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运用生态足迹模型、LMDI分解模型、Tapio脱钩理论等方法,测算2007—2016年山东省及17市生态足迹时空演变特征,探讨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为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山东省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研究发现:(1)2007—2016年,山东省生态足迹呈上升态势,生态承载力缓慢下降;(2)山东省17市生态足迹空间差异明显,东部半岛沿海地区高于鲁西南和鲁西北内陆地区;(3)从LMDI分解因素看,生态足迹正向响应于经济效应和人口效应,而技术效应对生态足迹的变化贡献值为负值,说明技术进步能够有效降低山东省人均生态足迹。(4)在生态足迹和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中,强脱钩、扩张连接、弱脱钩出现的频率分别是22.222%、11.111%、66.667%。  相似文献   

2.
以北部湾城市群为例用三维生态足迹模型、偏最小二乘法、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其自然资本利用状况、空间相关性、驱动因素。结论:(1)城市群自然资本利用处于不可持续状态;(2)自然资本利用程度划分为低、中、高三类,城市也相应分成三类;(3)自然资本利用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人口因素、社会经济;(4)空间分析显示全局莫兰指数为正,空间集聚显著,表明自然资本利用存在空间正相关;空间误差模型拟合度最好,并证明自然资本存量占用与人口总量正相关,与GDP总额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基于“国家公顷”的基础上,利用三维生态足迹的优化模型,对河北省2005-2014年10年间的自然资本利用状况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河北省在2005-2014年这10年间一直处于生态赤字状态,足迹深度的变动区间为1.931hm2至2.2567hm2,且始终大于1,表明河北省依靠自然资本流量占用早已无法满足资源消费需求,在2014年,区域足迹深度达到2.2567hm2,即为满足区域发展需求,理论上需要22567倍的现有区域土地面积,说明存量资本的大幅度消耗已经严重阻碍了资本流量自身的可更新性,生态赤字现象加剧.  相似文献   

4.
运用三维生态足迹模型,从足迹广度和足迹深度入手,以焦作市为例研究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过程中生态的可持续性。研究表明:2000~2014年焦作市生态赤字、生态足迹、足迹深度整体呈现倒"U"形,2008年人均生态赤字和足迹深度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615 hm2和1.969,生态环境虽然表现出好转的迹象,但始终处于生态赤字状态,足迹深度一直大于1,转型过程中的消费需求已超过生物生产性土地的生产能力,表明焦作市的转型发展是粗放型转型方式,建立在大量消耗存量资本的基础上,亟须制定提升生态可持续性的转型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5.
基于生态足迹的理论模型,提出"旅游生态足迹指数"作为测量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将该方法应用于广西沿海地区,计算2015年钦州、北海和防城港三市的旅游生态足迹、当地居民生态足迹、区域总体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赤字,以及旅游生态足迹指数。结果表明:北海市生态赤字为296 173.14 hm~2,旅游生态足迹指数为-40.9%,区域旅游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钦州市生态足迹盈余为338 338.57 hm~2,旅游生态足迹指数为20.2%;防城港市旅游生态足迹盈余为183 534.04 hm~2,旅游生态足迹指数为24.3%,区域旅游发展处于弱可持续状态。  相似文献   

