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韧性视角下研究城市水生态网络的优化,提高水生态空间的韧性,是提升城市整体韧性水平的重要途径。文章首先将韧性城市目标与水生态网络结合,提出从水生态网络结构韧性、功能韧性以及调控管理韧性三个层次构建韧性的城市水生态空间;其次以长沙市作为典型案例,应用MSPA模型和MCR模型,识别并构建基于“源地—廊道—节点”的水生态网络,同时融合韧性城市目标,基于复杂网络和图论理论,从水生态网络的结构和功能两个维度,选取表征网络结构韧性及功能韧性的指标,对长沙市水生态空间韧性进行评价,指出长沙市域内水生态网络整体连接度较好,韧性基础好,景观破碎程度可控,但长期的城市建设与发展导致城市内部水系连通受损,水网多样性水平低,网络功能单一,冗余设计不足,调控管理动态适应性不强。研究进一步提出基于韧性提升的长沙市水生态网络优化策略:加快修复自然水系廊道,疏通连接现有人工沟渠;重视推行生态节点与廊道“点轴式发展”与多功能复合利用模式;加强城市水网结构和功能的冗余度和模块化设计,提高水生态网络调控管理韧性,形成多途径灾害响应的动态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2.
城市绿道作为当今人居环境中重要的生态、交通和游憩主体,其承载和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研究针对城市生态环境恶化、温室效应加剧以及特色风貌缺失等问题,从视觉感知入手,基于景观视觉空间吸引机制理论,就南京市玄武湖绿道景观视觉空间吸引要素、形态和格局进行深入研究,以具有"显性""隐性"和"显—隐性"三性的"生境斑块""自然骨架"和"生态基底"三种景观空间类型为载体,分析玄武湖绿道与要素、形态和格局之间的视觉吸引关系,构建出玄武湖绿道景观视觉空间吸引模式,解决城市绿道景观视觉空间吸引要素、吸引形态和吸引格局不显著等问题,为建设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宜人的城市聚居环境提供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研究碳排放约束下生态资本效率及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对于我国省域生态资本运营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能源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约束,利用SBM-Undesirable模型对2010—2019年中国省域生态资本效率进行测度,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碳排放约束下省域生态资本效率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我国生态资本效率均值地区分布总体呈现东部>中部>东北部>西部的格局,以江苏、山东、广东、浙江为代表的东部省份在生态资本效率空间关联网络传导机制中处于控制枢纽地位,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科技水平、地理空间邻接关系对现阶段生态资本效率网络结构特征及传导强度有显著影响。为提高生态资本效率,各地应采取差异化策略,发挥空间枢纽中心节点优势,加强跨区域合作。  相似文献   

4.
利用GIS软件空间分析方法获取市县间公路交通的时间距离,对引力模型进行修正并测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市县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经济联系,然后采用社会网络方法,分析市县经济联系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市县间经济联系差异显著并呈现出以鄱阳湖为中心的“环形”路网骨架分布;空间经济联系的网络结构渐趋复杂,但经济联系强度还不强,区域还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由中间中心度分析可知市县间经济联系正渐趋均衡.进一步分析可知要素的集聚与扩散、市场经济的引导、交通可达性的改善、开发区建设共同构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空间经济联系不断变化的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5.
优化城市体系的空间网络结构,形成合理分工、优势互补的网络式空间开发模式是促进区域发展的重要途径.河北省城市体系空间网络的构建应以石家庄为城市体系空间网络的中心城市,保定、邯郸、秦皇岛、张家口作为次中心城市.加强政府协调,建立统一的市场体系,促进城市间的产业分工协作,逐步改善河北省城市体系空间网络结构,促进京津冀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6.
湖北省城市网络结构及其复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GIS及Python等技术手段,构建湖北省城市关联网络,提取出与各县(市、区)关联强度前2、前5、前10和前20的城市网络,对其网络结构及复杂性进行分析后,运用多元回归模型探索湖北省城市网络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1)城市中心性空间分布呈现一主两副、东高西低的特点。(2)随着城市网络等级降低,湖北省城市网络结构由以武汉为中心的单极吸引型转变为以武汉为主中心,以宜昌、襄阳为次中心的主次复合辐射型。(3)节点的择优连接倾向随着网络等级的降低而更加凸显,但不同等级网络次中心的影响力呈现出尺度与区域差异。(4)资源优势与用地成本、市场潜力、劳动力成本与区位因素对城市网络的影响力依次变小;近邻优势在低等级城市网络中表现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2018年一周内(3月26—31日)上海市中心城 区百度热力图进行分时段统计分析发现:同一规划级别的城市 中心在城市空间热度上存在着巨大差异,这与上海市现行城市 规划中强化城市中央活动区、城市副中心以及地区中心的建设 目标存在一定差距。为缩小同级别城市中心的空间热度差异, 以提升空间热度为导向,选取空间热度较低的代表性地区—— 上海市浦东新区花木-龙阳路副中心,以公共设施类POI(Point of Interest)核密度分布为基础、道路与交通设施类POI核密度 分布为补充,进行绿道选线与优化结果分析。同时,根据人群 空间热度,从绿地类型、使用时间2个维度,以及主轴线规划、 副轴线规划、绿地斑块规划和夜间灯光设计4个方面提出花木- 龙阳路副中心区绿道优化策略,在实现区域绿道覆盖率目标的 基础上,通过绿道构建提升区域内部的连通性,进而提升空间 热度。  相似文献   

