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持续而快速增长,正确分析这一现象的利弊有利于国家的宏观调控.本文详细分析了影响居民储蓄的因素,并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对我国居民储蓄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国内生产总值和收入水平对我国居民储蓄有较大的影响作用、实际利率与居民储蓄成反向增长、物价的下降会引起居民储蓄的增加、体制性因素对居民储蓄有正面影响等结论.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提出了合理引导居民储蓄行为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储蓄分为居民储蓄、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采用向量误差修正(VEC)模型等方法,对中国分部门储蓄与投资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本文发现,中国的投资与居民储蓄、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三部门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对投资率的贡献率明显高于居民部门.本文还发现中国投资与居民储蓄、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之间具备显著的短期动态调整机制,并从中得出结论:中国的投资行为具有显著的自我累加效应,居民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存在较长的滞后效应,而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在短期内也无法拉动投资率上升.  相似文献   

3.
从结构上看,国民储蓄包括居民储蓄、企业储蓄、政府储蓄,通常按照资金流量表对三者进行测算是不科学的,应直接用支出法对国民经济核算数据来进行测算改革开放以来居民储蓄、企业储蓄、政府储蓄的数量。中国储蓄率的变化趋势主要应该由企业储蓄、政府储蓄来解释,居民储蓄改革开放以来总体上保持了稳定。  相似文献   

4.
居民储蓄是一国经济循环过程中投资资金的重要来源,居民储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居民储蓄可以转化为投资对经济增长起到拉动作用,而经济增长使得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提高,从而促进居民储蓄的增加.但居民储蓄的增加却相对降低了自身消费的比重,进而又抑制了经济增长.从长远来看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离不开稳定的储蓄,但又不能有过量的储蓄,储蓄需要有一个适度的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相似文献   

5.
中国居民储蓄持续高增长引起了广泛关注,不少学者运用预防性储蓄假说来解释中国居民储蓄行为,试图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良方。文章在回顾预防性储蓄假说学术思想和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中国居民储蓄行为的研究进行述评。  相似文献   

6.
浅谈我国居民的储蓄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福贞 《经济师》2002,(9):92-92
文章力求对我国居民的储蓄行为作出理性的分析 ,主要涉及居民储蓄的含义和形式、居民的储蓄动机和影响储蓄的因素 ,并针对近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居民部门高储蓄、低消费困扰中国经济.笔者采用1978年~2008年时间序列数据,利用VECM模型方法,通过研究抚养比与居民储蓄的关系,从人口年龄结构视角探索居民部门高储蓄的原因.结果显示,1978年以来,少儿抚养比下降提高居民储蓄,老年抚养比上升降低居民储蓄,少儿抚养比的影响较老年抚养比大,约是老年抚养比的3倍;从影响时间上看,少儿和老年抚养比对居民储蓄是长期影响,时间长达20年.  相似文献   

8.
与以往研究不同,笔者首次以1978年~2009年我国居民的广义储蓄数据为基础,根据Houthakker和Taylor提出的动态存量调整模型构建理论框架,利用ARDL方法,分别估计了预期通货膨胀、非预期通货膨胀对居民储蓄总额及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预期通货膨胀对居民储蓄行为有显著影响,且金融储蓄受影响程度远大于实物储蓄;除了居民存款外,预期通货膨胀对其他储蓄形式的影响均为正;非预期通货膨胀对居民储蓄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首先对利率变动与居民储蓄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然后选取2000年1月到2010年12月的数据,利用VAR模型,就我国居民储蓄利率敏感性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的居民储蓄和存贷利率之间的变化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但是居民储蓄对存贷利率变化并不敏感。居民储蓄利率敏感性差的根本原因是政府行为、企业行为、银行行为和居民行为还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最后对提高储蓄利率敏感性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近30年我国居民储蓄增长速度快,无论在时间范畴还是空间范畴,储蓄水平都和GDP保持同步增长。人口老龄化与储蓄关系复杂,各年度居民人均储蓄与老龄化相关密切,但各地区居民储蓄却与老龄化无关。作者探索了人口老龄化对储蓄影响的机制和影响途径。分析认为,多种经济社会因素影响居民储蓄水平,老龄化通过经济社会变量间接影响储蓄水平。从生命周期角度看,老龄化会减少储蓄;社会养老实施后,老龄化也会减少储蓄;然而,老人因消费减少及我国家庭结构变化,却导致储蓄随老龄化而增加。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居民储蓄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目  杨梅 《经济师》2006,(7):71-72
文章运用协整分析方法证明了我国居民储蓄与实际收入、储蓄存款利率、股票价格指数变动率及消费物价指数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进而得出协整回归方程及误差修正模型。结果显示,长期内,我国居民储蓄主要受实际收入影响;居民储蓄的预防动机较强,但仍具有一定的投资功能;实物资产对居民储蓄的替代性明显增强;股票市场对居民储蓄的间接拉动作用较强,而股票的资产替代性较弱。短期内,我国居民储蓄不受储蓄存款利率和消费物价指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该文的主旨是探求广义货币中之准货币部分与居民储蓄行为间的关系.该文利用分析时序数据的经济计量模型,建立和估计出城乡居民的人均消费行为关系,用以推算居民的储蓄潜力.再用居民储蓄潜力来解释银行城乡储蓄总额,最后用银行城乡储蓄总额来解释广义货币中的准货币部分.建模试验结果表明,居民人均储蓄行为具有相当的规律性,而且储蓄与准货币供给之间也存在着相当稳定的关系.该文还就利率、利率差、收入及收入不确定性等因素对居民储蓄的影响,做了各种模拟试验.  相似文献   