6.
《经济师》2016,(1)
生态足迹模型是一种可以有效度量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从提出以来备受人们的关注。将生态足迹模型与ARIMA模型相结合,采用不同的均衡因子,以甘肃省为例,模拟和分析了1985~2012年以来的甘肃省生态足迹,并且在此基础上预测了5年的人均生态足迹。结果表明:人均生态足迹由1.0121hm~2/人快速增长到3.2685 hm~2/人,而生态承载力增长缓慢,导致生态赤字不断增加。预测到2017年时,人均生态足迹达到4.0752hm~2/人,甘肃省的发展处在不可持续状态下,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在足迹家族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资源环境压力评估体系,对新疆2000—2014年资源环境压力进行评估。结果表明:2000—2014年新疆人均生态足迹从1.71 hm~2增加到5.68 hm~2,其中,人均生物质足迹从0.41 hm~2增加到0.64 hm~2,而人均能源足迹从1.30 hm~2增加到5.04 hm~2,占人均生态足迹的比例达到71.92%~89.58%;人均水足迹从1 238.64 m~3增加到1 423.35 m~3;人均碳足迹快速增长,从6.98 t增加到2014年的25.75 t;生态压力指数和水资源压力指数从较低压力(Ⅰb)上升到中下压力(Ⅱa),GHG排放指数不断增加,从较低压力(Ⅰb)上升到中上压力(Ⅱb),资源环境压力指数(RPI)从2000年的0.20增加到2014年的0.45,等级由很低(Ⅰa)波动升高的中下(Ⅱa)。虽然新疆目前资源环境压力等级处于中下,但是由于其气候条件和经济快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其资源环境压力等级升高的趋势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8.
杨灿  朱玉林 《经济地理》2020,40(4):195-203
利用湖南省2000—2015年的数据,在对湖南省生态足迹进行测算的基础上,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建立起生态足迹与经济、社会各因素的多元回归模型,以此来研究导致生态足迹加剧的主要影响因子。从模型可知,12项因子对于湖南省生态足迹的増长均有程度不一的影响。除农业人口之外,其余的11个可能影响因子的自变量系数均为正,且与生态足迹的变化呈现趋同的变化趋势。其中,能源消费总量、城镇化率和总人口数3个自变量的显著度最大,对生态足迹的正向驱动作用最大。以2000—2015年湖南省的实测能值生态足迹数据与各影响因子的同期数据进行比对,再次验证了模型研究结果的合理性。结果表明:造成湖南省生态足迹增长最主要的驱动因素是由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的巨大的能源消费量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庞大的人口数量。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生态效率测度方法存在经济指标体系选取不全面和环境状况反映不真实的问题。文章基于WBCSD界定的生态效率的概念及核算方法,利用能值化的GGDP和EF改进生态效率度量模型。以武汉市为例,对其2002—2016年的生态效率动态变化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显示:(1)武汉市的生态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从增长幅度来看,生态效率增幅最小值出现在2003—2004年,而在2007—2008年和2011—2012年间大幅上升,但GGDP增幅总体上明显高于生态效率和总生态足迹;(2)武汉市传统GDP、GGDP、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损耗对应的"能值-货币"价值总体上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环境损耗是GGDP变化态势的主要决定性因素;(3)从时间维度看,武汉市总能值生态足迹不断增加,从构成来看,武汉市能值生态足迹的主要类型为化石能源用地和牧草地能值生态足迹,建设用地能值生态足迹占比最小;(4)采用基于能值理论的生态效率度量模型,能够更准确、科学地评价区域生态效率状况。最后对武汉市的经济发展方式提出针对性建议,为促进该市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改进的STIRPAT模型分析了1990~2011年定西市生态足迹的影响因素。1990~2011年定西市总生态足迹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人类活动对该区域生态的压力增大。改进的STIRPAT模型可以解决原始STIRPAT模型分析过程中的自变量共线性问题。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因子对总生态足迹、生物消费生态足迹均为正向影响,对能源消费生态足迹为负向影响。工业因子对总生态足迹、生物消费生态足迹和能源消费生态足迹的影响均为正向,对能源消费生态足迹的影响强度相对较大。总人口、人均GDP、第二产业占GDP的比例、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对定西市生态足迹呈现正向驱动影响,城乡人均收入增长对于生态足迹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从资源、市场和政策的视角出发,构建城市文化产业生态位的评价指标,以山东省为研究区,分析2011—2015年全省17地市文化产业生态位时空结构的分异规律,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探索城市间文化产业的竞争关系。结果表明:(1)从空间格局来看,山东省17地市文化产业的生态位宽度表现出极化效应,形成以济南和青岛为中心的两级格局,东部沿海地区的资源和市场优势高于内陆地区,资源与政策不完全匹配;(2)从时间演化特征来看,城市资源和市场环境生态位的分异指数在不断降低,表明城市间文化产业发展的差异性在缩小,主要资源的竞争程度在增加;(3)从城市间文化产业相互竞争构成的网络关系来看,城市资源的竞争较为激烈,呈现规则网络特征,市场环境竞争较为温和,呈现随机网络特征。由于不同竞争性要素构成的城市群关系网络形态差异较大,因而差异化的资源定位、多层次的市场需求挖潜、积极高效的政策干预对区域文化产业协同与网络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区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研究已成为现阶段人地关系及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山东省17地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03、2008和2013年的统计数据,构建了基于熵值法和物理耦合模型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测度体系,得出以下结论:(1)2003~2013年山东省17地市的经济、社会与生态系统协调度逐步得到了提高,2013年所有地市均达到中高度协调及以上;(2)十年间17地市经济、社会与生态系统一直处于较高耦合阶段,协调度的提高主要得益于综合发展度的提高;(3)山东省东部沿海和中部发达城市经济、社会与生态系统协调度要优于其他城市。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人类的核心共识。为了定量测度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并提供决策依据与参考,研究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进行了定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2年,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由3.8714 hm2/cap上升为4.4279 hm2/cap,年均增长1.22%;(2)人均生态赤字整体趋势为逐年增加,从-3.6146 hm2/cap增加为-4.2206 hm2/cap,年均增长1.42%;(3)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人均生态承载力变化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14.
采用生态足迹法并构建Tapio弹性脱钩模型,分析了我国养殖业生态足迹时空特征及脱钩效应研究进行测算。结果表明:(1)我国生猪养殖业生态负荷良好但受资源环境制约开始加重;(2)中东部地区生猪养殖业生态足迹需求大且生态损耗率较高;(3)生猪养殖业生态足迹需求普遍受饲料和耕地制约严重;(4)生态足迹需求与生猪养殖业产值间脱钩弹性关系可划分两阶段。  相似文献   

