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自然资本永续利用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三维生态足迹模型的提出为衡量区域自然资本利用提供了有效工具。研究利用三维生态足迹模型核算山东省17市自然资本动态演变,并利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分析了影响三维生态足迹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2004—2016年山东省三维生态足迹由3.380hm~2上升到5.951 hm~2,生态赤字由3.086 hm~2扩大到5.678 hm~2,表明经济发展呈现不可持续;(2)山东省17市生态足迹深度和生态足迹广度空间分布规律大致相同;(3)山东省17市各地类生态足迹深度和生态足迹广度变化呈现区域差异性;(4)人口规模、经济水平、社会投资等是影响山东省三维生态足迹变化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长株潭城市群养老设施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株潭城市群养老机构数据为基础,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Ripley's K函数和热点分析等方法对长株潭城市群养老设施空间布局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长株潭城市群养老设施总体空间布局呈"品字形"分布,分布密度北重南轻;(2)长株潭城市群不同类型养老设施空间分异较大,敬老院、老年公寓、养老院三类养老设施空间集聚程度高,其它类型养老设施空间布局分散;(3)多尺度空间视角下,养老设施集聚效应明显,冷热点集聚区在城市群层面表现出显著的"块状"分布特征;(4)老年人口分布、经济发展、交通通达性、医疗配套设施是养老设施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文章利用城市R&D支出数据、城市专利数据、城市统计年鉴数据等,采用永续盘存法、固定效应模型等方法,测算了中国2000—2019年14大城市群创新效率,并分析其演进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中国创新效率呈上升趋势,但是不同城市群创新效率年均上升幅度差异显著;(2)城市群创新效率上升具有明显的阶段性;(3)不同城市群创新效率始终存在较大差距,且呈扩大趋势;(4)城市群内部R&D资本存量差异缩小以及物质资本存量积累是城市群创新效率上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文章利用2015—2017年全国20个城市群的空气质量数据,分别从多个时间尺度比较总结了城市群空气质量的时空演化特征,对不同发展阶段城市群空气质量影响因素进行了量化分析并总结了社会经济驱动规律。研究表明:(1)2015—2017年,全国城市群空气质量指数波动上升;空气质量呈季节性变化;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平均比例降低;空气质量指数空间上呈"北高南低"格局,且城市群内部空气质量趋于均衡;空气质量指数分布形态较为稳定,且不同类型城市群空气质量指数差距缩小;(2)人口集聚、人口城市化、土地城市化、能源消耗和技术进步对整体城市群空气质量变化具有显著影响,但各影响因素对不同发展阶段城市群的空气质量的影响方向和影响强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将土地、人口与资本等作为资源投入项,将地价增长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地价水平与居民收入合理性等社会经济效益作为产出项,利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综合分析2009—2013年五个国家级城市群县域尺度下居住用地市场与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并探究城市群内投入产出效率的空间分异及规模收益状况。研究表明:(1)研究期内,城市群投入产出效率总体偏低,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别仅为最优水平的59.3%、82.7%和71.8%;(2)城市群投入产出效率高值区多分布于城市群发展规划的轴向线和核心发展圈内,但各城市群的效率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存在一定差异;(3)城市群内,不同功能定位城市的投入产出效率差异明显,其中节点城市的住宅用地价格与社会经济发展、居民生活状况协调性最优,其次为中心城市,而核心城市和边缘城市效率相对偏低;(4)就投入要素效率而言,住宅用地出让总面积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冗余度均超过50%,亟待通过土地市场和政府管控,以城市功能定位为导向,优化土地出让结构和资金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6.
