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构建了城市森林游憩者满意度模型,并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景观资源感知""设施服务感知""功能效用感知""社会效用感知"和"情感效用感知"是影响游憩者感知价值的重要因素;(2)感知价值对游憩者满意体验的形成具有重要而积极的影响;(3)"情感效用感知"和"景观资源感知"是影响游憩者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功能效用感知"和"社会效用感知"对游憩者感知价值有积极影响,而"设施服务感知"可能是游憩者满意度评价的保障性因素;(4)"途径—目的"理论和"认知—情感"理论在城市森林游憩者满意度研究中也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2.
城市森林具有多功能性。城市森林公园作为一种新型的休闲娱乐形态,目前已经成为旅游业开发的选择方向。文章以城市森林公园为切入点,分析了游客的游憩行为,指出游客的游憩感知是城市森林游憩系统优化的基础,而森林公园园区的空间结构、游憩设施以及资源成为森林旅游系统优化的外拉力。这样,在内外力的作用下,游客的游憩感知满意度会不断提高。并以山西太原森林公园为实例,对游客游憩行为特征、出游方式、同行者的选择、游憩活动偏好及动机等方面的分析,进一步验证了前面的理论。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叶洋洋  唐代剑 《经济地理》2019,39(4):232-240
现代游憩商业街是文、旅、商融合的重要载体,是现代城市的窗口。文章探讨现代游憩商业街的满意度评价体系构成,以杭州市延安路为典型案例,对比分析影响游客与居民对现代游憩商业街满意评价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①延安路的客源以中、青年白领、蓝领及学生为主,呈现年轻化态势;②现代游憩商业街的满意度评价体系包含6个影响因子,即商业、交通、景观、休闲、设施、文化—服务因素,游客与居民对各因素的满意评价不尽相同;③6个因子对总体满意及游客和居民双方满意度均有不同程度影响,其中,商业因素影响最大,且居民满意更受文化—服务因素影响,而游客满意则更受景观因素影响;④经IPA分析,对比得出游客与居民双方感知下需改进及提升的举措。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三明城市绿道为例,对绿道游憩者的游憩动机、满意度、健康效益评估进行分析。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探讨绿道游憩者的游憩动机、满意度和健康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绿道游憩者的游憩动机对满意度存在显著正向影响(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81);绿道游憩者的满意度对健康效益评估存在显著正向影响(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82)。依据研究结果,绿道管理者应注重游憩者的游憩动机,优化设施,加强管理,从而满足游憩者的内在需求,提升游憩者的满意度,加强城市绿道对游憩者的健康恢复功能。  相似文献   

5.
长沙市居民城市森林游憩需求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长沙市居民城市森林公园游憩需求特征调查分析,发现长沙市居民的森林游憩需求旺盛,在时下众多旅游休闲活动中,城区森林游憩活动成为首选。城市居民希望远离繁忙、喧嚣的日常工作生活环境,亲近自然,享受森林之美,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在放松精神、愉悦心情、修养身心、陶冶情操等生理、心理、保健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城市居民希望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城市森林游憩的适度开发,为游憩者提供更好的游憩活动和服务设施。这一研究将为合理规划和建设城市森林公园、改进和完善森林游憩服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推动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需要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基于动态面板模型考察城市公共品供给对城乡人口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公共品供给对城乡人口迁移的影响与区域公共品供给的均等化水平差异有关,在中、西部地区均表现为正的效应,且中部大于西部,而在东部地区产生抑制作用,Tiebout模型在中国的检验存在区域异质性.进一步研究发现,城市医疗卫生和文化服务公共品供给对城乡人口迁移均存在正向效应;交通基础设施公共品供给变量的影响为负;教育公共品供给变量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随着休闲社会的发展,个体的游憩参与行为已成为新的研究课题。通过文献回顾和研究假设,文章构建了由游憩参与者、游憩活动与游憩空间共同组成的概念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讨论了深度休闲、游憩专门化和地方依恋之间的具体关系。研究发现,深度休闲对游憩专门化和地方依恋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游憩专门化对地方依赖具有负向影响,并在深度休闲与地方认同之间扮演着中介变量的角色。研究表明,游憩者的深度休闲特质越明显,对地方依恋的总体程度也越高,主要原因是情感认同的提升;而深度休闲特质越明显的个体,其游憩专门化水平也越高,主要原因是持续的活动涉入促进了认知和行为的专门化。  相似文献   

8.