13.
居民储蓄-准货币之主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的主旨是探求广义货币中之准货币部分与居民储蓄行为间的关系。本文利用分析时序数据的经济计量模型,建立和估计出城乡居民的人均消费行为关系,用以推算居民的储蓄潜力。再用居民储蓄潜力来解释银行城乡储蓄总额,最后用银行城乡储蓄总额来解释广义货币中的准货币部分。建模试验结果表明,居民人均储蓄行为具有相当的规律性,而且储蓄与准货币供给之间也存在着相当稳定的关系。本文还就利率、利率差、收入及收入不确定性等因素对居民储蓄的影响,做了各种模拟试验。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居民储蓄存款影响因素的分析,建立居民储蓄存款理论函数和计量模型。利用1995—2012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表明居民储蓄主要由收入水平和物价指数决定,收入水平与居民储蓄明显正相关,而物价指数与居民储蓄呈总体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据人民银行统计,2003年居民储蓄快速增长。8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含外资机构)本外币并表的居民储蓄余额为10.67万亿元,同比增长17.9%。近5年来,居民储蓄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从1998年到2002年的5年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长率达62.7%,平均每年递增17.1%,但同一时间的GDP年均增长是7.7%,可见,储蓄存款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经济增长速度。目前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超过10万亿元,居民储蓄居高不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要从居民储蓄的结构、性质和储蓄目的、消  相似文献   

16.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社会保障会对居民储蓄产生反向影响.本文运用生命周期理论研究社会保障对居民储蓄的影响机制,重点是社会保障制度变迁对居民储蓄产生的动态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我国居民储蓄率的长期特征与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至今仍在进行的社会保障体制转轨有较大关系.这一转轨过程导致了社会保障福利的较大程度的变化,这一变化通过社会保障对居民储蓄的资产替代效应,使得居民储蓄发生大幅上升.  相似文献   

17.
居民储蓄—准货币之主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秦朵 《经济学》2002,1(2):339-356
本的主旨是探求广义货币中之准货币部分与居民储蓄行为间的关系。本利用分析时序数据的经济计量模型,建立和估计出城乡居民的人均消费行为关系,用以推算居民的储蓄潜力。再用居民储蓄潜力来解释银行城乡储蓄总额,最后用银行城乡储蓄总额来解释广义货币中的准货币部分。建模试验结果表明,居民人均储蓄行为具有相当的规律性,而且储蓄与准货币供给之间也存在着相当稳定的关系。本还就利率、利率差、收入及收入不确定性等因素对居民储蓄的影响,做了各种模拟试验。  相似文献   

18.
社区、分层与居民储蓄变动叶望春在不同区位和阶层生活的居民,受该社区、阶层的特别环境、生活方式的影响,其储蓄行为和变动都会存在明显的差异。研究社区和分层条件下的居民储蓄,是储蓄变动社会学分析的重要内容。本文从中国社区、分层条件下的居民储蓄现状描述人手,...  相似文献   

19.
如何引导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居民储蓄总额以年均20%以上的高速率递增。自1996年以来。我们已连续8次降息。并且开征利息税。即使如此。居民储蓄仍能逐年上升。拉动内需效果很不明显。本文根据我国城乡居民储蓄的历史数据。分析居民储蓄不断增长的原因。并为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居民储蓄在地区之间出现“两极”现象:东部地区居民储蓄远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中西部两地区则相差甚小.本文选取了1995-2009年的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中国各省市及中西部地区居民储蓄进行了模型估计和基于回归的不平等分解.分解结果表明,对我国各地区居民储蓄不平等贡献最大的因素依次是人均收入水平、人口结构和社会保障制度等.而在中西部地区,人口结构因素超过了人均收入成为居民储蓄不平等的首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