基于中国绿色建筑面积的面板数据,运用差异指数、自然断裂点法、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绿色建筑面积的时空演化,建立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分析绿色建筑面积空间分布格局的驱动机制。结论如下:(1)绿色建筑面积绝对差异呈增大趋势,相对差异呈缩小趋势;(2)我国绿色建筑面积的演化以路径依赖型为主,处于低水平区和中低水平区的省域数量较多;(3)绿色建筑面积存在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性,低低聚集状态为主,形成以浙江、安徽、上海以及江苏为核心,向相邻省域扩散的高值热点区域,低值冷点区域则呈向西北扩散趋势;(4)绿色建筑面积空间格局的形成是经济核心驱动、人口直接驱动、政策外部驱动、自然基础驱动和市场内部驱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采用工业SO_2排放总量作为环境压力的衡量指标,基于自然正交函数(EOF)揭示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工业SO_2排放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将工业SO_2排放的空间异质性纳入STIRPAT模型分析框架中,通过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进行空间变系数的驱动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工业SO_2排放总体处于上升态势,但增加速度呈现明显的减缓趋势。EOF第一模态结果显示,SO_2排放量以武汉和长株潭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扩散。低值地区集中在江西的东南部和湖南的西南部。第二模态结果显示,SO_2排放量增加速度较快的城市大部分位于湖北的宜昌、荆州、黄冈地区和湖南的株洲、衡阳、永州地区以及江西的萍乡、新余和赣州地区,SO_2排放量增加速度减缓的地区则是三省省会城市及其相邻地市。驱动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O_2强度、人口、第二产业比重和人均GDP是SO_2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且各个因素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因此,各个地区必需制定区域差异化的环境保护政策。  相似文献   

8.
基于百度迁徙数据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网络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百度地图春节人口迁徙大数据,采取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主要从密度、中心性、核心—边缘结构三个方面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网络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网络密度较低,仅为0.4315,城市间联系度不高;(2)长沙、武汉、南昌三个城市中心性相对较高,具有较强的控制力和影响力;(3)长江中游城市群具有较明显的核心—边缘趋势,呈现"金字塔"结构。长沙、南昌对周边城市有较强的带动作用,武汉强"核心"城市的阴影效应明显;(4)城市核心度与城市中心职能强度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碳源—碳汇模型,测算并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群2007—2017年土地利用的碳收支量,并在此基础上应用LMDI分解模型与Tapio脱钩模型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与经济增长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2007—2017年,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的净碳排放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9.79%;(2)经济发展水平与建设用地规模是促进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增长的正效应因素,碳排放强度与土地利用效率是抑制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增长的负效应因素;(3)10年间,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经济增长除2009—2010年、2015—2016年呈现扩展连接外,其余年份处于弱脱钩状态。最后,从碳减排与碳增汇视角提出土地低碳利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文章构建了中国露营地点位数据集,对全国露营地的空间分布模式、均衡态势、空间密度进行了量化分析,并结合熵值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了全国露营地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和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露营地整体呈现集聚型空间分布格局,且露营地的空间分布集中度较高,非均衡特征明显;(2)露营地分布密度分层特征显著,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以“四核心—带状区—点状团”为依托的集中连片分布结构;(3)露营地空间分布格局是自然生态环境、交通区位基础、旅游休闲水平、社会人口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五大维度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且各影响因子对露营地空间分布的影响力具有动态差异性;(4)交通区位对露营地空间布局具有协同效应和保障效应,资源禀赋对露营地空间分布的作用表现为导向效应和杠杆效应,社会人口和经济水平对露营地空间布局的影响为重塑效应和叠加效应,疫情作用表现为催化效应。全国露营地空间分布形态存在较强的“路—景—城—人—地”的共生关系,多因子驱动使露营地呈现出“沿线、傍景、近城”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1.
根据武汉城市圈各城市1999—2008年统计年鉴的数据,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武汉城市圈各城市2008年的生态足迹进行实证分析后显示:2008年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生态足迹差异较大,生态足迹供需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对称,虽然1999—2008年各城市资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但仍然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衡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模型,在简要介绍该理论和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南通市的1995~2002年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通过对生态足迹的供需平衡状况分析,阐述了南通市生态足迹的三个阶段,并计算出三个产业的生态足迹占用比例。结果表明:南通市1995~2002年间人均生态赤字逐年上升;第二产业生态足迹占用最大。  相似文献   

13.
