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公园城市”的提出是以生态文明为引领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体现,也是探索城市发展规划格局的全新升华。以“公园城市”的首提地成都为例,综合使用MCR模型等构建生态阻力面并提取生态廊道,并对当前成都生态安全格局进行空间耦合匹配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生态源地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北部,多以林地为主,其余生态源地分布较为分散,以水体和湿地为主。(2)生态重心主要向西倾斜,且城市生态格局受地形等的影响呈南北走向,城市主城区尚有生态潜力较大区域。(3)生态节点之间连通性尚有待加强,需进一步开发和完善环城、环湖等城市绿化系统,加强生态景观之间的连通性。  相似文献   

2.
构建区域的生态安全格局是实现区域生态保护及自然资源精准供给的重要途径。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分析2015年研究区NPP、产水量、土壤保持和生境质量4种生态系统服务的物质量和空间格局,以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性综合分区识别生态源地,并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提取生态廊道,从而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安全格局。研究表明:(1)2015年粤港澳大湾区的NPP、土壤保持和生境质量的服务水平呈现出东西部高、中部低的空间格局,而产水量则出现中部高、东部与西部较低的空间分布,各项生态系统服务的呈现出较强的空间异质性。(2)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源地面积共17 631.35 km~2,占总面积的31.43%,主要分布于粤港澳大湾区西北部、西南部和东部的林地和耕地中。(3)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廊道总长度为1 523.90 km,从东部向西北部和西南部延伸;生态安全分区具有由四周的高水平逐渐过渡到中心的低水平的结构特征。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的方法,对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安全格局进行构建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并且对合理利用、分配自然资源以及区域的国土空间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境破碎化等 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生态文明 建设上面临着共同的挑战。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合理布局 绿色基础设施以满足人类福祉的需求,仍是当前理论研究的热 点和景观管理实践的主要难题。以新疆阿拉尔市为例,基于形 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最小路径分析等方法识别对地区景观生态 格局具有重要影响的源地与廊道,通过补充战略点的方式对网 络进行优化,进而结合区域实际状况提出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的 构建思路。研究结果可为阿拉尔市及阿克苏地区生态修复和绿 地系统规划提供理论及实证依据,也为“一带一路”其他干旱 区城镇绿色基础设施布局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可资借鉴的 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柳清  陆明 《技术经济》2019,35(10):83
研究城乡生态源地空间分布自相关性,耦合生态源地空间集聚效应进行市(县)域生态空间规划研究,能有效契合生态空间建设与保护的均衡性、连续性和完整性要旨,促进区域景观生态功能的改善。从地理要素空间分布自相关性角度出发,结合空间统计分析工具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不同等级生态源地空间分布整体和局部集聚特征以及趋向特征,并探析其空间自相关分异特征影响因素差异性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东部“热点”区呈大规模集聚、集中连片式的格局特征,西部“冷点”区呈小规模集聚、零星分散式的格局特征;东部“热点”区趋于居中趋向,西部“冷点”区趋于北偏西58°定向趋向;生态源地“冷点”区和“热点”区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作用强度存在差异。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区域整体生态空间格局优化方向和不同时序的生态空间功能优化方法,拓展了风景园林生态规划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5.
借助ArcGIS空间分析技术,运用景观安全格局理 论和空间阻力模型分析方法,以福建永泰为例,针对乡土文化 遗产体验进行景观资源适宜性评价,同时建立低、中、高3个 级别的景观安全格局水平。结果表明:乡土文化遗产体验适宜 性水平较高,低中等安全格局水平所占比例高达81.11%。为 此,提出构建永泰乡土遗产廊道、形成乡土遗产景观网络与全 域旅游开发利用的具体建议措施,旨在加强乡土文化安全与景 观遗产的整体保护,促进全域旅游开发保护与乡村全面振兴的 实现。  相似文献   

6.
科学构建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对区域生态安全、城 市可持续发展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AHP法 和GIS技术,定量分析厦门市自然生态本底,选取重要生态斑 块和廊道,采用最小费用路径法模拟潜在廊道,综合构建城 市绿地生态网络,并提出绿地生态网络优化策略。结果表明: 1)AHP法可整合区域生态、经济、人文和社会等资源,全面 客观评价现状生态斑块和廊道的重要程度;最小费用路径法可 根据生境分布特征科学模拟连通各斑块之间的潜在廊道;2)厦 门市西北部的生态基底适宜性、生态源地及廊道重要性、斑块 之间有效连通性均高于东北部及中部平原区;岛内斑块面积小 且分散,南北部存在断层现象,应适度增加踏脚石和连通廊 道;3)结合城市生态发展需求,提出构建“一片、一环、三 带、多廊道、多节点”的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研究结果可为厦 门市绿地系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作为城市关键的景观结构要素,绿色廊道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等功能。它将离散的生境斑块进行连通,实现生态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对于维护和构建城市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以南昌市为例,运用“源-汇”理论,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以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规划构建城市绿色廊道系统,以引力模型进行优化,确定南昌市廊道建设尺度,并进行安全评价。结果表明:构建的绿色廊道系统以林地、耕地为主,形成城乡生态安全屏障,廊道安全宽度应达100m,其连接度、闭合度、点线率高,建设成本比低。该结论能为城市生态建设实际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针对创新网络空间格局如何形成及演化的问题,基于多元邻近视角剖析创新网络空间格局形成机理,运用Agent理论设计仿真算法,并基于Netlogo构建创新网络空间格局演化仿真平台。通过模拟实验发现:①多元邻近更有利于创新网络区域内、外部合作共生,且(跨区、内部)合作边数与区域面积、毗邻距离呈正、负相关;②社会邻近或技术邻近更有利于创新网络产生(绝对)空间集聚,且集聚态势与区域位置中心性呈正相关;③创新网络空间格局呈现随机型至斑块型(或均匀型)的动态演化趋势,且社会邻近或技术邻近更有利于创新网络产生均匀型空间格局,地理邻近或多元邻近更有利于创新网络产生斑块型空间格局;④地理因素作用下的创新网络(空间格局)仍保持幂律分布特性;⑤斑块型空间格局的创新绩效高于均匀型,且多元邻近下斑块型空间格局的创新绩效最高。  相似文献   

