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数学化,中国经济学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经济学的数学化提高了经济学的科学性,而“倡导科学”则是现代化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那么,通过数学化达到科学化就可能实现经济学的现代化。关于经济学数学化的讨论有着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站在传统文化的立场上,抵制逻辑实证的思维方式而拒绝数学化是落后于时代的;站在后现代主义的立场上,由批判现代化的弊端,到批判“科学主义”,进而反对数学化,则超越了现实的时代。这两种观念都错在没能找准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时空定位。  相似文献   

2.
2005年理论经济学的若干热点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刘国光经济学新论”之争 2005年7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刘国光教授回答采访者的题为《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的一些问题》的谈话,先在网上传播,随后在《高校理论战线》2005年第9期和《经济研究》第10期公开发表,他就当前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的一系列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内容包括:当前经济学教学与研究中西方经济学的影响上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导地位被削弱和边缘化的状况令人堪忧;造成西方经济学影响上升、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下降的原因;关于意识形态领域两个相互联系的倾向性问题;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问题;正确对待西方经济理论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经济学教育究竟是意识形态的教育还是分析工具的教育;关于经济学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的问题;、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以什么理论为指导的问题,即究竟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还是以西方经济学为指导,以及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领导权掌握在什么人手中的问题,要不要提出反右防“左”的问题;克服目前倾向性问题的一些意见。刘国光的“谈话”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强烈反响,许多经济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被排斥和边缘化、盲目崇拜西方经济学的现状表示不满。与此同时,持不同见解的学者也发表了文章,公开反驳刘国光的观点,将争论推向了高潮。这是我国理论界的一场大争论。  相似文献   

3.
韦森 《经济学》2007,6(3):945-968
基于对经济思想史上一些相关文献的理论回顾,本文认为,在中国经济与中国经济学理论互动演变的当下格局中,是对经济学的性质、意义、任务以及它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这样一些元经济学问题进行理论反思和讨论的时候了。第二小节的文献追溯发现,在经济学说史上,伴随着由“政治经济学”向“经济学”的转变,经济学家们对经济学的本质和任务的理解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三小节讨论了经济学能否成为一门价值中立的科学问题。研究发现,任何经济学派的理论观点都会潜含着某些价值判断和伦理原则在其中,经济学家作为一个“学术人”所面临的问题,首先是如何透过自己的文化信念和价值观,去发现人类社会中的某些“自然秩序”。第四小节讨论了经济学能否成为像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那样一种高度形式化的“精密科学”这一问题,并对目前主流经济学中流行的唯科学主义的研究偏向做了一些反思性的评论。本文最后所得出的结论是:为了中国的理论经济学在未来的健康成长,应该鼓励不同经济学流派和研究路径之间的竞争、对话和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运用唯物史观将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划分为古典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两个历史时期。然而,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家不承认资产阶级经济学已经转化为庸俗经济学。他们在研究对象上强调抽象的资源配置、在研究方法上强化数理工具的应用,企图以此来掩盖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庸俗性质。应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加以批判性的分析,不难发现披上了科学外衣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依然是庸俗经济学。  相似文献   

5.
萨缪尔森在其著作《经济学》中给予马克思较高评价,并肯定了马克思在经济学方法论及某些具体理论上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他站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立场上研究、介绍和评价马克思经济学,有助于深入理解马克思对西方经济学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地位,既要强调它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也应体现在经济学教学与研究中的数量规模上。在对于经济领域“左”与“右”的问题上,不能完全用过去的结论来评论现实。对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问题,要注重目标设定是否发生改变。而注重社会公平,并不意味是“低水平的平均主义”。“挺朗”与“批朗”之争的核心是如何进行国有企业改革,而不是接受不接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经济学何以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学能否预测未来是经济学方法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但经济预测的困难在于经济理论与未来的经济发展的明显相关性。在经济学能否预测问题上经济学家在着截然不同的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学完全可以与物理学一样,是一门科学,同样可以预测;第二种观点明确否认经济学能够进行预测,从而否认经济学的科学性;第三种观点承认经济学的科学性,但否定经济学精确预测的可能性,这类观点同时不排除经济学可以用来对经济系统的大趋势做出某种预言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熊波 《当代经济》2007,(10S):172-173
数学方法的运用是现代经济学的主要特征之一,数学使经济学走向成熟和科学。然而,并非所有的经济问题都能用数学方法解释和解决,经济学的主要领域是靠经济学知识而不是数学取胜。但这两者之间是互补的而不是替代的关系。“滥用教学”与“排斥数学”都是一种极端的倾向。  相似文献   

