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东部制造业企业迁移的趋势及其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着眼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制造业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迁移的现象,探讨了东部制造业企业迁移的趋势、特征及其发生机理。研究表明,东部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和原材料密集型制造业企业正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企业仍在向东部集中;产业因素和地区因素的变动是东部制造业企业向中西部迁移的直接动因。相应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区域政策有必要根据这种趋势进行调整和跟进。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地区间的收入差距在逐渐扩大,低收入地区基本都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地区间收入差距的扩大有经济发展战略、地理因素、教育机会不均等多方面的原因。如果地区间的收入差距过大,会使中西部地区的人力、物力、财力和资源向东部地区大量转移,造成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更加落后,从而导致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由此形成恶性循环;也很可能会引起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因此,缩小地区间的收入差距、促使经济协调发展,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影响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从理论上讲,区域发展差距的扩大,将促使发达地区丧失比较优势的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而在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扩大中并未形成明显的产业转移。影响东部发达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主要因素有: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大规模流向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参与国际分工,以及体制转轨时期东部地区地方政府的保护。目前,有助于这种产业转移的有利环境正在形成,但仍然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4.
加入WTO将使我国正在实施的区域发展战略面临巨大挑战。因为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更大作用的境外企业投资仍将集中于东部地区 ,而且这种集中程度还会更高 ;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快 ,将使要素继续流向收益高的东部地区 ;国际市场的扩大 ,延缓了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进程 ,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东部企业进入中西部地区投资和兼并。因此 ,在短期内中西部与东部的发展差距将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5.
我国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发展趋势及相关政策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世纪后期以来,国际间的产业转移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我国不仅在改革开放后开始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而且由于国内发展差异巨大,在我国还出现了地区间的产业转移。与发达国家之间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差距,是决定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一般因素,而转轨经济的特殊性则使得政府成为影响我国产业转移的一个特殊因素。据此,预计我国产业转移将呈现如下趋势:第三产业将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内容;制造业则仍是国内产业转移的主要内容。而东部地区政府阻止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中西部地区发展总部经济等相关政策,是难以达到预定目标的。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来,伴随着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进入非农行业就业,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数量也日益增长。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发现:农村已跨省转移劳动力中的较大比重就业于东部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各省区农村劳动力大量向东部地区转移就业。这必将极大加速东部地区经济增长,从而导致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间的经济差距日益加剧。计量检验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的跨省转移明显地促进了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的扩大,是导致地区经济差距持续扩大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生产集中、人口分布与地区经济差异   总被引:63,自引:4,他引:63  
动、静态比较分析发现 ,我国生产的极化作用不高 ,人口的极化作用过低。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向东部地区不断集中的同时 ,人口没有相应地向那里集中 ,造成核心发达区域生产与人口分布高度失衡。鼓励中西部贫困人口向东部尤其是东部核心区域流动 ,是解决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8.
中国区际产业转移的困境寻源与对策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区域产业转移的理论,现阶段,东部地区产业应该向中西部地区大规模自然转移,但这种现象并未出现。分析发现:中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产业制度、市场等环境差距悬殊,致使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推进力量小于制约力量,因而这种转移目前还不可能大规模地自然演进。为此,中国区域产业发展的政策应该是:顺应这种客观现实,一方面继续促进东部地区的产业发展,为东部地区及全国的经济发展增强整体实力,也使国家有条件支持、帮助中西部地区;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要积极改善经济环境,以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同时也要依靠发展旅游业等其他途径大力发展自身的经济。  相似文献   

