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佛山是珠三角大气污染重点防治区域,当前在公众参与、大气污染环境质量管理、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的联防联控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应通过强化珠三角区域政府、市场和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建设、健全珠三角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所需要的"协同性"立法、改进和形成立体、全方位和无缝对接的行政执法链条和严格问责机制等完善佛山大气污染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求京津冀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政策实施效果,以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应用合成控制法科学评估京津冀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政策效应,在此基础上构建计量模型探讨政策效应区域异质性的原因。结果表明:京津冀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政策效应具有显著的时滞性、短期负效应冲击和区域异质性;地区政府财政实力、人力资本和人口密度是影响京津冀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政策效应异质性的重要原因。最后,提出既要不断夯实协同根基、提升协同效率,更要重视“异质性”影响、突出“差异化”共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京津冀等地2003-2010年面板数据,从政府、企业和公众各主体出发,先用SBM-VRS模型测算京津冀等地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再采用回归模型来分析政府、企业和公众的环境伦理行为与京津冀等地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关系.研究表明:从整体而言,京津冀等地政府环境伦理行为、企业环境伦理行为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而公众环境伦理行为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分地域而言,不同省市的政府、企业和公众的环境伦理行为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有不同的影响.因此,从总体上在政府、企业和公众的环境伦理行为方面提出促进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对策建议,并针对各个省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符合实际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余亮 《技术经济》2019,38(3):97-104
基于2010—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公众参与对水环境治理、固体废弃物治理、大气环境治理和噪声环境治理的效果,以及在这四类环境污染下公众参与对政府环境规制的影响。研究发现:公众对不同类型环境污染的感受不同,导致公众在相应的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参与程度也不同;公众对水环境、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环境污染治理有着较高的参与度并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效果,其原因在于上述类型环境污染对公众造成的直观感受较深,短期内对健康威胁较大;而公众对大气环境污染治理的参与效果不显著,其可能原因是公众对中轻度大气污染的直观感受不深刻,短期内健康未受到大气污染的明显影响;公众参与对我国政府环境规制的影响程度不高。  相似文献   

5.
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理论机制与经验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处理好地方政府之间长期存在的重竞争、轻合作的问题,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工作。理论分析表明,中央政府自上而下对地方政府的合作行为进行持续的协调,并确保协作结果对各个地方政府可见,有助于推动地方政府从“各自为战”走向“合作共赢”。本文利用2014年“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这一准自然实验,检验中央政府协调长三角地区进行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效果,发现自该政策执行以来,地方政府对秸秆焚烧、机动车和企业污染排放等污染源头进行了实质性的治理整顿,使得长三角区域内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尤其在省际边界地区取得明显的治污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即使是空气污染这样具有高传输性和显著负外部性的治理难题,也能在中央的制度创新和技术赋能下得到有效解决,这为更大范围、更多领域的区域协同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6.
崔和瑞  辛媛  赵巧芝 《技术经济》2022,41(11):94-103
区域协同治理政策是中国提升大气污染治理效果的关键。首先对政策执行可能产生的治理效果展开分析,提出假设1~4;进一步以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工业SO2为典型污染物,构建双重差分模型(DID)评估区域协同治理政策的减排效果,以及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对外开放三种中介路径下的间接影响。结果显示:(1).以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城市为实验组,其它城市作为对照组,区域协同治理政策的影响系数为-1.3427,政策显著降低污染排放水平,结果具有良好的稳健性。(2).分样本检验显示,京津冀地区政策效果明显优于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的政策效果高于欠发达地区,政策执行中的区域异质性不容忽视。(3). 三条中介路径中,区域协同治理政策通过技术创新和对外开放的污染减排效果显著,而通过影响产业结构产生的间接驱动效果微弱。继续推动区域协同治理政策落实中,充分考虑区域差异化特征基础上,重视中介路径的识别和可能带来的减排潜力应成为重要的政策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7.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根本取向是低碳绿色发展。以治理大气污染为导向,以能源革命为保障条件,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客观要求。治理京津冀大气污染,需要按照节能减排目标,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治污带动发展,发展促进治污”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需要技术支持,更需要资金支持。在多渠道资金投入保障机制方面,必须搞好财政金融政策协同配合,在注重发挥财政政策引导能力和支持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多渠道引导金融机构、实体企业、社会资金,积极投入到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改造升级中,为治理京津冀大气污染,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相应的资金保障。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区域协调发展面临众多矛盾,社会的个体化与区域发展的整体性、治理资源的分散化与社会风险的系统化、治理机构的边界分割与不断增强的流动性,以及网络世界的碎片化与现实生活的持续性之间的矛盾等,成为区域治理亟需解决的问题。协同共治是解决上述矛盾,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区域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一方面将协同理论运用于区域治理实践,超越单一系统形成综合性的行动和治理模式,系统构建理论指导、体制机制、效果评估和反馈体系等;另一方面提升区域政府联合体协调能力,提升多元化主体参与治理的权利和能力,并进一步在行动中产生创新性理念。  相似文献   