利用熵值法测度2011—2020年长株潭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在梳理多元要素流动影响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作用机制的基础上,选取全局与局域莫兰指数检验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关联特征,采用3种空间面板模型实证分析R&D人才流、R&D资金流和信息流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长株潭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值为0.433,经济全面发展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明显偏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全局范围内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②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呈现出以长沙为核心的单极化发展趋势,长沙的各要素流和综合流强度均明显高于其它城市;③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与R&D人才流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与R&D资金流呈显著的U型曲线关系,经济全面发展、社会协调发展与环境友好发展在城市群内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山东省17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工业化与生态环境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各地级市工业化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综合得分及分析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演变,最后采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各地级市间的空间联系。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山东省各地级市工业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均呈增强趋势,由过渡型向耦合协调型转变;(2)各地级市工业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具有显著的地域空间分异,鲁东地区整体高于鲁中和鲁西地区;(3)两系统在空间上存在空间正相关性,烟台等市主要表现为"高—高"集聚,济南主要表现为"低—低"集聚,部分地级市在空间效应上随机分布。最后据此提出促进山东省各地级市两系统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宜居水平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城市宜居水平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以2004—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宜居要素空间数据库为基础,首先运用熵值法和Moran's I指数探讨了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宜居水平时空演变特征,其次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其宜居水平演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从宜居水平的时间演变来看,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宜居水平位序变化明显且中低水平城市提升较快,城市间差距不断缩小。②从宜居水平的空间演变来看,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宜居水平参差不齐且空间相关性较弱。③各城市宜居水平在单一标准层下的地域分异与综合标准层下的地域分异存在显著差异,单一标准层下各城市均有其优势与不足。④自然地理环境与区位的优劣对宜居城市建设具有直接影响,社会经济方面,人均市政设施维护建设投资额、人均住宅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及人口密度与城市宜居水平呈正相关,而工业SO2排放量与城市宜居水平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Clustering of cultural industries in Chinese citi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study is the first empirical research on understanding the determinants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cultural industries (CIs) in cities in China. What factors of the urban environment are important for attracting the location of CIs? How is the development of CIs in a city influenced by its neighbouring cities and its early development?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 three types of spatial panel models – the spatial lag model, the spatial error model and the spatial dynamic panel model – are employed using the urban statistics for China from 2003 to 2009. Human capital, diversified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ranspor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infrastructure are significant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CIs. The empirical findings reveal the presence of positive spatial spillovers among cities, which suggests that promoting CIs in one city benefits other cities. Also, the evidence suggests the presence of temporal spillovers, implying that the early concentration of CIs in a city tends to attract more CIs in that city.  相似文献   

17.
通过数量统计、Arcgis软件可视化表达和相关性分析,对676家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在省域、城市群和城市尺度的空间分布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2010年城市数据和企业数量相关性作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前10个省份集中了392家、近57.99%的创新型企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和城市群内;城市尺度方面,创新型企业集中分布在16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直辖市、省会城市以及计划单列市分别占22.5%、31.66% 和 10.65%;企业数量分布与倒置城市等级体系“金字塔”高度吻合,城市等级水平越高,创新型企业数量越多;创新型企业在城市分布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城市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水平、市场潜力、金融服务和融资水平、市场开放程度、信息化水平和高素质人力资源等方面,数据指标与企业数量相关度较高。  相似文献   

18.
以2006—2017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为分析单位,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省级区域生态效率,利用Tobit回归模型揭示内部驱动因素,为推进我国绿色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研究表明:省级区域生态效率整体水平不高,低值占大多数,增长较缓慢;区域间差异化显著,发展仍然存在不协调、多极化趋势;从全局自相关来看,莫兰指数均显著为正,省级生态效率呈现正的空间相关性,具有空间集聚特征;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经济水平是生态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且具有空间差异性。在此基础上针对省级生态效率发展不平衡、多极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生态足迹模型是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和能力的科学方法之一,为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文章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方法,在生态经济系统框架下构建生态足迹变化驱动力指标体系,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了银川市2009—2017年生态经济发展状况。结果显示:银川市人均生态足迹总体呈增长趋势,人均生态承载力持续下降,生态赤字较高,生态压力较大;生态足迹分布趋向失衡,生态经济系统稳定性降低,但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稳步增长;经济系统对银川市生态足迹变化起主导作用,总体表现为"经济子系统>生态子系统>技术子系统"。应从生态、经济、技术三方面采取措施提升银川市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将生态足迹理论运用到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之中,完善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方法:时间序列法、文献资料法、计量模型法、逻辑分析法。研究结果:2002~2007年间,重庆市非农人口人均建设用地生态足迹增加了0.636854hm2,二三产业万元GDP生态足迹下降了0.032070hm2,单位面积建设用地生态足迹增加了34.379060hm2。研究结论:(1)重庆市二三产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有减小的趋势,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得到提高。(2)二三产业总生态足迹的增加速度远大于建设用地总面积的增加速度,也就是建设用地的增加引起了生态足迹(生态需求)更大的增加。(3)建设用地生态足迹的增加主要是由于非农人口消耗更多的能源和资源所导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