8.
城市型自行车绿道对于鼓励居民慢行出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从共享单车社会行为大数据和绿地空间利用潜力分析两方面内容入手,构建了一个基于实际使用需求和城区可建设空间的城市型自行车绿道选线规划途径,并以北京海淀区为例开展实证探索。选线规划途径主要包括:利用共享单车起点—终点数据,并运用熵值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绿地节点利用潜力分析,确定关键连接节点;通过共享单车轨迹数据得到自行车使用的道路热度,提取现状线性绿地廊道,生成自行车绿道连接的土地适宜性成本栅格;利用连接节点和成本栅格计算最低成本路径,划定绿道选线。该选线途径将随着城市大数据的进一步丰富和准确而得到完善,具有很好的未来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景观生态安全网络研究是"五位一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据。文章选取厦门市集美区作为闽南沿海典型案例区,运用位序—规模法和自然断点法,筛选并划分生态源地等级体系;借助构建的生态阻力测度模型,运用ArcGIS空间探查和距离测度模块,剖析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提出景观生态安全网络空间重构策略。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源地呈随机分布,具有较好的生态安全基础,揭示出NW-SE为主控方向的生态源地空间格局,生态廊道的生成显示陆域生态格局与水域生态格局关联度亟待加强;景观生态安全网络空间分布不均衡,中心城区高强度开发制约形成网络状的城市生态空间体系,南北、水陆生态系统联系阻断风险较高。研究区景观生态安全网络空间重构策略:优化提升生态源地质量,加强关键生态战略节点建设,通过规划水陆、陆域、水域三种类型13处生态廊道,构建景观生态安全网络骨架,以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山水城市生态安全格局。  相似文献   

10.
:绿地生态网络对维护城市生态结构稳定有极其重要 的作用,其网络结构与城市发展、扩张及结构演化在时空层面 有动态的耦合关系。现阶段绿地生态网络构建多处于一种静态 的构建与优化思路中,忽视了城市化过程中自然与城市间的动 态变化。从风景园林学视角出发,以南京市部分区域为例,通 过多期遥感数据,基于CA-Markov模型模拟城市未来发展情 景,并在过去、现在和未来各时期用地分类基础上,对城市动 态扩张演变下的绿地空间与其所形成的生态网络进行研究,以 期构建适用现在、面向未来的绿地生态网络,将丰富城市绿地 生态网络研究新思路,并为中国风景园林建设和绿地系统规划 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供应链风险评估中贝叶斯网络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鹏 《生产力研究》2012,(3):215-216,150
由于供应链系统涉及实体元素多,不确定的环境和因素复杂多变,在构建供应链体系贝叶斯网络风险评估模型时存在网络结构构造繁琐、易受主观因素影响等缺点。因此,在讨论联合事件树分析法和故障树分析法构建贝叶斯网络结构的可行性及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供应链失效体系贝叶斯网络模型,对供应链失效风险进行了评估。证实了该方法下所构造的贝叶斯网络模型更有利于对供应链失效风险进行评估与管理。  相似文献   

12.
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利用动态因子分析法测度2009—2019年黄河流域9个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析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较弱且空间差异较大,上、下游高质量发展差异的马太效应逐渐显现;(2)高质量发展和各个维度的网络联系强度均表现为明显的空间分异和非均衡的分布特征,东部地区中心城市间的网络联系强度整体高于西部地区,东西部城市之间联系较弱,西部地区城市之间并未存在强联系;(3)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间网络联系松散,共同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合作、协调发展机制尚未形成。  相似文献   