9.
日本向中国产业转移区位选择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雪  高长春 《生产力研究》2008,(15):105-107
日本向中国的产业转移呈现出区位分布不均的特点,日本向中国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文章建立了计量经济模型对影响日本对华产业转移区位选择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得出地区经济开放度、工资水平、教育水平和政策因素是影响日本对华产业转移区位分布的重要因素。并鉴于此,对中西部地区吸引日本产业转移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市场化进程中的中国地区经济差距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海刚 《财经研究》2007,33(9):101-111
文章是对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形成原因的一个解释。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地区差距日趋凸现,至今一直呈逐渐增强的态势。文章从市场化的视角对中国地区差距的成因进行了一个系统性解释,认为东部地区通过优惠政策获得了一个先动的优势,在市场化机制的作用下东部地区的先动优势得到了强化,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对此,文章建立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来分析地区差距形成的内在机制,从实证上验证了市场化因素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了"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韵指导方针,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对于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差距扩大问题,必须认真对待,正确处理",并强调应当把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作为一条长期坚持的重要方针"。改革开放以来,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距不断扩大,是近来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2.
产业转移催化了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的演变趋势。利用行业集中度指标和空间基尼系数指标测算了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制造业的集聚程度,根据测算结果,需要进一步诱导和推进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同时实现中国与东盟各国产业梯度转移,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均可凭借自身优势吸引高新技术产业入驻,并积极嵌入全球价值链体系,沿海地区发展高技术产业要注意过度集聚和产能过剩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趋势——基于浙江的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中的规律性现象,目前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发展趋势。与广东和江苏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主要在省区内地区间转移不同,浙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主要向江西、安徽与河南等相邻的中西部省区转移发展。在产业转移发展中,分离式转移与集群式转移成效最为明显,困难主要来自产业转移面临的不确定性,以及转入地投资环境与市场秩序有待改善。从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上讲,浙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发展,体现了由资源配置条件变化引致的地区经济结构变动与中国经济梯度发展的规律性特点,因而更具有代表性,其实践与成效有助推动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面对东部的产业转移,我国中西部的区域发展战略均暗含了"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重要部署,并希望以此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收敛。借助于产业转移过程中的要素流动,运用2000-2010年的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制造业内劳动力在区域间的转移。结果显示:整体上制造业在东、中、西部之间并未发生大规模的转移;虽然制造业内劳动密集型产业发生了明显的梯度转移,但只表现为由东部向中部的转移;制造业内资本技术密集型、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并未发生明显转移,现有产业转移仍然集中在东部内部,但出现了由东部内部转移向中部扩散的趋势。因此,西部需要调整区域发展战略并寻找新的着力点,中部需要重点遴选承接的产业类型,同时为应对东南亚诸国的竞争,中西部的产业承接还需要着眼于国内市场的庞大需要并降低产业转移的交易成本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协整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根据1952-2003年各省的人均实际GDP数据,运用协整检验方法对我国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除上海与贵州外,按照分省配对协整检验划分的三大区域中,西部地区具有收敛特征而东部地区不存在收敛但受到三个随机增长因素的共同作用。此外,三大地区间不存在收敛,但中西部地区具有共同的增长趋势而与东部地区则不存在这种关系,东部与中西部的经济差距在1990年以后呈现明显扩大的趋势,西部大开发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6.
文化资源向文化创意产业转化的支撑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一种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已成为各省实现经济转型和发展模式创新的重要产业.但是相对于东部地区,作为文化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却相当薄弱.文章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东部和中西部一些省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因素的做了对比研究,并分析了东部和中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差距的原因,得出了中西部地区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因子优势,发展不同类型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些结论.  相似文献   

17.
劳动力流动替代资本流动的辨析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霈  冷静 《财经科学》2008,(12):105-113
在一国内部由于劳动力流动具有便利性和广泛性,限制了发达地区产业过度集聚后劳动力成本的升幅,导致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进行的产业转移(资本流动)被抑制.文章回顾了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的相对变化幅度,发现无论与中西部地区还是和其他行业相比,其增速都明显偏慢.在此基础上,文章对"民工荒"、出口转冷等新背景下我国东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资本西进的新态势进行了展望,提出内需市场的充分启动是中西部地区大规模承接东部资本转移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8.
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改革开放17年来,东部地区发展比中西部地区更快一些,以致出现了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决定把解决地区发展差距,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今后改革和  相似文献   

19.
近十年来,我国工业总体分布呈明显的集中趋势,主要是向东部地区尤其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集中。工业布局过度向东部聚集挤压了内地的发展空间,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中西部地区资源输出的地位得到了强化。工业布局"过密"与"过疏"并存,使资源环境成为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约束。要实现工业布局优化,应在宏观层面上,引导东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缓解东部地区资源和环境压力;在中观层面上,促进工业集聚区向城市和城市群集中,实现集约型的布局;在微观层面上,工业企业向工业集聚区或工业园区集中。  相似文献   

20.
劳动地理集中、产业空间与地区收入差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模型,采用中国1990年、2000年和2007年的普查数据计算了31个省市的劳动集中度,并以此解释产业空间和地区收入差距的发展变化.文章发现:(1)人力资本集中是产业集聚形成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集中度上升会提高地区的收入水平;(2)各省市的人力资本分布不均衡并有可能导致地区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本文认为,人力资本存量差异是地区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促进劳动力充分流动、加快推进城市化建设是有效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