9.
区域性大气污染在我国大范围同时出现的频次日益增多,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健康。从发达国家治理区域大气污染的经验看,在每个关键治理阶段,无论是制定治理政策措施,还是出台污染物排放标准,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都在其中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建议我国相关部门在治理区域大气污染过程中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加强区域大气污染成因与对策的系统整合研究,加强不同来源的环境监测信息和数据的共享与公开,加强关键问题的识别,并对大气污染领域基础性和关键性问题予以长期和稳定支持。  相似文献   

10.
长江经济带的空气质量问题是当前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本文利用2016年的年度数据和季度数据,结合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对长江经济带129个市州的空气质量状况进行刻画,并通过空间计量模型,深入分析长江经济带129个市州空气质量的影响因素;最后,运用k-means聚类方法,综合经济、人口、交通、能源等因素,将长江经济带划分成四个区域,并根据其大气污染状况,区分重点治理区域。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空气质量状况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且地区间空气质量状况分布呈现出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的两极分化,污染溢出效应显著;城镇化率、能源消费量和人口密度对空气质量均呈显著正向影响,汽车保有量对地区空气质量状况存在显著负向削减作用,并且邻近地区空气质量状况对本地区的影响更大。因此,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离不开多方协作、共同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应充分考虑本地区经济发展特征和能源消费结构,分区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治理。  相似文献   

11.
大事件营销是中西方城市均十分偏好的一种企业家城市策略,也因此成为研究城市政体形成、发展和变迁的重要视角。对南京市河西新城的城市政体实证研究后认为,在南京河西新城中出现的治理体系,是一种以大事件推动和维系的、以公共部门为主导的、促进增长的城市政体。通过考察河西新城政体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以及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和公众等多方参与者在政体中的作用和互动关系,研究认为河西新城政体经历了从增长联盟到发展型城市政体的变迁。研究发现河西新城政体有以下特点:1大事件起到了推动政体形成和维系政体稳定的作用;2公共部门处于政体的主导地位,其中具有政府背景的非正式治理机构可以成为政体的核心,公共部门之间存在以利益为基础的合作伙伴关系;3公众的力量可以介入城市政体的运作并引致政体变迁。研究用中国的实证丰富和发展了城市政体理论,同时也对建立公平高效的中国城市治理体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国防科技企业间协同能力、知识共享与网络组织效率之间的关系。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陕西省27家国防科技企业为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国防科技企业间协同能力对知识共享、知识共享对网络组织效率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知识共享在两者之间起中介作用。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国防科技企业间"协同能力—知识共享—网络组织效率"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3.
《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第45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的需要和机动车排放污染状况,可以规定限制、禁止机动车通行的类型、排放控制区域和时间,并向社会公告。"这个新增条款,再次触动了社会舆论关于是否"单双号限行常态化"的敏感神经。一些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和法学家指出,这一条可能给机动车单双号限行常态化提供法律依据,应该慎重考虑,立法不能随便给单双号限行常态化开口子。即使保留,也必须增加相应的限定条件,而且要明确规定补偿措施。有专家认为,这个条款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2013—2015年的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DEA模型测算其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并通过回归模型来分析影响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因素。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的大气污染治理效率整体较高,但存在较大省际差异。北京和天津的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均实现了DEA有效,而河北省整体距离实现DEA有效还存在较大差距,只有沧州和唐山率先达到DEA有效;经济发展水平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人口数量和外商投资对治理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而城市土地扩张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从知识跨越产学研各组织边界不断循环流动过程看,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基于各创新主体知识行为协同程度分为知识共享、知识创造和知识优势形成3个递进演化阶段。在此理论基础上,将动态能力引入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流动过程研究体系,构建动态能力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流动过程假设模型,对235个研究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流动过程中,知识共享显著正向影响知识创造和知识优势形成,而知识创造又显著正向影响知识优势形成;引入动态能力后发现,动态能力对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动态能力对知识优势形成并不具备显著影响,但动态能力通过作用于创新主体间的知识共享与知识创造行为而间接影响知识优势形成。研究结论揭示了动态能力是知识优势形成的源动力。  相似文献   