13.
基于修正的引力模型构建长江经济带地级城市间技术创新空间关联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2013—2018年空间关联网络的演变特征.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城市间技术创新空间关联网络属于低密度、高效率、严格等级的网络类型;上游地区以成渝为典型代表的中心城市影响力明显提升,中游的武汉和长沙两个城市的中间传导角色不断强化,以上海为中心的下游城市群处于核心动力源地位;小群体分析结果显示,四个板块成员之间发生重组,2018年形成4个定位明确的小群体,分别为"双向溢出"板块、"净溢出"板块、"净受益"板块和"经纪人"板块.据此,从区域协同创新角度提出优化长江经济带城市群技术创新网络结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以WOS(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近30年主题词为"greenway"的367篇相关论文为研究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和科学知识图谱软件(CiteSpace5),对国外1988—2018年绿道研究的文献发表情况和研究地区分布情况进行深入解析。通过关键词共词分析、聚类分析和时区分析等方式对研究热点进行总结归纳,并对其研究趋势做出展望。结果表明,国外的绿道研究在21世纪之前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21世纪后开始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现阶段绿道的研究方向主要分为城市绿道的规划管理、生态网络及廊道建设和满足使用者需要三类,并向实现公平性、完善绿道评价体系、绿道功能扩展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的重视,风景道的研究与建设被提上日程。基于对生态保护、特色景观与休闲游憩的多元需求,由国内对风景道的研究和一系列实例入手,在传统风景道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建设居于多元价值的生态风景道。同时,以乌兰察布四横风景道的规划为例,研究了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的生态网络构建、景观视觉评价的景观节点建设及串联沿途旅游资源的绿道系统建设,在实践中探讨了多元价值目标导向下风景道规划设计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中原经济区城际铁路与公路客运班次,分析城市间空间联系格局,再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阐释其网络结构特征,并对区域空间联系及其网络结构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内部的城市间轴线联系强度大于城市群以外的区域,郑州在空间联系中的中心地位突出。中原城市群内部的城市间首位联系突出,三类区域间城市的首位联系相对孤立,跨区域及中原城市群内部联系需要加强。在两类客运联系网络中,中原城市群内城市的平均中心度大于其他两类区域,呈现梯度递减的圈层结构,中原经济区中郑州、洛阳等8个城市处于网络中的核心位置,边缘城市与地理区位相关,城市群对区域的联系网络控制力较强,且中心实力、交通设施、区域政策能够较好地反映空间联系及其网络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利用修正空间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成渝经济圈R&D空间溢出网络结构进行探索。研究发现,成渝经济圈R&D分布的地缘邻近性显著,南北贯线的地缘邻近性明显强于东西贯线的空间相似性;区域R&D空间溢出的网络结构具有“主核-多中心”特点,“强链”和 “弱链”区域分异明显;区域内R&D空间溢出的出度和入度两极分化严重,区域间R&D空间溢出不完全服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势差所带来的方向性;整体来看,区域内R&D空间溢出四大凝聚子群基本契合区域经济整合的边界分异。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面临城市转型的关键时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确保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道重大课题。武汉市绿道系统建设作为"十二五"时期武汉市城市建设的重点,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从生态都市主义核心观点入手,分别从低碳可持续、生态化、环境公平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分析现阶段绿道建设中面临的一些问题,提出基于生态都市理念下的绿道建设策略,希望对今后城市绿道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一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以2003—2017年中国75个创新型城市面板数据为样本,首先,运用SBM超效率模型测度各城市科技创新效率;其次,基于修正引力模型测度城市间创新联系强度,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人才流动、资本流动和制度学习3个方面对创新型城市的网络结构及演变特征进行测度和分析;最后,利用考虑城市地理位置的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分析网络结构特征对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①科研基础设施和人才流动中心度对城市科技创新效率提升具有促进作用,而制度学习中心度、人才教育和产业结构为负向影响;②随着时间推移,城市人才流动中心度对科技创新效率提升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且趋于强化,资本流动中心度从具有微弱的积极作用趋向于在不同城市呈现出激励和阻碍两种效应,制度学习中心度的负面影响亦趋于强化;③各城市创新网络结构对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在测度期前期差别较小,而在后期呈现出越发显著的空间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
以2003—2017年中国75个创新型城市面板数据为样本,首先,运用SBM超效率模型测度各城市科技创新效率;其次,基于修正引力模型测度城市间创新联系强度,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人才流动、资本流动和制度学习3个方面对创新型城市的网络结构及演变特征进行测度和分析;最后,利用考虑城市地理位置的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分析网络结构特征对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①科研基础设施和人才流动中心度对城市科技创新效率提升具有促进作用,而制度学习中心度、人才教育和产业结构为负向影响;②随着时间推移,城市人才流动中心度对科技创新效率提升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且趋于强化,资本流动中心度从具有微弱的积极作用趋向于在不同城市呈现出激励和阻碍两种效应,制度学习中心度的负面影响亦趋于强化;③各城市创新网络结构对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在测度期前期差别较小,而在后期呈现出越发显著的空间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