导效应时滞为一年。本文认为,区域贸易和资金流动影响货币政策区域传导效应,区域金融资源外流和金融结构失衡相互影响,是造成货币政策传导区域失效的主要原因。本文建议建立综合政策调控机制和区域货币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4.
保持物价稳定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货币政策的动态有效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根据金融加速器的DSGE模型,对中国治理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及选择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可发现:货币政策存在非对称的金融加速器效应,货币政策效果会通过成本渠道传导,引起资产价格波动,从而推高物价;短期内中国出现滞胀的可能性较小,但是中长期仍面临增速放缓和通胀压力。增强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前瞻性、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扩大中小企业融资规模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货币政策可能通过区域中有结构性差异的金融体系对政策冲击的不同反应,产生出不对称的区域分配性政策效应。因此有必要对中国货币政策基于区域金融结构差异的区域分配性效应进行实证考察,以便提出在操作目标和执行机制层面配合总量性货币政策的结构性政策建议。本文基于区域金融结构差异的视角,从金融机构、金融资产结构和金融渗透程度差异的实证分析着手,分析了金融结构差异导致中国货币政策区域分配效应的机制和效应,由此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推动动力特殊性所导致的金融发展功能异化,文章提出了中国金融发展具有规模化和市场化二重效应的新观点。文章据此结合中国数字金融发展的新特征拓展了传统金融发展指标,并对金融发展指标从功能上进行了二重性区分,通过构建一个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尝试打开金融发展二重性对货币政策差异化影响的机理“黑箱”,提出了三个非竞争性命题,并对命题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第一,金融发展总体上提高了货币政策的效果,但这主要是通过金融发展市场化效应实现的。第二,从传导机理来看,金融发展市场化效应强化利率渠道而弱化信贷渠道;规模效应Ⅱ则反之。第三,在企业抵押能力存在系统异质性的条件下,金融发展市场化效应和规模效应Ⅱ还会分别通过利率渠道和信贷渠道产生金融资源配置的非均衡效应。第四,货币政策不同传导渠道的相对作用内生于金融发展的阶段、结构和功能,而且这一相对作用还会被实体经济的系统异质性放大。文章对于如何进一步优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提高货币政策调控能力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释了金融结构(包括银行业结构)影响收入分配的理论机制,并运用动态面板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分析了金融结构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1)金融制度功能的有效发挥依赖于金融资源在数量规模和结构层次上的匹配程度,金融要素之间根据市场主体的融资需求形成相互分工协作,在促进金融结构转型过程中实现收入分配优化;(2)在资本密集型产业优先发展的战略背景下,银行业结构对收入分配存在逐级递减的正向影响效应,大型商业银行市场融资份额占比过高将不利于优化收入分配;(3)在经济增长进程中,金融结构对收入分配存在倒“U”型影响效应,金融结构由“银行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将有利于优化收入分配。  相似文献   

8.
我国区域金融政策问题研究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王维强 《财经研究》2005,31(2):110-119
区域金融差异是我国金融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文章结合我国存在区域金融差异的现状,讨论在我国实施区域金融政策的有关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实施区域金融政策的必要性;然后界定了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4种模式;最后按照区域金融结构政策、区域货币政策和城乡金融政策的分类讨论了区域金融政策的实施问题.  相似文献   

9.
许佩娟  冉光和  卫来 《技术经济》2012,31(1):95-100
利用1978—2009年我国省级数据,采用单位根检验方法、协整检验方法和误差修正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与其城乡收入之间的关系,并比较分析了两者间关系在三大地区的区域差异。检验结果显示:对于东、西部地区而言,地区城乡收入差距与地区金融发展效率负相关,与地区金融发展规模正相关;中部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与其金融发展效率正相关,与其金融发展规模负相关,城乡收入差距与金融发展规模存在长期因果关系;在不同的区域条件下,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存在区域差异。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王茹 《当代经济》2009,(16):146-147
我国作为经济转轨时期的发展中大国,经济二元结构的存在已经是个不真的事实,并会导致金融二元结构.金融二元结构主要体现在地区间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的发展成熟程度的差异,而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又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重要环节,因此,统一的货币政策通过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最终传导到企业和个人的效果就有可能存在差异,即统一货币政策的执行效力可能存在显著性的区域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
在金融结构的变迁过程中,蕴含着金融不稳定的因素,客观上两者之间存在着互相作用的机理。同时,金融结构的变迁以及金融稳定的实现都与金融系统功能的发挥紧密相关,所以金融功能观为研究两者关系提供了很好的分析视角。从宏观上看,金融结构与金融稳定通过实体经济和货币政策相互发生作用,货币政策作用于金融系统并影响着金融结构,金融结构的变动直接作用于实体经济,由此引起的实体经济波动将会影响到金融稳定,反之亦存在着作用机制;从微观上看,金融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金融市场结构、金融制度结构、金融融资结构、金融开放结构等,都对金融稳定产生各自不同的、具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mplications of financial innovations on Nigeria’s monetary policy, using: trend analysis, error correction mechanism, and a structural model estimated with 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s. The study found that financial innovation improves the interest rate channel of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and the efficiency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However, it increases the output gap and adds an element of uncertainty in the monetary policy environment as it increases the cost of implementing monetary policy and impinges on the potency of the operating target through its impact on the stability of the money multiplier, money velocity, and demand for money.  相似文献   