9.
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充分重视理论经济学的作用。理论经济学的繁荣和发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历史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必须坚持从中国“社会主义”的国情和实际出发,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理论创新,建设真正繁荣昌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经济学”。  相似文献   

10.
以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原理为理论依据,傅殷才主张在研究西方经济学理论时,不能忽视对西方国家政府经济政策与实践的研究.他坚持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方法批判克林顿经济学的阶级性、辩护性和反动性,目的是引导人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克林顿经济学:既要避免对克林顿经济学的过度盲从,又要重视其所代表的凯恩斯主义的复兴理论与现实意义,还要重视克林顿政府所推行的一系列经济措施的借鉴价值.傅殷才对克林顿经济学理论本质的批判,与对其政策实践的评析,启示我们研究西方经济学理论与政策实践时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重视科技进步、产业创新,借以推进当前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相似文献   

11.
经济理论的学术体系从形成之初就不断地受到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人本主义以及近代科学和工业革命催生的科学主义的交替影响,并在其发展、演变的历史维度上,反复表现为两者之间持久的纷争和不可调和的对立。关于经济学“科学化”还是“人本化”走向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对实证方法和规范方法及其运用后果的理解上。虽然最近几十年现代经济学对数学大规模的应用赋予了经济理论以崭新的面貌,但同时却日益傲慢地表现出忽视甚至无视人的价值判断以及其他非经济因素等规范性内涵的趋势,其“科学化”的后果似乎是在加速向混淆目的与手段关系方向的轨道上发展。由于经济学本身的社会科学属性,决定了其人本化走向的不可避免性。“科学化”仅仅是手段,而“人本化”才是真正目的,两者涵盖的不同层域的“话语域”,注定了它们之间的健康关系决不应是竞争性的替代,而应是一种互补性的会通。那种将“科学”作为目的的思想是犯了会错意和用错对象的错误。  相似文献   