基于自由列举法的休闲城市评价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较之于研究者提供的休闲城市的评价指标,本文基于被研究者的自主重要性,通过描述和分析当地居民、外来游客对休闲城市的感知与态度,获得两者同时认可的休闲城市评价的一级指标6项,二级指标25项。而且,两者之间存在差异,当地居民较多关注与日常工作、生活相关的指标如基础设施、生活方式等,外来游客则相对重视日常工作、生活以外的指标如自然条件、休闲氛围等。本文将为客观、全面探索休闲城市评价指标提供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9.
罗艳菊 《经济地理》2006,26(4):698-701
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为例研究了不同利用水平下游客的拥挤感知与游憩利用影响的感知差异,并探讨了其对游客总体满意度的作用,主要研究结论为:①在利用水平高的游憩环境中,游客对各种游憩利用影响的感知显著高于利用水平低的游憩环境;②游客对某些游憩影响较为敏感,但它们并不一定影响其总体满意度;③对游客总体满意度产生作用的主要为“环境”与“设施”因素,在高利用水平环境中,拥挤感知也会对游客满意度产生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04年对全国东中西部八个省会城市居民进行的主观生活质量即生活满意度的抽样调查,运用因素分析法和多元回归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影响城市居民主观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因素分析发现,其中对总体生活满意度影响较大的因素分别是"工作单位满意度"、"公共政策满意度"、"自我发展满意度"和"家庭与社会关系满意度"等方面.通过回归分析发现,不同婚姻状况、收入、年龄、文化程度的居民在不同领域的生活满意度方面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
人工生态游憩地建设的成功与否基于其对游憩者吸引力大小,吸引力大小取决于游憩地本身的品质和能否符合游憩者需求。选择成都市的浣花溪作为人工生态游憩地样本,采用问卷调查分析方法,进行基于客体感知的人工生态游憩者评价。结果表明:游憩动机体现游憩者效益最大化原则;活动感知表明主体与客体具有相对一致性;吸引力因素中感知偏好最强烈是环境品质;满意度感知影响购买意愿;重游率是感知评价的结果。以此为依据,提出了了解游憩者动机,重视环境质量、稳定客源市场、克服游憩障碍、重视游憩者满意度评价等人工生态游憩地可持续发展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山地城市面临建设用地紧张的状况日趋严峻。作为山地城市绿色开放空间建设的主要内容,山地公园对于满足山地城市居民的游憩休闲需求具有重要作用。开展山地公园游憩服务评价有助于科学指导山地公园的优化,提升山地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游憩服务质量,提高市民的游憩体验感。以承德市为例,对中心城区山地公园的游憩服务能力进行评价研究。基于承德中心城区山地资源和环境特征,着重从市民对中心城区山地游憩环境的需求、感知出发,应用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选取了游憩环境、游憩设施、游憩感知、游憩承载、游憩区位5个方面的13个评价指标,基于GIS平台对这些指标进行可视化展示和定量化分析,并将评价结果加权叠加,得到承德中心城区21个山地公园的游憩服务能力等级。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了城市山地公园游憩开发建设指引,希望能够进一步提升山地公园的游憩服务能力,满足市民对山地空间的不同游憩需求,进一步推动城市山地公园的生态游憩建设与城市绿色空间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3.
对环境恢复性评价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以吉林龙湾群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尝试构建森林游憩活动中气候舒适度感知对环境恢复性评价的影响,以及二者与游客满意度和游后行为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发现:气候舒适度感知正向影响环境恢复性评价,二者皆正向影响游客满意度;气候舒适度感知和游客满意度对游后行为同样有正向影响,但环境恢复性评价对游后行为不具有正向影响。因此,提高森林公园的气候舒适度和环境恢复性能更好地帮助人们恢复身心。依照研究结果,以气候舒适度及环境恢复性两个角度为公园的管理提供了相应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14.