9.
作为乡村振兴的先行区,苏南地区乡村建设发展程度较高,但过快的城镇化进程也给乡村带来了水网格局破碎、生态功能降低等问题,导致乡村面临的生态风险增加,静态的景观规划方法逐渐无法适应当前乡村生态文明发展的需求。论文以苏南乡村的地域特征为基础,选取苏州吴江三白荡北部片区的乡村为研究对象,在生态要素识别的基础上,通过景观干扰度分析和景观脆弱度分析构建生态风险评价体系,并得到研究区生态风险空间分布。依据不同风险等级经空间分异将研究区域划分为生态维育区、动态适应区和综合建设区,分别从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改善乡村适应性循环和提升乡村多情境反馈三方面提出苏南水网乡村适应性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热岛现象成为了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突出表现之一。应用遥感和GIS技术以及景观生态理论,对研究区进行了城市热环境生态安全评价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市城市生态安全危险等级从外向内呈现出逐渐增高的趋势,并且因为城市下垫面的复杂造成了生态安全空间上的交错分布。在今后的城市规划与管理过程中,需加强城市景观的生态建设与保护管理,重点布局优化生态安全较低与生态系统服务缺失地区的生态结构,加强保护城市景观生态安全度较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高的地区。对整个城市生态景观格局具有很好的支撑与供养作用的林地与农用地,应该推行增加植被盖度的措施,并且逐步消除不安全环境问题隐患,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向良好的方向优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傅微 《经济地理》2014,(5):150-154,161
基于荷兰福尔曼和戈德罗恩的以斑块、廊道和基质作为景观结构要素的研究视角,从宏观、中观、微观三种尺度阐述荷兰传统村镇景观格局特征及发展过程。宏观尺度(省域)是基于土地原有格局发展的农业景观宏观格局,中观尺度(小流域)是沿水系廊道发展的景观格局,而微观尺度(村落)则是保持传统村落结构发展的景观格局。研究可为中国在村落改造、乡土遗产景观网络构建以及生态网络保护建设方面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2.
旅游空间格局研究以主要旅游城市为依托,运用生态住测评理论,构建了河北省主要旅游城市生态位测评指标体系.结合聚类分析,从双核心城市、节点城市、网络城市的空间角度构建出河北省区域旅游城市的双扇形空间格局,有利于河北省区域旅游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选取赣南师范学院黄金校区为研究区域,运用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基质理论对校区进行了景观结构的定性分析,并根据景观功能差异,进行了景观斑块分类,在此基础上采用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对校区的景观空间格局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赣南师范学院黄金校区校园整体景观空间格局分布合理,功能区划全面科学,生态环境得到很好地保护。  相似文献   

14.
针对创新网络空间格局如何形成及演化的问题,基于多元邻近视角剖析创新网络空间格局形成机理,运用Agent理论设计仿真算法,并基于Netlogo构建创新网络空间格局演化仿真平台。通过模拟实验发现:(1)多元邻近更有利于创新网络区域内、外部合作共生,且(跨区、内部)合作边数与区域面积、毗邻距离呈正、负相关;(2)社会邻近或技术邻近更有利于创新网络产生(绝对)空间集聚,且集聚态势与区域位置中心性呈正相关;(3)创新网络空间格局呈现随机型至斑块型(或均匀型)的动态演化趋势,且社会邻近或技术邻近更有利于创新网络产生均匀型空间格局,地理邻近或多元邻近更有利于创新网络产生斑块型空间格局;(4)地理因素作用下的创新网络(空间格局)仍保持幂律分布特性;(5)斑块型空间格局的创新绩效高于均匀型,且多元邻近下斑块型空间格局的创新绩效最高。  相似文献   

