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中国股市"政策效应"新特征--来自QFⅡ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股市历来对政策具有强烈的敏感性.本文以"QFⅡ出台会引起股市短期内强烈波动"为假设,通过构建QFⅡ指数时间序列、进行相关性分析、运用干预分析模型和ARCH族模型检验,并没有发现预期的市场反应.在此基础上,作者从横向和纵向细分了股市各期"利好"政策,提出"中国股市‘政策效应'逐步减弱"和"‘政策效应'激发条件发生改变"的结论,并据此拟订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QFII制度对中国股市的影响,已有的文献着眼于水平视角,着重通过对国内投资同行(尤其是基金)的交易行为和投资对象(上市公司)的内外治理影响进行研究。在概念准备的基础上,基于沪深A股市场的指数变化,量化了QFII对中国股市垂直影响依次推进的三个层次,实证得出的具体影响分别为负的一定的审批政策效应、正的微弱的资金数量效应和负的比较显著的策略溢出效应,提出适度加大QFII的资金审批额度、恰当改进股票投资税收政策和完善信息披露机制的监管等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股市中政府与投资者的行为博弈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乔桂明  詹宇波 《财经研究》2002,28(12):19-23
中国股票市场自建立至今,已经历了多次大幅震荡。由于中国股市的建立是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安排,且政府集上市公司股权的主要所有者和市场管理者于一身的特殊身份,造成了政府要同时承担发展和监管股市的双重职能,因此“政策市”效应成为影响股市波动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其作用过程是政府与投资者之间进行一场信号博弈。本文通过对该博弈进行的分析,揭示了政策效应在我国股票市场上的作用机理。并根据所做的分析,对政策效应主导下的股票市场的效率做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4.
股票市场的实践表明,股市政策的实施会对股票市场价格波动产生直接的影响,这实际上就是股票市场的"政策效应"。将中国近年来所发生的与股市相关的重大政策事件作为政策干预变量引入EGARCH模型,对深交所股价波动进行了实证分析。表明政策因素对中国股价波动影响显著,最后提出了规避股市政策性风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QFII钟情不减     
刘鹏 《资本市场》2005,(6):89-89
与国内股市中各路基金、游资竞相借助一系列利好政策夺路而逃不同,QFII对中国股市似乎热情不减。中国证监会基金部主任孙杰透露:截至2004年底,QFII投资证券品种金额达到162亿元,其中投资A股71亿元,基金22亿元,可转债33亿元,国债37亿元。  相似文献   

6.
股市政策与股市波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股票市场是一个“政策市场”,政府经常有意识地运用一些政策手段调控股市的波动。但是,本文建立的理论模型证明,由于股市政策内生的动态不一致性,政府运用股市政策不但不能稳定股市,反而会造成和加剧股市的波动。而来自上海证券市场的实证分析,也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7.
一、本文研究背景和思路 “政策市”应从两方面来定义:一是指政府利用政策来影响股市而出现的股市涨跌现象,政策的操作和影响对象很明确,就是股票指数;二是指股市运行状况主要受政府政策的影响。从这个定义来看,我国股市是“政策市”。  相似文献   

8.
自2002年11月5日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以来,媒体上对于QFII各种猜测与评论不绝于耳,大家普遍认为:QFII稳定市场,它将抑制炒作,降低中国股市的换手率与市盈率。甚至有人认为,中国台湾的经验也可以说明这一点。那么实际情况到底怎么样呢?本文是一篇针对QFII的比较深入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分析了QFII对台湾股市的影响,结果发现:QFII并没有引起台湾股市市盈率和换手率的任何变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股市正经历一次激烈的震荡,市场信心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击.重塑股市的财富效应,刺激消费需求的增长,将带来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契机.文章分析了我国股市财富效应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重塑股市财富效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股票市场的大幅频繁波动是其最明显的运行特征之一,其中,国家推行政策对股仪的波动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先建立不同时期的国家效用函数并对之进行讨论以此得到形成中国股市“政策市”特征的深层次原因,随后运用博弈论方法对“政策市”特征的运作过程和演进趋势进行详细讨论,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以上分析,同时针对中国股市现状提出了方向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QFII制度是新兴证券市场绕开本国资本市场尚未完全开放难题而采取的、先行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是我国加大引进外资力度的创新举措,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然而这一制度实施两年来没有多大成效,原因是一些证券分析师劝说投资者“离场观望”,理由是“老外”追求“低市盈率”,而与发达国家股市相比,中国股市“市盈率偏高”,所以断言中国股市会“自由落体”到“与国际接轨水平”。笔者认为对困扰中国股市多年的“市盈率偏高”论,必须给以批驳,以维护中国股市稳定和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严武  肖民赞 《当代财经》2005,(12):29-33
基于用ARCH类模型对我国股市收益波动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股市收益波动具有“时变性”、“集群性”和“不对称性”三个特征;但在我国,政策因素作为影响股市走势的一个重要变量的事实比较明显。而政策因素的影响作用,一方面会中断股市长期运行的走势;另一方面容易加剧下一阶段股市长期运行的波动程度。  相似文献   