农村公共品供给农民满意度实证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主成分分析并进行统计描述,表明农村公共品三个影响因子中,农村基础设施因子的满意度较高,农民服务管理和农业基本建设的满意度较低。再对他们在浙江省内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总体均值比较,得出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因子包含变量的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另外两个因子包含变量的满意度评价不存在显著差异。对满足农民精神层面的农民服务管理,特别是关系到农民生活发展、子女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障、公共活动场所等农村公共产品建设,是接下来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5.
基于国籍差异的杭州市入境旅游市场目的地感知形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往文献针对特定心理或行为变量,如满意度、参与游憩活动等变量,研究民族文化对这些变量影响的强弱程度,而忽视对目的地形象因子感知结构的影响.文章通过日本+韩国、日本、韩国,欧美地区等四个游客样本,检验民族文化对目的地形象因子感知结构差异的影响.结果发现,目的地形象因子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差异,在因子数目、因子载荷、因子问项构成、形象因子对满意度和未来行为意向的影响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表现.最后,对于杭州特性因子,开展差异性营销.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仍然在加速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很多地区面临的难题,在利益的驱动下,传统的消极生态保护理念难以抵挡城市建设的不断蚕食,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保护理念。通过对国内外休闲游憩绿道研究情况的分析,探讨了休闲游憩绿道建设的意义,阐述了休闲游憩绿道对于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的特殊作用。同时针对其地域特色提出了休闲游憩绿道建设的具体思想。  相似文献   

17.
从房产的消费品与投资品两重属性入手,将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因素分为需求方因素、供给方因素、利率和宏观经济与政策四个方面。为考察市场本身有哪些因素影响房价,采用30个省会城市的截面数据对影响房价的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发现供给和需求是影响房价最主要的因素。随后引入虚拟变量,考察东、中西部房价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发现中西部房价无明显差异,而东部与中西部间房价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交通基础设施与城市空气污染——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研究》2019,(8):136-151
为了探寻现阶段加强交通基础设施能否提升城市空气质量,本文构建理论模型分析了居民效用、交通基础设施与空气污染的相互作用机理,并运用2000—2012年8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为控制内生性问题,本文采取反映样本城市地形特征的城市坡度指数作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工具变量,估计了交通基础设施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增加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能够改善城市空气质量;通过工具变量缓解内生性偏误后,改善作用更加明显,且大于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增加对空气污染的边际影响;与道路投资相比,道路面积的增长对空气质量的改善效应更好。本文的政策启示是:现阶段城市建设应该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并举,通过交通基础设施的供给侧角度,寻找城市空气污染难题的解决思路,实现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平衡与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子系统的相互影响不仅体现在突发事件中,而且体现在基础设施的日常管理中,并对公共基础设施及其资源的整体供给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基于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内部子系统的相互影响,构建公共基础设施系统供给水平评价模型,并综合德尔斐法、网络层次分析法和灰关联分析法对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系统供给水平进行评价分析。通过分析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主要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系统供给水平,发现北京和上海的公共基础设施系统供给水平明显高于区域内其他城市。天津的电信系统和苏州的轨道系统、防灾系统能够有效改善相应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系统供给水平,促进区域相对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入境游客作为目的地旅游供给的消费者与体验者,其对目的地旅游供给的感知评价,对准确把握区域旅游供给情况,及促进区域旅游供给宏观调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基于旅游系统理论、游客感知理论,采用西安市2013年与2015年入境游客的一手调查数据,通过构建入境游客结构方程感知模型,对入境游客目的地供给感知与行为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1)入境游客对西安旅游供给的感知评价整体上持认同态度,旅游供给指标路径系数均在0.6以上;(2)入境游客对西安旅游信息与营销、旅游餐饮住宿与城市人文环境因子感知程度最强,路径系数均保持在0.7以上,对城市自然环境因子感知程度最弱,路径系数保持在0.5左右,旅游安全因子上升程度最大,提高了0.16;(3)目的地旅游供给感知与游客满意度及重游意愿均存在正相关关系,入境游客目的地旅游供给感知满意度对重游意愿的影响值为0.357、0.226。研究结果对把握入境客源市场需求特征,加深对西安市旅游供给结构的认识,以及实施旅游供给侧改革调控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