13.
金融结构及其对货币传导机制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樊明太 《经济研究》2004,39(7):27-37
本文在简要考察中国金融结构转型中货币政策机制 ,包括货币政策的工具、效率前沿和规则及相应的货币传导机制变迁轨迹的基础上 ,根据结构分割点原则 ,实证检验、估计和分析了金融结构变迁对货币政策的适用工具和反应函数的影响 ,以及对货币传导的利率机制 ,即由政策利率到市场利率、并进而到通胀率 -产出波动前沿的影响。基本的结论是 ,金融结构变迁深刻地影响着货币传导机制的性质和作用程度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全局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了美联储QE对采用不同货币政策框架、汇率制度和资本流动管理制度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影响。“货币政策钉住货币供应量+宽松钉住汇率制度+资本账户可兑换”的国家其货币政策应兼顾本国物价水平稳定,同时加强宏观审慎政策对资产价格的逆周期调节,避免出现实体经济紧缩而金融繁荣的现象。“货币政策钉住通货膨胀+浮动汇率+资本账户可兑换”的国家应强化宏观审慎政策对资产价格的调节以应对金融资产泡沫。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货币理论忽视了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及金融生态的影响,文章从商业银行的微观视角出发研究了货币政策对金融生态的影响机理。理论层面,金融生态与货币政策制度供给、传导机制和有效性相互关联,货币政策则通过资产价格或估值机制、收入及现金流机制、追求收益机制、杠杆调整机制、道德风险机制和风险转移机制影响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实证层面,构建了货币政策影响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和风险承担的数理模型,选取国有和股份制两类共12家上市商业银行2008-2013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规模增加、风险承担意愿增强,有利于优化金融生态,反之则反是;国有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变化更敏感,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对金融生态更敏感。因此,在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中,需要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相互协调配合。  相似文献   

16.
The paper explores the redistributive effects of a monetary policy shock in a limited participation framework with limited credit access. Expansionary monetary policy redistributes consumption from traders to non-traders. This redistribution is the largest when only financial market participants have a choice between multiple means of payments while non-participants do not. Welfare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 on the economy is the greatest when all agents (financial market participants and nonparticipants) can choose from alternative means of payment in a financially segmented model. The model is calibrated to the US economy for quantitative analysis.  相似文献   

17.
金融创新与货币政策:冲击与变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结合国际上己有的经历,分析了金融创新对传统货币供求机制与贷币政策操作体系的深刻影响,并根据我国目前金融改革与发展和实际,提出了我国货币政策操作体系在应对入世与金融创新冲击等方面所应当进行的调整和适应性准备。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货币政策视角梳理了预期管理理论的形成与演变历程,探讨了对通胀预期管理的现实启示。本文研究发现,预期管理理论以货币政策可信度为核心,历经从规则与相机抉择之间的摇摆到融合政策承诺与中央银行沟通并形成前瞻性引导的过程,各种预期管理思想的引入均通过对货币政策施加各种约束,促进政策的动态一致性,提高公众预期形成的精确性。构建以新凯恩斯主义DSGE模型为基础的预期管理框架,改进以预期形成机制和金融体系的模型化为代表的模型结构,采用机制设计方法完善货币政策框架成为未来预期管理理论发展的重要方向。对于我国而言,加快以利率与汇率市场化改革为代表的金融改革,强化以价格稳定为核心的货币政策调控,并通过有效权衡稳增长、调结构与反通胀之间关系,塑造坚定的反通胀立场,形成以通胀目标为代表的名义锚。同时构造兼顾价格稳定与金融稳定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和中国特色的新凯恩斯主义DSGE模型,提高预期管理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经济金融体制下,金融不平衡的积累和破灭,对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货币稳定和金融稳定产生了重大不利影响,货币政策如何应对金融不平衡成为很多学者关注的话题。本文分析了货币政策在金融不平衡形成中的作用,以及金融不平衡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产生的不利影响,介绍了货币政策应对金融不平衡的几种政策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