15.
基于Arcgis的重庆市县域生态足迹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足迹模型已成为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法,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应用,但大都是静态地揭示某个区域的生态足迹,或纵向揭示生态足迹演化过程,而很少横向对比某个省(市)的县域生态足迹.从县级区域来评价重庆市2007年的生态足迹区域差异,揭示各区县在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生态压力和发展优势,为重庆市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参考和依据,并应用Arcgis软件直观表现重庆市生态足迹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6.
以云南省为例,综合运用生态足迹、VAR模型和广义脉冲响应函数等模型与方法,在研究云南省三次产业产值与生态足迹变动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三次产业产值变动对生态足迹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近20年来云南省三次产业产值呈现较快增长的趋势下,云南省总量生态足迹也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其中,耕地、草地和化石能源用地生态足迹对总量生态足迹的贡献较大,但增长速度相对缓慢;相反,林地、水域和建筑用地生态足迹对总量生态足迹的贡献较小,但呈现较快增长趋势,三次产业经济的较快发展对生态足迹及其要素变动的影响显著.②短期内三次产业发展对生态足迹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且三次产业对生态足迹的影响均为正向相关性,但长期来看,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助于降低区域生态足迹.因此,为推进云南省区域低耗、低碳经济科学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应大力发展高原现代特色农业和集约农业,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外向型工业园区群,加速推进以旅游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进程,向国家申请给予生态补偿和产业补偿政策.  相似文献   

17.
张占平 《经济论坛》2014,(2):4-7,18
本文利用生态足迹法研究了河北省2006~2011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并计算了万元GDP生态足迹。计算结果发现,2006~2011年,河北省人均生态足迹逐年增加,由2.8173 hm2增加到3.3233hm2;人均生态承载力变化不显著,基本维持在0.5640hm2~0.5759hm2之间;人均生态赤字由2.2509hm2增加到2.7548hm2,年均增加4.1%。万元GDP生态足迹则由0.97 hm2降低到0.46 hm2,资源产出效率在增加。  相似文献   

18.
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程度测度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域发展是动态的,城市群发展的实质就是区域一体化不断推进的过程,是一个从布局合理到功能完善再到制度整合的纵深推进过程,以此构建长株潭城市群区域一体化程度综合测度指标,对长株潭城市群2003—2015年一体化程度进行定量测度,结果表明:(1)2003—2015年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程度在不断加深并呈现较为明显的阶段性,一体化综合得分从2003年的0.0754增长到2015年的0.8854;(2)在影响布局一体化因素中,交通设施对其影响最为明显,产业分工指数呈现下降趋势,生态空间指数则增长缓慢;(3)在五大区域流动要素中,人口流动变化幅度较小,货物流动、资金流动、信息流动、技术流动四者上升明显;(4)制度一体化对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影响最大,其中战略协议指数值在2006年增长较为明显,而政策认同指数值在研究期内整体呈现阶梯向上趋势。  相似文献   

19.
于强  王金龙  王亚南 《经济地理》2014,(11):69-73,106
将生态足迹理论中的水资源生态足迹应用于河北省城镇化进程中的资源与环境约束分析,计算近年来水资源足迹及其承载力的变化,探究水资源生态盈亏的变化趋势,利用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探索了水资源生态足迹构成要素的变化与河北省城镇化进程的内在关联。研究表明,河北省水资源生态足迹长期处于赤字状态。其中,淡水资源生态足迹与城镇化率呈现负相关关系;水污染生态足迹与城镇化呈现明显正相关关系,且是导致河北省水资源生态赤字扩大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降低水资源赤字、加强水污染治理的新型城镇化模式。  相似文献   

20.
选取典型喀斯特城市铜仁市为研究区,基于经济数据和水资源数据,运用匹配度、水资源生态足迹、"P-E-R"区域匹配模型和LMDI指数分解模型,分析揭示水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发现:铜仁市人均用水量总体逐年在下降,而人均GDP逐年在提高,其匹配度2011年达最大后逐步下降。水资源生态足迹总体波动上升但程度不明显,而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和水资源生态盈余较高且受降水影响波动明显,历年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明显下降。农业用水、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态环境补水的用水比重由高到低,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较小且趋势与水资源生态盈余一致。水资源经济承载力富裕而水资源经济人口承载力不足,对水资源生态足迹变化贡献度技术效应最大且为负效应、经济效应次之且为正效应、人口效应和结构效应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