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3 毫秒
1.
范煜 《现代经济》2009,8(1):120-122
产业集群中的企业由于人缘、地缘相近,有利于分工。分工的细化将分布在各企业中的非核心生产环节集中起来,通过竞争、规模经营、技术进步等实现提升质量、降低成本。由于产业链中各个环节成本降低,因此最终产品在市场具备竞争力。这是产业集群具备优势的原因。 最初分工的是制造(转换)环节,之后是服务环节,服务环节原来混杂在制造环节中。生产性服务业出现是产业分工进一步细化的结果。生产性服务业的出现和发展,使生产率得到进一步提高。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重点在于不断促进分工的细化。特别是促进服务分工的出现。具体方法是鼓励建立新的细分示范点,并不断降低集群内部的交易成本。  相似文献   

2.
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定义落脚到竞争优势,是因为竞争优势能概括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因素”、“结构”和“能力”三个属性,而且最根本的是产业集群较强的竞争力在于其所拥有的持续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竞争力并不同于群内企业竞争力的简单加总,也不同于区域产业竞争力,产业集群竞争力是一种自组织力、耦合力、协作力、创新力和品牌力。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西安市电子信息产业为研究对象,依据波特的钻石模型构建了IT 产业竞争力分析模型及其经济指标体系,进而对西安市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目前西安的电子信息产业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明显,应从构建西安IT 产业集群、引进人才、技术创新、扩大市场需求以及改进企业组织结构等方面着手来提高其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产业集群是一种特殊的产业组织形式,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战略已经成为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主流战略模式之一.产业集群具有专业化分工协同效应和外部规模经济效应特征,对提升中小企业成本竞争力和创新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产业集群与产业发展的特点分析为基础,对产业集群与产业发展的内在作用机理进行分析.我们认为,集群内部各要素或组织的良好协作与耦合能够促进产业发展,而产业发展直接受益于集群内部的企业,企业间互动程度的加强以及集群内知识的流动机制使得企业竞争力加强,集群内部的制度化现象有时候会阻碍企业竞争力以及集群健康发展的实现,不利于产业发展.如果集群之间相互协调,则会促进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章运用一种研究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分析工具-GEM模型,从“资源”、“设施”、“供应商和相关企业”、“厂商结构和战略”、“本地市场”、“外部市场”六个影响因素对哈大齐地区服务外包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总结了该产业集群竞争力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得出哈大齐地区服务外包产业集群竞争力在全国处于中游水平.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从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三个层面给出了进一步提升该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企业网络的组织能力对集群的竞争力带来一定的正面影响,进而影响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企业网络结构的组织能力主要包括静态和动态能力,本文在利用浏阳花炮集群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企业网络动态能力与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形成的微观机制,明确了网络动态能力在集群竞争优势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滨海旅游产业结构及集群效应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我国滨海旅游产业结构现状及空间集聚与区域布局的基础上,运用偏离一份额法对滨海旅游产业部门结构与竞争力进行分解,全面分析产业整体结构效益和竞争优势,构造了旅游产业集聚能力与产业关联程度测度公式,对我国滨海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及特征进行定量测度,并系统分析滨海旅游产业集群的竞争、品牌和创新效应。进而,基于集群的区域协作、融合发展、投入引导及竞争优势的视角,探讨我国滨海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9.
通过四组新西兰木材产业集群的分析来验证集群可持续发展的特性所在.两组集群通过企业业主的支持获得了可持续发展,另外两组集群命运正好相反.主要是采用结构和半结构问题来调查四组企业的经营者.调查发现,一个成功的产业集群主要有如下特性:企业类型混合性;企业经营者对参与集群的期望值;企业集群内部关系的紧密程度.这些特性导致了两种不同企业活动模式采促使集群的形成.调查结果严重质疑一味鼓吹通过集群式发展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的论断.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国内对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现状,从竞争力构成要素、形成机制要素和外部影响要素三个层面构造产业集群竞争力结构模型,并以晋江运动休闲鞋业集群分析为其佐证,力图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在规律性有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台商投资大陆在当地形成的产业网络是其能够蓬勃发展的重要支撑。台湾制鞋业在广东东莞产业网络的形成,既与其以中小企业为主有关,也与台湾地区政府的政策引导、商誉和信用以及人际关系有关;产业网络的形成有利于台商降低交易成本、分散经营风险、提高生产技术,并保持企业间稳定的关系,保证货源的充足和供货的及时,有利于营运效率和竞争优势的提升。东莞制鞋业由于有着完善的产业网络而仍将保持较强的竞争力,但也应在区域转移的同时积极转向高端发展;中西部地区应以“全产业链”模式吸引台商投资,注重感情招商,实现产业转移从“外生性嵌入型”向“内生性根植型”的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12.