13.
马婵娟 《时代经贸》2007,(2Z):91-92
本文阐明了财富效应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并针对财富效应传导机制,从股市规模、投资者结构及收益分配结构、股市持续变动趋势、“挤出效应”等方面分析我国股市财富效应尚很微弱的原因,由此对我国股市的健康发展给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张谊浩 《经济管理》2003,(22):70-77
本文对中国股市的“反向效应”和“动量效应”进行了研究,实证结果显示:中国股市存在显著的短期性“反应效应”和中期性“动量效应”。依据本文的分析,造成中国股市存在这两种效应的基本原因在于:股市存在对上市公司特质性信息的过度反应;股票收益中存在“带头--滞后结构效应”。而这两个基本因素又内生于中国股市的特质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股票市场“政策市”之博弈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股票市场的大幅频繁波动是其最明显的运行特征之一,其中国家推行政策对股价的波动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从制度变迁的角度讨论了中国股市“政策市”特征的深层次原因,随后运用博弈论方法对“政策市”特征的运作过程和演进趋势进行详细讨论,并针对中国股市现状提出了方向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2007年11月以后,中国股市大幅下落的主要成因在于宏观经济紧缩的政策组合拳和一系列抑制股市上行的政策措施实施,这反映了中国股市依然处于政策调控的走势格局。股市并非国民经济晴雨表,也不具有财富效应。因此,政府部门不应以此而调控股市;政府部门主要职能在于监管股市运行,不能调控股市。股市平准基金不利于股市的健康发展,估值标准必须从中国具体情况出发,它受到制度和体制的严重制约。对中国股市而言,治市重于救市。从发展角度出发,应着重以加法做减法,推进中国股市的健康前行。  相似文献   

17.
2007年11月以后,中国股市大幅下落的主要成因在于宏观经济紧缩的政策组合拳和一系列抑制股市上行的政策措施实施,这反映了中国股市依然处于政策调控的走势格局。股市并非国民经济晴雨表,也不具有财富效应,因此,政府部门不应以此而调控股市;政府部门主要职能在于监管股市运行,不能调控股市。股市平准基金不利于股市的健康发展,估值标准必须从中国具体情况出发,它受到制度和体制的严重制约。对中国股市而言,治市重于救市。从发展角度出发,应着重以加法做减法,推进中国股市的健康前行。  相似文献   

18.
中国股市是个政策市,其中的政策有宏观政策和股市政策之分,股市政策能决定股指的短期涨跌,但改变不了受宏观政策制约的长期趋势。所以我们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国家的宏观政策上。  相似文献   

19.
对外开放条件下的中国股市风险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通过文中提出的关于境外投资者分类和决定因素的理论假设 ,分析境外投资者入市对一国股市风险的影响机制 ;在此基础上分析境外投资者入市对中国股市股票价格的影响 ,分析各种可能引发市场风险的因素 ,包括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 ;并分析在中国股市开放的过渡期中 ,如何在QFII基本政策框架下防范境外投资者入市可能引发的市场风险  相似文献   

20.
以中国经济政策变动为切入点,依据理论推导和1995年1月-2013年6月数据对中国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的动态相关性进行研究后发现:中国股市与宏观经济存在明显的非对称相关性,两者在经济不景气时的相关系数大于经济景气时的相关系数;中国股市在经济不景气时具有更显著的"晴雨表"功能。虽然政策的不确定效应确实能够影响股市和宏观经济动态相关性的非对称强度,但整体经济形势变动对股市和宏观经济动态相关性的非对称强度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