12.
两种经济周期理论的主要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经济学的经济周期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经济周期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产更新。而西方经济学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外生的技术冲击,经济波动的任何结果都是最优的。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经济学的经济周期理论深刻阐述了经济周期波动的运动机理与本质特征,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规律。而西方经济学经济周期理论囿于其基本立场、历史观与方法论,只是在表面上描述经济周期的运行,未能真正揭示经济周期运行的本质规律。比较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经济周期理论,有助于深化对于经济周期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经济“混合物”现实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纯净物”思维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为了克服这一矛盾,西方主流经济学研究者借鉴自然科学中的实验研究方法,在研究中广泛采用自然实验并推动了所谓可信性革命。从表面上来看,这使西方主流经济学取得了堪称经济学革命的长足发展,但是从更深层次来看,这次经济学革命不但未能有效缓和理论与现实之间的脱节问题,反而使其背离得更加严重,存在着自然实验不自然、可信性革命不可信、可操作性陷阱和外部有效性难题等根本缺陷。本文将本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态度,尝试从经济“混合物”现实和西方主流经济学“纯净物”思维的矛盾出发,深入分析自然实验和可信性革命所存在的缺陷,希冀能够进一步多元化经济学研究方法,植根中国实践,提炼中国经验,创新中国话语,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4.
波普尔是20世纪西方著名的科学哲学家,无论是在经济学方法论中,还是在科学哲学中,与波普尔这个名字最紧密相连的哲学立场就是证伪主义。他的证伪主义思想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影响非常巨大,首先从证伪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入手,进而通过五位经济学名家的现实案例,具体阐述波普尔证伪主义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经济学帝国主义"作为经济学扩展自己研究领域这种现象的特定称谓,通过"侵入"其他社会科学的边界,在援助和丰富经济学自身的同时,也在援助和丰富邻近的社会科学.尽管"经济学帝国主义"存在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问题与不足,但总体上我们还是应当承认和肯定它具有其合理内核.我们不应把它简单地理解为那种真正的帝国主义行为,其带来的应是社会科学的一个多赢局面,它可以被看作是经济学为构建开放的社会科学所作的有益尝试;"经济学帝国主义"本质上是"科学帝国主义"的表现.本文就"经济学帝国主义"的演进轨迹、重要表现进行了阐述、剖析和简要评析;并基于此,对我国经济学的发展和建设作了相关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市场失灵及其制度矫正的两种经济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对市场失灵与治理的理论分析都测重从制度角度分析市场失灵的原因和治理,且有些方面不可以为补充。但由于这两种理论分析的立场、方法和使合不同,其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如果从对比的角度看,其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分析问题的哲学基础与方法上的差异;(2)市场失灵类型、表明与实质上的差异;(3)市场失灵成因与治理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一、创意的稀缺性1.创意的稀缺并不是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稀缺。无论是中外学者的诠释还是网络上的信息,都再次说明创意是一种资源,如同土地、资金、人力一样,人们利用它创造价值,但这种资源,并不是无限的。古典经济学中的稀缺性是指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如同土地、矿产、石油、资金、劳动力等等。物质的有形性,空间与时间的相对性造成了资源的稀缺。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意这个源于人脑的资源当然要丰富得多。尽管“在一个大部分经济价值来源于理念的社会里,原材料和物质财产的重要性大为降低”,并且“知识的共享性……可以被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反复使用,创造出新的事物”,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如果创意真的可以无限地被“制造”出来,那么它就不能被称为“创意”了。  相似文献   

18.
在《资本论》当代阐释中,新辩证法学派援引黑格尔哲学将《资本论》阐释为一种“先验结构”,该路径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形而上学批判相左。秉持历史科学诉求,马克思在哲学与经济学的视差中进行《资本论》的理论建构,《资本论》整体因此呈现出“科学性”与“类先验性”的双重特征,这使得马克思的“科学逻辑”与黑格尔的“思辨逻辑”表现出立场上的差异与形式上的近似。可见,在《资本论》方法论阐释中,脱离历史唯物主义与去黑格尔主义两者皆不可取,我们需要站在马克思的理论立场上来考察“解释世界”的问题,继而从理论“旁观”视角切换至“行动”视角,以实现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旨趣。  相似文献   

19.
论经济学的"语言转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代哲学的"语言转向"表明:知识与价值的关系问题实质上是科学与价值的关系问题.科学与价值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这最明显地表现在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之间的争论.事实上,经济学是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新途径.经济学的语言转向表现在:一是制度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现象.二是博弈论认为,任何词语的特定含义都是通过某种语言演化的最优化过程而形成的演化均衡来确定的.三是大多数经济学家只强调了科学语言而排斥了人文语言和日常语言,这恐怕很难向人们提供和展现一种失真较少的真实经济世界图景.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对经济思想史上一些相关文献的理论回顾,本文认为,在中国经济与中国经济学理论互动演变的当下格局中,是对经济学的性质、意义、任务以及它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这样一些元经济学问题进行理论反思和讨论的时候了。第二小节的文献追溯发现,在经济学说史上,伴随着由"政治经济学"向"经济学"的转变,经济学家们对经济学的本质和任务的理解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三小节讨论了经济学能否成为一门价值中立的科学问题。研究发现,任何经济学派的理论观点都会潜含着某些价值判断和伦理原则在其中,经济学家作为一个"学术人"所面临的问题,首先是如何透过自己的文化信念和价值观,去发现人类社会中的某些"自然秩序"。第四小节讨论了经济学能否成为像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那样一种高度形式化的"精密科学"这一问题,并对目前主流经济学中流行的唯科学主义的研究偏向做了一些反思性的评论。本文最后所得出的结论是:为了中国的理论经济学在未来的健康成长,应该鼓励不同经济学流派和研究路径之间的竞争、对话和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