16.
张永安  邬龙 《生产力研究》2015,(1):122-126,161
对当前我国大气污染治理政策的计量分析能较为全面地展示我国政府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的执行情况。以1988—2014年我国各部委发布的大气污染治理相关政策为数据源,从逐年政策发布数量、政策类型及政策发布机构分布三个方面进行计量,定量分析发现大气污染治理政策数量自"十一五"以来快速增长,主要目标为来源解析和污染物测定上,排放标准和技术规范等减排政策仍需进一步完善,各政府机构的经济环境政策实施也需进一步协同,避免因政策冲突而达不到效果。  相似文献   

17.
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目前存在环境治理低效、协同效应欠佳现象,尚未形成稳定的治理格局。论文基于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数据,采用解释结构模型(ISM)、MICMAC等方法,从系统视角剖析了京津冀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隐性障碍之间的递阶层级结构关系和内在作用机理。研究表明:(1)京津冀三地政府在理念认知和利益结构上的差异是根源性隐性障碍,生态环境的公共物品性以及跨区域协同治理组织领导力与权威性问题对协同治理有显著负面影响;(2)政绩评估体系片面化、各行政区内部部门权责重叠以及信息和资源共享不充分等问题是主要障碍;(3)生态环境补偿不到位、预期收益不足以及市场调节不到位导致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市场驱动力不足。三地政府应在理念认知和利益结构相互包容下,打破信任壁垒,创建互惠互利且足够稳定的协同网络,建立高效灵活对话机制、降低政府间沟通协调成本,方能化解目前的协同治理低效的困境,为推动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决学生能将大气污染控制知识进行有效掌握,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结合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进行了大气污染控制工艺中控DCS仿真资源的的建设,建成了"火电厂大气污染控制"和"钢厂大气污染控制"两套工艺虚拟仿真操作,既能与理论教学相互呼应,又能实现培养学生的"技能+技术+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适应性.  相似文献   

19.
运用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检验产军协同、政府科技支持与技术创新效率在我国省域间的分布格局。研究表明,三者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即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并且在不同地区形成局部空间集聚,存在高低非均衡的"俱乐部"现象。基于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滞后模型,实证检验产军协同、政府科技支持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从全国和分地区看,产军协同、政府科技支持均能够显著促进技术创新效率提升,并且二者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能够发挥彼此间的互补效应,进一步促进技术创新效率提升;不同地区产军协同、政府科技支持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西部地区产军协同、政府科技支持对技术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比东部和中部地区显著。  相似文献   

20.
绿色生产力或生态生产力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与社会经济系统的生产力的复合。自然生态生产力的形成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过程。生态理性经济人协同人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能力,是生态生产力的主体,这种主体的生产力是"生态协同治理的能力"。生态理性经济人的协同治理所产生的社会经济生态生产力,是包括多个环节的总和、全程和整体的协同治理的能力。生态理性经济人的个人生产力是社会生态生产力的主体。生态制度约束下的社会协同治理是社会生态生产力形成的核心。生态系统管理是社会生态生产力形成的基础。生态技术对自然生态物质循化与工业经济物质循环平衡的维护:社会生态生产力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