15.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对河南省安阳市琵琶寺生态农林园进行景观生态规划。将全园划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缓冲区、生态恢复区及生态农业区四个生态功能区。运用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模式并结合现状特点对园区斑块与廊道进行规划与布局,保留并保护园区的农田斑块、森林斑块等自然斑块,控制建设用地斑块面积,打造道路交通(灰道)、绿色林带(绿道)、河流水系(蓝道)等生态廊道,注重斑块之间、廊道之间以及斑块与廊道之间的联系,优化园区的景观结构与生态格局,发挥斑块与廊道的生态功能,提高园区的生物多样性与景观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以长江经济带129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运用城市综合实力指数模型测度其综合实力并划分实力等级,通过经济辐射场强模型和线性平均方向模型分别测度城市影响力的大小和方向,以揭示城市网络空间结构特征,最后采用加权Voronoi图模型划分城市影响区。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城市实力等级数量上呈"2+5+13+109"金字塔型,空间上核心、次核心、节点城市呈带状和点状集聚在长江干流沿线及干支流交汇处,边缘城市呈块状集聚在上中游,形成以上海为"火车头",以重庆、成都、武汉、苏州等为"动力车厢"的动车组式城市网络空间格局。(2)长江经济带形成了"3+1+n"城市网络空间结构,包括3大核心区、1条主轴线、n条辅轴线;在空间形态上呈"高联系集聚化、低联系分散化"的空间网络特征,且辐射力和受力具有"马太效应",但仍存在强辐射力城市周边"灯下黑"现象。(3)城市辐射力和受力方向与长江延展方向一致,分别逆、顺长江流向,说明存在城市影响力方向按长江流向的"传导效应"。(4)长江经济带可划分为"4+5"共9大影响区,包括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长江中游城市群核心区等4个核心区及长三角城市群边缘区等5个边缘区,城市影响范围已打破省界,初步形成跨行政界线的流域经济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绿色生态空间研究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以CNKI数据库为基础数据,借助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中国绿色生态网络研究的知识图谱结构进行分析,总结我国绿色生态网络研究的学科、研究团队、期刊分布特征、研究热点与趋势。研究表明:(1)我国绿色生态网络研究主要经历了萌芽(1993—1999年)、起步(2000—2009年)和快速发展(2010年至今)三个阶段;(2)"生态网络""景观格局""生态廊道""生态安全格局"是热点研究领域;(3)在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上都具有明显的多学科交叉的特征,研究对象由单一的生态系统逐渐扩大到市域、省域乃至中国、全球综合生态系统尺度,研究内容从单纯的网络构建向网络体系构建、网络体系评价、网络优化等更加具体的方向发展。通过对近20多年来我国绿色生态网络相关研究进行分析,以总结我国绿色生态空间网络研究的视角与方法,为进一步拓展我国绿色生态网络研究体系及内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中国城市边缘区生态安全格局出现了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双重破坏的问题,研究基于复合生态平衡、生态空间活化、共建共享共赢的发展目标,提出以自然生态要素识别与敏感度分析、人文生态发展需求分析为基础,以自然与人文生态安全格局分区建构、复合生态空间耦合下的功能化发展指引为核心的城市边缘区生态安全格局重构方法框架,并结合铜陵城市边缘区——东湖地区规划建设展开理论应用与实践探索,为重构城市边缘区生态安全格局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9.
平原农业区的生产和土地利用方式严重影响区域的 生物多样性,利用融合多学科的景观空间规划构建有效的评价 方法和格局优化模式以实现多样化的生境保护和恢复,提升生 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作用。以辽宁省黑山县为例,首先梳理了 平原农业区对于生物多样性威胁的机制和研究的框架;其次识 别平原农业区的特殊生境类型,使用景观格局指数和InVEST 模型的生境质量评价构建多尺度生境质量评价机制;同时使用 基于图论和电路理论的Linkage Mapper软件,识别和分级 空间中的重要生态源地、潜在廊道及廊道上的关键夹点区域。 结果显示,农业景观中空间异质性和连接性影响生物多样性; 研究区有主要生境23类,整体生境质量较差,农田面积较大 是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识别出核心斑块33个,重要廊道 34条,通过与卫星图比照,廊道位置与线性生境重合;关键 夹点区域位于靠近农村居民点的自然生境上,故营造人类干扰 与生态平衡农村居住区是空间规划的重点;同时根据以上研究 提出了多尺度的空间规划途径,为平原农业区生境优化和生物 多样性保护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根据城市信息空间的特点建立基于辐射模型的城市信息影响力测度模型,并以此主要网络联系测度指标构建城市信息空间联系网络模型,借助社会网络分析(SNA)方法,依托UCINET社会网络分析软件,深入研究探讨了信息空间下典型城市构成的城市网络的整体特征,分析网络中的核心城市,核心城市群,纽带城市以及城市合作子群。研究发现城市空间信息辐射网络呈现小世界的特征,城市信息空间辐射能力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层次性,网络具有较高的聚类系数和较小的平均距离,具有较强的局部聚集性和整体连通性。北上广发达城市子群连接了中国南北以及东部地区,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现阶段城市信息发展潜力格局在一定程度上依然部分依赖于地域分布,因此从区域的角度规划城市信息发展依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