简要阐述了创意产业的内涵,指出发展创意产业对福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海西创意产业发展进行战略构想:一是从时间纬度构想,适时择机地发展海西创意产业;二是从空间纬度构想,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发展海西创意产业;三是从产业纬度构想,以打造创意产业链和集群为主发展海西创意产业。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深化和发展,以跨国公司为主导力量的制造业在国际范围内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国内中小企业由于受成本软约束和政府节能减排硬约束的影响,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产业升级的压力明显增加。为此,在国务院和地方政府等各级政府的组织和领导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梯度转移的速度在加快。在国际、国内新一轮的产业转移中,呈现许多新的特点和趋势,其中比较明显的体现在:产业链的连锁转移显现即配套、连锁转移加快,这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既提供了较好的机遇,又对中小企业的生存形成了一定的压力和风险。而且,这种产业系统转移和配套的现象,导致市场竞争由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演变为产业链之间的竞争,体现出产业集群的优势和重要性。因此,我国中小企业应该以核心企业为中心,在产业链内相互协调,形成链式发展的生产网络或体系,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民营经济集群发展与竞争力提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已明显改善,但其内部因素制约造成的竞争力低下已成为制约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为此,要提升民营企业的竞争力就要由企业集群向产业集群发展,依据区域特点营造特色产业集群,以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形成区域品牌,以龙头企业带动集群内部的精细分工,充分发挥政府的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共生理论在社会科学方面的广泛应用为研究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共生关系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基于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竞争力之间的共生关系,可以从改善城市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耦合的共生环境;构建创意产业园区,集聚多元创意供给主体;结合资源优势,寻求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机会等三个方面实现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16.
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思路在理论上滞后,主要是其依据的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自身有误,衡量产业结构变迁的指标片面,管理方式以部门掌控产业资金为主。在实践中,往往按照产业导向引入的项目是穿科技马甲的科技产业,没有在产业价值链上攀升,造成了产业价值链利润率低下等问题。产业政策造成了国内竞争环境不公,经济发展风险大等问题。产业结构调整思路需要转向价值链或者产业价值链思路,要破除各类职业之间的待遇差距,树立实业兴国观念,引导智力资源转向实业,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压缩产业资金,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注重品牌竞争力建设。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唐山市钢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钢铁产业集群竞争优势主导要素发展演变,突出强调了集群竞争力持续提升的"发展"理念。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思路,具体研究了钢铁产业集群在其系统特征尺度范围内的运行特征,以及系统临界状态分叉点的演进规律。提出了唐山市钢铁产业集群系统特征尺度范围内的精益战略和系统临界状态条件下的临界战略,得出了实现钢铁产业集群竞争力持续提升的根本途径在于集群系统精益战略选择和临界战略选择的循环往复和有机结合。为合理规划本地区钢铁产业集群系统不同发展阶段竞争要素体系构建,实现钢铁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持续提升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日渐提升,逐渐成为重要支柱性产业。文章分析了“十四五”时期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面临的形势,提出从创新产业发展思路、汇聚各类产业资源、打造产业综合平台、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建设现代产业生态圈、扩大开放与国际接轨等多方面重点发力,以开拓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道路,构建特色鲜明、附加值高、原创性强、成长性好的现代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切实增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依托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雄厚的科技实力和开放的人文环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企业竞争力的逐步提升,北京的文化创意企业和产品开始走向国际市场,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国际化发展新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